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明是去银行存款,却变成了保险合同;买保险时的承诺很好,售后服务质量却让人无言……走进银行,往往会遇到保险陷阱,这是不少老年朋友的亲身感受。
今年春节刚过,网上各大媒体针对理财领域频频发生的“存单变保单”现象,纷纷发出“提醒”,为投资者特别是老年朋友提供应对策略;但此番“提醒”能否见效,一些银行、保险公司还会不会见招拆招呢?
银行存款咋变保险合同
明明是去银行存款,却变成了保险合同;明明买的是理财产品,最后也变成了保险合同;买保险时的承诺很好,售后服务质量却让人无言……走进银行,往往会遇到保险陷阱,这是不少老年朋友的亲身感受。
“存款变保单”这个金融怪胎,屡屡被曝光,却依然我行我素。
去年8月,家住石家庄市的顾大爷到附近的一家银行存1万元钱。顾大爷想办理3年的定期存款,可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向他介绍:现在有一项理财业务,利息高、无风险,如果整存5年,每年利息可达到500元钱,5年利息可达到2500元钱。“高利率”吸引了顾大爷,他就按工作人员给介绍的业务办理了存款。
去年年末,顾大爷的亲属向他借钱,顾大爷找出自己的存折与合同一看傻眼了,不仅每天要扣除保险费,而且合同单上根本没写无风险保本字样。
顾大爷找到银行问为什么定期存款变成了保险?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理财保险并无风险,10天之内可退保,超过10天退保要收取违约金,现在退要交700元违约金。
据顾大爷说,他始终都以为自己办的是定期存款,从来没想过要办理保险业务。1万元钱存了3个月不但没得到利息,还要被扣700元钱,可把老先生愁死了。
那么,一些银行为啥要推销代办保险呢?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看好银行的业务特点,银行客户中有相当多的保险潜在客户,保险公司会给销售保险的银行一定的提点。
而少数银行的工作人员误导储户购买保险,主要是收入直接跟业绩挂钩。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保险时,本来应该讲解清楚保险的种类和协议的详细情况,提供的材料包括合同条款。但在代售过程中,少数银行员工只对客户宣传“高收益”“保障功能”等,却不提示风险,使很多老年朋友糊里糊涂买了保险产品,以为有银行担保,保险产品的收益是有保证的。
如何应对分红险骗局?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分红险。
分红险属于储蓄兼保障的产品,因此与消费型保险相比,分红型保险的缴费期限较长,保费也较高,比较适合家庭较富裕、有稳定收入,且不太急于用此部分资金的人群。
对于一般收入的家庭或个人而言,建议在配足基本保障后,再来考虑购买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如果因购买分红险而占据了过多资金,导致其他基本保障不足,那就得不偿失了。
很多被忽悠购买分红险的投资者都是通过银行销售人员介绍和推荐的,夸夸其谈称资金可以随时支取,每年有7%~8%的收益等来误导投资者。但其实,目前银行代销的大部分保险都是分红型和投连型保险,这类保险整体的保障功能不强,整体保费较高,而且分红险中的分红缺少保障。
如何应对分红险骗局呢?
1.如果真有保障需求,就去保险公司或其官网、第三方销售平台或者选择保险代理人购买保障性的保险,分红型或者投连型保险,并不适合所有投保人;
2.一定要留意合同说明,了解产品本质;
3.如果已经购买了分红险,而且已经错过了犹豫期(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销并退还已收全部保费),那么建议不要轻易退保,否则只能领到有限的现金价值和红利。
怎样识别推销人误导的新套路
一些保险行业的推销人员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误导销售声誉差了,老年人的警觉性高了。为此,不少保险公司改变误导的套路,过去讲“保险的收益比银行存款高”,现在不少业务员则重点说“资金灵活性”。
比如,有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网上就爆料说:现在很多老年人知道保险公司的分红是不确定的,每年能分红多少,取决于保险公司的运作能力,以及资本市场的收益情况。所以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则很容易被人拒绝。但是如果把保险的几年后开始保本,或者抵押贷款功能说成随时支取,就比较容易获得一些老年人的青睐。
由于保险与银行存款最大的差别在于,存款可随时支取,保单却不行。目前一些保险业务员或银行工作人员将保单贷款与随时支取混淆,把保单的质押贷款功能说成具有随时支取功能,让不少老年人中了招。
去年3月,我国主管部门已明文规定,禁止银行储蓄柜台销售投连险。因为此类纠纷多发,一些银行也开始采用内部规定的方式,禁止银行工作人员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业务。
因此,又有一些与保险公司有关联的业务员在让老年人投保时,被保险人常常是老年人的子女或孙子女,办理时只需提供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即可,而未成年人则只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投保后,保险保障的是小孩,但交钱的依然是老人。虽然监管部门曾联合发文进一步规范银保市场,要求不得向高龄客户、低收入客户销售期限长、缴费高的保险产品,但具体多少才算高龄,并未明确界定。
当然,银行并非不能销售保险产品,关键是不应该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而应该在专门的理财柜台或其他柜台销售。就算一些银行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在向储户推销时,也应该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能辜负了人们对银行的信任。
发现自己被误导投保后怎么办
当一些老年朋友发现被银行误导投保后,要么赶在第一时间退保,要么选择息事宁人。但由于过了10天犹豫期,一旦经济状况出问题或急等钱用,退保就要遭受较大损失。因为《保险法》第69条规定,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已缴足两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自接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30日内,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未缴足两年保险费的,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保费。那么,遭遇误导销售的老年朋友该怎么办呢?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首先,如果被误导投保的资金是闲钱,不妨还是“将错就错”,尤其第一年保费含有较多手续费,现金价值很低,退保会遭受较大损失。其次,若确实急需用钱,可向保险公司咨询,看能否办理保单质押贷款,先解决眼前的问题。至于因经济问题想退保,却又纠结于损失太大,在现金一次缴清的情况下,保费不妨选择两种折中的方案:一是消费者可根据此数额改变原保单的保额,让保单继续有效;二是消费者据此改变原保单的期限,原保额和保险责任不变。原保单批改后,消费者不再缴纳保费。
当然,对于银行方面而言,更应该继续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杜绝误导客户行为。出现问题,应随同保险公司妥善处理,既维护企业形象,也要尽力将客户利益损害降到最低。
(责编:萧茵)
今年春节刚过,网上各大媒体针对理财领域频频发生的“存单变保单”现象,纷纷发出“提醒”,为投资者特别是老年朋友提供应对策略;但此番“提醒”能否见效,一些银行、保险公司还会不会见招拆招呢?
银行存款咋变保险合同
明明是去银行存款,却变成了保险合同;明明买的是理财产品,最后也变成了保险合同;买保险时的承诺很好,售后服务质量却让人无言……走进银行,往往会遇到保险陷阱,这是不少老年朋友的亲身感受。
“存款变保单”这个金融怪胎,屡屡被曝光,却依然我行我素。
去年8月,家住石家庄市的顾大爷到附近的一家银行存1万元钱。顾大爷想办理3年的定期存款,可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向他介绍:现在有一项理财业务,利息高、无风险,如果整存5年,每年利息可达到500元钱,5年利息可达到2500元钱。“高利率”吸引了顾大爷,他就按工作人员给介绍的业务办理了存款。
去年年末,顾大爷的亲属向他借钱,顾大爷找出自己的存折与合同一看傻眼了,不仅每天要扣除保险费,而且合同单上根本没写无风险保本字样。
顾大爷找到银行问为什么定期存款变成了保险?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理财保险并无风险,10天之内可退保,超过10天退保要收取违约金,现在退要交700元违约金。
据顾大爷说,他始终都以为自己办的是定期存款,从来没想过要办理保险业务。1万元钱存了3个月不但没得到利息,还要被扣700元钱,可把老先生愁死了。
那么,一些银行为啥要推销代办保险呢?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看好银行的业务特点,银行客户中有相当多的保险潜在客户,保险公司会给销售保险的银行一定的提点。
而少数银行的工作人员误导储户购买保险,主要是收入直接跟业绩挂钩。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保险时,本来应该讲解清楚保险的种类和协议的详细情况,提供的材料包括合同条款。但在代售过程中,少数银行员工只对客户宣传“高收益”“保障功能”等,却不提示风险,使很多老年朋友糊里糊涂买了保险产品,以为有银行担保,保险产品的收益是有保证的。
如何应对分红险骗局?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分红险。
分红险属于储蓄兼保障的产品,因此与消费型保险相比,分红型保险的缴费期限较长,保费也较高,比较适合家庭较富裕、有稳定收入,且不太急于用此部分资金的人群。
对于一般收入的家庭或个人而言,建议在配足基本保障后,再来考虑购买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如果因购买分红险而占据了过多资金,导致其他基本保障不足,那就得不偿失了。
很多被忽悠购买分红险的投资者都是通过银行销售人员介绍和推荐的,夸夸其谈称资金可以随时支取,每年有7%~8%的收益等来误导投资者。但其实,目前银行代销的大部分保险都是分红型和投连型保险,这类保险整体的保障功能不强,整体保费较高,而且分红险中的分红缺少保障。
如何应对分红险骗局呢?
1.如果真有保障需求,就去保险公司或其官网、第三方销售平台或者选择保险代理人购买保障性的保险,分红型或者投连型保险,并不适合所有投保人;
2.一定要留意合同说明,了解产品本质;
3.如果已经购买了分红险,而且已经错过了犹豫期(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销并退还已收全部保费),那么建议不要轻易退保,否则只能领到有限的现金价值和红利。
怎样识别推销人误导的新套路
一些保险行业的推销人员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误导销售声誉差了,老年人的警觉性高了。为此,不少保险公司改变误导的套路,过去讲“保险的收益比银行存款高”,现在不少业务员则重点说“资金灵活性”。
比如,有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网上就爆料说:现在很多老年人知道保险公司的分红是不确定的,每年能分红多少,取决于保险公司的运作能力,以及资本市场的收益情况。所以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则很容易被人拒绝。但是如果把保险的几年后开始保本,或者抵押贷款功能说成随时支取,就比较容易获得一些老年人的青睐。
由于保险与银行存款最大的差别在于,存款可随时支取,保单却不行。目前一些保险业务员或银行工作人员将保单贷款与随时支取混淆,把保单的质押贷款功能说成具有随时支取功能,让不少老年人中了招。
去年3月,我国主管部门已明文规定,禁止银行储蓄柜台销售投连险。因为此类纠纷多发,一些银行也开始采用内部规定的方式,禁止银行工作人员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业务。
因此,又有一些与保险公司有关联的业务员在让老年人投保时,被保险人常常是老年人的子女或孙子女,办理时只需提供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即可,而未成年人则只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投保后,保险保障的是小孩,但交钱的依然是老人。虽然监管部门曾联合发文进一步规范银保市场,要求不得向高龄客户、低收入客户销售期限长、缴费高的保险产品,但具体多少才算高龄,并未明确界定。
当然,银行并非不能销售保险产品,关键是不应该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而应该在专门的理财柜台或其他柜台销售。就算一些银行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在向储户推销时,也应该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能辜负了人们对银行的信任。
发现自己被误导投保后怎么办
当一些老年朋友发现被银行误导投保后,要么赶在第一时间退保,要么选择息事宁人。但由于过了10天犹豫期,一旦经济状况出问题或急等钱用,退保就要遭受较大损失。因为《保险法》第69条规定,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已缴足两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自接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30日内,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未缴足两年保险费的,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保费。那么,遭遇误导销售的老年朋友该怎么办呢?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首先,如果被误导投保的资金是闲钱,不妨还是“将错就错”,尤其第一年保费含有较多手续费,现金价值很低,退保会遭受较大损失。其次,若确实急需用钱,可向保险公司咨询,看能否办理保单质押贷款,先解决眼前的问题。至于因经济问题想退保,却又纠结于损失太大,在现金一次缴清的情况下,保费不妨选择两种折中的方案:一是消费者可根据此数额改变原保单的保额,让保单继续有效;二是消费者据此改变原保单的期限,原保额和保险责任不变。原保单批改后,消费者不再缴纳保费。
当然,对于银行方面而言,更应该继续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杜绝误导客户行为。出现问题,应随同保险公司妥善处理,既维护企业形象,也要尽力将客户利益损害降到最低。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