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科研梦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ovue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罗细亮榜上有名,他也是青岛科技大学该项目今年唯一获得者。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应化系。2001年3月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经过20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以应用化学学科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初步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罗细亮这次获得资助也意义非凡,不仅展示了青岛科技大学在化学研究方面的实力,而且给青岛科技大学带来了一股青春助力科研的新浪潮。
  开启电分析化学之路
  1995年,罗细亮高考失利,面对高出分数线仅一分的高考成绩,他很是纠结。一心向往的上海交通大学肯定是无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复读,要么去青岛化工学院(现为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报到。思量再三,罗细亮选择了后者,进入算不上一级学府的青岛化工学院。这样的决定对于当时那些建议罗细亮复读的人来说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如今的罗细亮来说却是他当年最正确的选择。
  青岛化工学院是最早有硕士点的高校之一,可以继续深造。从大一报到之日起,罗细亮的目标就是深造,他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生轨迹。
  学校并没有让罗细亮失望,他到校后发现,学校里的教授们教学水平很高,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时十分充足。不仅如此,青岛化工学院的老师们对学生们一向要求严格,罗细亮还记得,当时他的毕业设计把实验做坏了,为此挨了老师的不少批评,直到他把实验做得完美,才过了老师的那一关。“正是因为我在学校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日后,当我在南京大学读博士及国外做博士后时,我的动手能力比其他名校来的学生甚至还要强。”罗细亮回忆道。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罗细亮不忘初衷,决定考研,这次没有犹豫,没有怀疑,他直接考取了本校研究生,跟随当时的校长、知名的学者焦奎教授,开始从事电分析化学的研究。2002年,硕士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他听取导师的建议考取了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师从著名的分析化学家陈洪渊教授。从此,罗细亮牢牢的把握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接下来的2005~2011年间,罗细亮先后在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国家传感器研究中心、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及匹兹堡大学生物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2月获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同年3月被美国匹兹堡大学聘为研究助理教授。
  正当罗细亮在国外的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他接到了母校青岛科技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希望他回母校工作,并申请山东省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饮水思源,不可忘本,罗细亮当机立断,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绿卡,辞去了国外的工作,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青岛科技大学。
  享受科研之趣
  科研路上总是层峦叠嶂,没有尽头。作为科研人,如果没有点执著的劲头,就意味着终有一天你会在某一个山头前停滞不前。而对罗细亮来说,他热爱科研,享受科研的乐趣,在科研的路上,执著地翻过一坐又一坐高山。
  在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罗细亮在导师陈洪渊院士和徐静娟教授的指导下,开创了利用电沉积壳聚糖固定生物识别分子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
  在制备生物传感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生物识别分子的固定。实现生物识别分子简便、有效的固定,而又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其活性,一直是世界上众多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利用生物聚合物壳聚糖的电沉积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罗细亮率先提出了通过电化学沉积壳聚糖,用于同时或依次固定纳米材料和生物识别分子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生物传感器,简单有效且条件温和,普遍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该方法提出后在国际上广受关注,目前已经被中、美、日和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们所广泛借鉴和采用,成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生物分子固定化和生物传感器制备方法之一。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发表的3篇主要研究论文至今已被他人引用超过500次。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一流大学马里兰大学Gregory Payne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他们发表的20余篇高水平论文里,高度评价了罗细亮的研究工作,明确表示罗细亮的研究工作是这方面最早的相关报道。2007年,罗细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被相继评为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之后,又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科研永不止步
  罗细亮并没有就此止步,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2005年,罗细亮申请了国外的博士后,先后赴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跟随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Malcolm Smyth教授和世界著名分析化学家Joseph Wang教授,在分析化学领域深造。2008年,考虑到生物化学与分析化学的结合日益紧密,而自己又缺乏生物的研究背景,为了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罗细亮又申请去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工程系,使自己的研究从化学和材料拓展到生物领域,有利于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
  博士后研究期间,罗细亮在化学、材料和生物这几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比较突出的贡献是,构建了新颖的药物释放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利用碳纳米管内腔来储存和可控释放药物。
  碳纳米管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由于它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在药物可控递送和释放方面的应用研究广受关注。理论上,碳纳米管的内腔是储存药物的理想纳米胶囊,但是如何实现药物在碳纳米管内的储存和释放,一直是个没有解决的难题。罗细亮的研究实现了利用碳纳米管的内管来装载药物。储存的药物,通过简便的电化学刺激就能够以可控的方式释放出来,而且进一步的细胞实验证实由此释放出来的药物仍然保持有药物活性。这是首次报道利用碳纳米管的内管来装载并可控释放保持有活性的药物,研究结果发表在本领域顶尖期刊生物材料上,并被美国能源部的能源技术国家实验室作为新闻报道,认为这项技术将有效促进神经控制可植入装置的发展。   罗细亮还发展了新颖的可控合成单根导电聚合物纳米线的方法,并研制了超灵敏的单根纳米线生物传感器。
  利用单根纳米线来构建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装置或器件,是目前世界上众多科学家所努力的前沿方向,但是单根纳米线在可控合成尤其是操控上的困难极大阻碍了这方面研究的进展。罗细亮制备了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其检测限低于1皮克每毫升,远远优越于其他类似的生物传感器。由于该传感器从合成到检测都采用可控的电化学技术,非常适合进一步研制超灵敏、集成化的纳米传感系统。
  2011年,对于35岁的罗细亮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当年2月,罗细亮获得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成为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的高级玛丽居里学者;3月,罗细亮被美国匹兹堡大学聘为研究助理教授,进入大学的教员系列;8月,罗细亮被山东省人民政府选聘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不同的机遇,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通常会让人难以取舍。然而罗细亮没有过多的犹豫,他选择了回国发展。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是他很早就形成了的一个朴素的观念。
  2011年9月,罗细亮离开美国匹兹堡大学,回到了母校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自己的科研,为了把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罗细亮付出了几倍于别人的辛劳。他克服种种困难,从零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培养自己的研究生。同时,利用与国外的联系,罗细亮积极开展对外的合作交流,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回国后的3年时间里,罗细亮基本上没有完整的节假日。3年过去,罗细亮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地发展壮大,并在生化分析领域开展了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工作。尤其重要的是,罗细亮首次构建了基于电化学阻抗技术的抗污染生物传感器,推进了可在复杂生物体系中直接测定的实用型传感器件的发展。
  在实际生物样品中以免标记的方法直接检测蛋白质,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生物样品中其它成分的污染和干扰,多数生物传感器只能在缓冲溶液或高倍数稀释的样品中使用。罗细亮研发的生物传感器,既可以方便地固定生物识别分子,又可以有效防止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结合非法拉第型电化学阻抗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该生物传感器可以对血液中的胰岛素进行直接检测而基本上不受污染和干扰。该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医院的报告结果偏差相对很小,在疾病标志物的临床检测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分析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美国分析化学上。罗细亮的这一抗污染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结果,发表后很快就受到美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James F. Rusling教授的关注,他在为美国分析化学撰写的前瞻性评述论文中认为,该成果有望解决众多生物传感器所面临的非特异性吸附的难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罗细亮的思维是开放的,他从不固步自封,十分乐于与同行们交流。基于在研发纳米生物复合材料以及生物传感器件方面一系列出色的工作,罗细亮应邀为世界上第一部纳米科技百科全书撰写专章一章:纳米粒子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2013年,应化学领域的顶级综述期刊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会评论》的邀请,罗细亮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撰写了相关的综述论文,总结并展望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疾病标志物免标记检测这一研究领域,受到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
  一路走来,只有罗细亮自己清楚,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罗细亮在青岛科技大学度过了七年的时光,七年,是一个人脱胎换骨的轮回,如今他又回到这里,并将在这里度过一个又一个七年,继续演绎自己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
其他文献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先生因病逝世了,一个一生推动中国光学前进的人,永远和我们离别了。噩耗传来,我正在国外,想起我们失去了这位为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献出一生的敬爱的老师,我的心里感到隐隐的阵痛。我立刻发了一封唁电给王森同志,临时凑了一副挽联:辞权威,辞泰斗,辞光学之父,天地只今留正气。爱祖国,爱人民,爱光学事业,浩然千古有楷模;表达自己对王老的敬慕景仰之情。  大珩先生是中国光学界一面高扬的旗帜,
摘要:由于现代性的多维度性,对现代性的讨论可以采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哈贝马斯区分了现代性的社会学话语、美学话语、哲学话语等话语形式,虽然他对美学现代性持一定的认同态度,但是其对现代性的考察仍然固守在主体理性的维度上,通过改造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传统挽救现代社会的规范形式。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三种话语形式的区分,及其从主体理性出发对现代社会规范形式的挽救中,我们可以得出现代性研究的方法论选择。现代性的多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1987年9月14日,中国发出第一封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由此揭开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但直到1994年的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才正式开始。20年过去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让世界瞩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互联网上有一句名言:我们不预测未
“无论做学术还是做人,首先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之后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宋伟刚如此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  宋伟刚是我国带式输送机领域举足轻重的专家,长期致力于散料输送与装卸设备的机电系统设计工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科研成果有着极高的产业转化率。多年来,经他设计的带式输送机系统为很多企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如果
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而作为世界最大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市场,中国的市场潜力正在迅速释放,正处于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高速发展时期。时代呼唤英才,时势造就英雄,为此一大批具有民族意识的优秀隧道与地下工程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铁肩担道义,致力于新时代中国的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之路,致力于亿万百姓的幸福生活之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邵珠山就是这样一位探索铺就腾飞路的科技工作者。  学无止
摘要: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管理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中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并受到企业推崇的全面预算管理,亦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环境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传统预算管理的弊端分析了网络的应用将更适应预算管理对实时信息要求,达到动态预算控制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预算管理 网络 实时控制 动态分析    随着集团性企业数量的增加,因特网技术在预
摘要: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和天野浩以及一名日裔美籍学者中村修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赤崎勇是天野浩的指导教师,也是蓝光LED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篇文章考察了赤崎勇的早期学习与研究经历,梳理了赤崎勇步入化合物半导体结晶研究领域、制备高质量氮化镓单晶体取得突破、成功研制高效蓝色LED等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分析了赤崎勇取得诺贝尔奖级重大科技突破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重大科技突破与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以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的100余个研究所为依托,以设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为主体,以分布在上海、成都、武汉、广州、兰州的5个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研究生教育网络。  他,是这所研究生院的年轻讲师。勤奋而朴实,是大家眼中敢啃硬骨头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将“科研”定义为工作学习的主旋律,积极实践,开拓创新;他,是如此谦虚而务实,没有惊天动地的壮
在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地质条件复杂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炭开采的困难性。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煤炭行业的一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黄炳香长期致力于煤岩体水力致裂方面的研究工作,克服重重困难,研制了大尺寸真三轴水力致裂实验研究平台;以水力致裂改造煤岩体结构理论为基础,基于坚硬顶板、顶煤,瓦斯排采及防突消冲等采矿技术难题,形成了煤岩体水力致裂的理论与工艺技术体系,并已成功应用于山西、内
摘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制度创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制度可以分为交易制度、组织制度和保障制度。根据保险制度的特点,结合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险制度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保险;制度;创新;特性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从1979年我国恢复保险经营的三十多年以来,我国保险业一直高速增长。在这样的增长下,当然不乏保险业的发展,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增长更多的是以粗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