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铭:通过书画作品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来源 :中国艺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zhan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29日,在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2012中国海峡两岸将军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上,一幅气势磅礴名为《中国钓鱼岛》的画作吸引了两岸民众的眼球,赢得了声声赞叹,成为此次展会的一大亮点,引来诸多海峡两岸的将军及各界名人在画前合影留念,作品强烈地表达了两岸同胞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情感。
  这幅《中国钓鱼岛》的作者,就是来自厦门的著名画家李钟铭先生。在书画展开幕上,李钟铭接受了海峡联合新闻网及本刊记者的采访。
  在谈及《中国钓鱼岛》的创作体会时,李钟铭告诉记者:“众所周知,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神圣领土。我创作《中国钓鱼岛》这幅作品,就是要让炎黄子孙永远铭记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热土,是华夏儿女的心之所系。”李钟铭说,“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让真正的历史事实在民众中得到普及和传播,而优秀的文艺作品无疑可以承担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李钟铭认为,“通过书画作品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这是一个当代画家的责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钟铭先生推出的重磅力作《中国钓鱼岛》,对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钟铭是当代国画大家,他的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远。正因为如此,经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推荐,2011年李钟铭的作品入选《共和国六十位国画大家精品集》。
  与传统的国画题材相比,李钟铭将国画带入现实主义的领域,比如《苍茫汶川》、《峡江揽胜》、《测绘》描绘的题材,都是时事事件。李钟铭用画笔画出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创作对象,往往出人意料。王羲之蘸泥浆练字,王冕在山墙上涂墨,郑板桥在老婆的内衣上画竹,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典故。而当代国画大家李钟铭在草纸上做画,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2011年1月29日,“山水骋怀迎新春——李钟铭书画展” 在厦门市美术馆开幕隆重开幕。本次书画展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国家友好画院、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集美大学美术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李钟铭向来低调,此前从没办过个人画展。李钟铭精心挑选了120幅代表画作,亮相后让人耳目一新。书画展一开幕,即引来众多画坛名士捧场。书画展规格之高,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在书画展现场,李钟铭即兴在草纸上画就的山水画《风雪剑阁》,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张《风雪剑阁》,画完我自个挺满意的。”李钟铭指着画得意地说。他背后的画中:蜀道险峻逶迤,风雪交加,两位骑士长袖当空,坚定地向山上行进……让人想起元稹笔下“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的诗句。李钟铭把这幅《风雪剑阁》捐给厦门美术馆收藏。
  圈子里的朋友都知道,李钟铭是一个有爱心的画家。多年来,李钟铭一直关心公益事业。他说,“社会关注我的作品,我就更要关注公益。”2011年1月,李钟铭精选出50幅自己的书画作品,全部捐给中华文化促进会,借以资助太行山革命老区的贫苦学生。“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可以塑造人格,能为失学的孩子出一份力,让他们更轻松一点学习,我就很开心。”


  李钟铭今年68岁,福建建阳人,出身于丹青世家,他的父亲曾是福建有名的漆画大家,家学渊源,李钟铭5岁起,就握笔绘画。于山水、花鸟、人物画类,都颇有所悟。多年来,李钟铭执著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并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他的作品以山水为主,兼工花鸟、人物和书法。欣赏李钟铭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鲜活的生活气息,这是因为他的素材、意象乃至构图,都是从生活中撷取的。笔墨间,人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于山野与乡土的热爱。李钟铭作品中的山川、云壑、栈道、江河、石径与丛林等,是以直面生活的写生为依据,进行剪裁、取舍,使本来的生活场景与自然风光极富意趣与形式意味,每幅作品都被画家处理得诗情画意,引人人胜。与生搬硬套的传统山水笔墨、符号的作品相比,李钟铭山水无疑充满生机与活力。
  读他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鲜活的现实气息,这是因为李钟铭的素材、意象,乃至构图都是从生活中撷取的。生活中的素材,比臆造的山水显得血肉丰满而充实。从《高原牧雪》到《黄山烟云》,从《峡江揽胜》到《海上明珠鼓浪屿》,云烟为友,万壑在胸,李钟铭笔下的山水是以风格化的面貌出现的。笔勾墨染,洒脱率意,布墨色于超然物外,施彩黛于惨淡之间,运笔中富有节奏、韵律的变化,笔中充满墨意,墨意中见出笔法与笔力。李钟铭创造了新的语言和形式,去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在李钟铭的代表山水作品中,每一组山石,线条遒劲有力,粗犷豪放,苍凉阳刚,用墨大胆,画风庄重严谨、朴厚雄浑,构图饱满而博大。
  李钟铭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展出。作品出版有《李钟铭写意山水艺术》、《李钟铭书画集》、《玻璃钢工艺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共和国六十位国画大家李钟铭精品集》。
  李钟铭现为国家友好画院特邀画家、中华将军书画交流协会艺术委员。作品被编入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编辑的,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大型献礼丛书”——《新中国书画六十周年》文献画集。全书共收入包括徐悲鸿、齐白石在内的书画大家500名,此书规格甚高,实属不易。
  面对李钟铭,我们似乎读懂了文如其人,画如其人的真谛。无论是读大师的画作,还是面对面地与大师聊天,我们能看见这位大师的精彩内心世界,在他的心里有一座气势磅礴的大山,他乐此不疲地攀爬了六十多年。经历了坎坷和困惑,也享受了丰收和快乐。李钟铭的绘画人生,是一座高耸艺术的理想之山,是一条通向真善美的精神之路。
  让我们祝福李钟铭大师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画精品,为传承、繁荣和发展中华书画艺术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在中央档案馆特藏库,有一套画册格外引人注目。蓝紫色祥云图案的套函里,墨笔手书“万寿无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装帧古朴典雅,精美考究。内容大部分是中国画,兼有少许书法作品,形式多样,流派纷呈。齐白石、于非闇、李苦禅、王雪涛、李可染、叶浅予、陈半丁、吴镜汀、启功等大家作品皆列其中。7月30日至9月1日,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阳光国际商务有限公司协办,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举
期刊
大篆,之于中国历史,丝毫不亚于青铜器带来的厚重感。三千余篆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传说,看似如魔符,实则悠远、深邃,记载着华夏历史文明。故,在书法界,有人讲,凡习篆书者非习文字,而是通史,明智、启人,悟心的过程。  历代书法家中,常见“行、楷、草、隶”,篆书却显“寂寥”之景。创建于商周的大篆书体,可谓中国文字源头,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是一个美与形,字与画交融的象形符号文字系统。因年代久远,传世墨迹范
期刊
画家王新伦的画作《万丈高楼平地起》《父老乡亲》《铁路修到我家乡》《瑶乡春色》《瑶山脊梁》等虽然反映的是中国当代社会底层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但却不乏雄浑大气,颇具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社会底层芸芸众生似乎和崇高很少搭界。而王新伦在创作中国人物画时却没有囿于这种既有的美学传统,而是在着力开掘中国当代社会底层芸芸众生积极进取的生存状态时自觉地追求雄浑而大气的画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
期刊
善画女性的人从来不少,而男人画女人总像是站在对面的观望,女人画女人却多了一种自审的映照。一如尼采所说,男人塑造的女人形象是出于心目中的理想与想象;而女子笔下的女子往往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影子。  【人】  懒扫娥眉/倦坐小憩  周天的作品几乎全是女性形象,但与传统中国画里的仕女图迥异,她所画的女人不着古装,少施脂粉,而且统统来自今天这个现代的都市。选择以当代女性为题材,是周天作品的最大标志,标准科班
期刊
9月26日至10月3日,由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引人瞩目的是,主办方同期推出面向青年设计师培养孵化的海峡两岸设计人才养成计划项目,通过两岸互补性合作,建立设计类人才引进、开发、培养、配置、孵化、服务、聚集的全过程服务机制,为日趋紧缺、需求火爆的设计人才提供服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对于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截至目前,
期刊
傅抱石先生侠胆豪情,好客,喜欢以画赠友,把画作当作友谊的纽带,特别有古代文人雅士遗风。老舍先生在抗战胜利前后就连续得到傅先生的两件画作赠品,都是佳作。两件作品被老舍先生当作家宝,1950年以后一直悬挂于寓所客厅之内,十分耀眼。  第一幅画于甲申年冬至,即1944年12月22日,是一张方形的土纸,纸底灰白。画的是一位古装美人儿,侧身跪坐于席上,可能是汉代人物。她的前方有一小红毡,上置一支绿色高腰酒瓶
期刊
此次曾梵志回顾展由巴黎现代艺术美术馆的Fran?ois Michaud策展,由余德耀基金会赞助协办,集合了艺术家1990年至2012年二十余年间的四十余件作品,包括油画及雕塑,是法国第一次整体展示曾梵志艺术生涯各个时期作品的大型回顾展。此前,曾梵志曾在索菲亚的外国艺术国立画廊、巴塞罗那的Francisco Godia基金会等各国举行个展。去年年末,他曾在高古轩画廊的伦敦空间举行新作个展,其中包括向
期刊
中国人画的油画应该是中国人的画,不必太像洋人的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画家汪亚尘就这样说过,他的话说了快一百年,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油画家们似乎未必明白。  中国的传统艺术自成体系,近代以来,谈艺术者多以引进外学为荣,有时不辨外学之新旧与价值,故以外国之旧,引为中国之新。其实,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应该成为表述中国人自己情感的艺术手段。  以油画的工具、材料和某些技法特色,却以中国人的观照方式、造型
期刊
玉包蕴了天地之灵,每一件美玉,皆琢磨之物也。当你细细赏玩手中的玉器,不得不承认古人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磨了璞玉,美玉出焉;琢磨了君子,圣贤出焉”之理。玉,体现了人的品质、气节,是真正美的化身。  在上海大同古玩城中就隐藏了一位琢玉高手,他擅书画,精玉雕,所做玉雕作品件件堪称绝妙,无论从形状构思,到画面的构图,再到雕工的细腻,都可以说是上乘之品。这位文人出身的玉雕师傅就是奇人王浩
期刊
张江舟,1961年生,祖籍安徽。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研究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高大魁梧、性格豪爽,军人出身的张江舟,说到自己的作品,谈到近期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时,流露出性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