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间业务收入大增、业务转型加快”,是各家银行“秀”中报的一大资本。
虽然看起来很美,却无法掩盖人们对于其收入来源及划分方式的困惑。
到底哪些业务属于中间业务范畴?《投资者报》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从国际到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际上对中间业务也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基本上非传统的业务都划归到中间业务,即非利息收入。”中国社科院安国俊博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直观理解就是不占用资产的业务,在我国银行中主要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银国际银行业分析师孙鹏对记者说。
从银行中报来看,虽然中间业务收入都有很大增长,占营业收入比例也有所提高,但中间业务划分和统计口径无统一标准。除了几项大类科目名称相近外,明细科目都包含什么服务项目也不明确,成为一笔糊涂账。而且各行业务比重分布也混乱不堪,结构重心差别明显。此外,分析人士对是否要强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并纳入银行考核指标,也有争议。
尽管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尚存在诸多问题,但记者采访的人士还是都对未来中间业务的持续增长充满信心。“尤其是未来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后,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安国俊表示。
中间业务收入普增
8月30日晚银行业半年报发布落下帷幕,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绩最大的亮点。
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09万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187亿元,同比增46%,在营收中占比为20.1%。
各行中间业务收入普增,尤其是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普遍高于四大国有行,增幅均在45%以上。
增幅最高的是华夏银行,与去年同期相比,该业务增幅高达91%,为中间业务贡献收入最多的是理财业务手续费,达到近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10%。
其次是北京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达89%,北京银行相关人士称这是战略转型的成效。由于其他城商行近年来负面消息不断,逐渐发展壮大的北京银行自觉深受其扰,希望外界不要将其与其他城商行联系在一起。
“希望今后的报道能多将北京银行与中小银行联系起来。”8月30日,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说。
增幅位列第三、四、五名的分别是浦发、兴业和民生,增幅分别为81%、78%和76%。
四大行中,去年上市的农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最大,达65%。工行、建行和中行也都呈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46%、42%和24%。
占营收比例存争议
除了增幅外,业界更看重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占比情况近年来甚至成为各行考核指标之一。
与增幅排名相反,中间业务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是国有行居前。“中小银行规模小,客户量少,决定了占比不会太高。”北京一家券商的银行分析师对记者称。
共有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超20%,四大国有行均位列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建设银行,为24%;工商银行占比23%次之;中国银行占比21%;农业银行占比20%。
中小银行中,民生银行是唯一一家占比突破20%的银行,略高于农行,在16家上市行中占比排名第四。
但是对于是否要强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目前尚有争议。
支持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考核的一方,主要基于两点原因:第一,国外先进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外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因此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是合理结构;第二、在高压调控下,中国银行业息差空间正在收缩,迫使银行不得不转型。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国外银行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那是因为国外金融机构足够多,竞争激烈,光靠懒洋洋地吃息差并不容易。国外的存贷利差很低,除去费用后所剩无几,所以才要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该人士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卖方市场,且未达到白热化竞争程度,从各家银行的服务质量就可看出。“尤其现在信贷收紧,我们对利率定价更有话语权,可以把利率定到基准利率20%的上限,一笔中间业务收入与一笔贷款没法比啊!所以不能一味地强调占比。”
对于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否具备可比性,前述北京的银行分析师也表示存疑。“总是说国外占比都多高多高了,中国的银行业占比还那么低,我认为这种说法完全是误导。”
此外,国外很多先进银行是全能银行,除了银行业务外,还有保险、基金、私募、投行、资产管理等多种业务,因此可开发的金融产品非常多,国外银行甚至不常说中间业务,而是说非利息收入。反观国内,实行分业经营,银行对其他金融产品更多是代销,仅从中收取代理费用。
“这就好比将一家专营电器的小门店和百货商场比较,不具可比性。”该分析师说。
业务比重分布失调
从16家上市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明细科目来看,各行业务比重分布差别很大。
工行和深发展的结算手续费在中间业务中占比最高,均为24%;农行、建行、光大、兴业、中信和北京银行顾问咨询费占比最高,分别为33%、21%、20%、43%、31%和17%;中行、浦发信用承诺手续费最高,占比为40%和27%;宁波银行和招行均是银行卡收入占比最高,为26%和42%。
其余银行则各具特色,互不重叠。交行是投资银行业务占比高,民生是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占比高,华夏是理财业务占比高,浦发是信用承诺手续费占比高,南京银行是代理业务占比高。
银行业中间业务比重混乱不堪、严重失调,究竟该以哪项业务为发展重点,看起来并不明确,而是银行“各自为战”。即使是名称类似的项目,统计口径也不一致。
“但是这种结构各行之间可比性也不强,因为虽然各行有看似相近的大类划分,但实质上各行对业务具体的划分口径并不一致。”孙鹏表示。
以工行和深发展为例,虽然都提及结算,但两行具体名称不一样,深发展叫“结算手续费收入”,而工行则称为“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至于两行统计的范畴是否一致,由于没有公开数据,孙鹏表示自己也难以判断。
“一项业务是否划入中间业务,有时候也比较随意。”前述银行人士称。比如“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本可以免营业税,但为了突击中间业务,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做入中间业务收入,反而会增加税负。
此外,在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强势收取顾问费等问题也不断发生。
银行期盼综合化经营
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能否持续?
“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保持持续性增长还是没问题的,比如债券承销、银行卡、理财、结算等都还有很大空间。”前述北京的银行分析师称。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在不断谋求突破分业经营模式,期盼能实现综合化经营。中国银行多位高管曾在不同场合表达综合化经营的愿望。
安国俊认为中国的银行目前还是以吃息差为主,同时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也在提升状态中,这是正常的发展模式,因为银行需要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2008年以来,金融市场发展仍然非常迅速,金融脱媒(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在倒逼银行努力开发新的盈利模式来提高竞争力,即开拓非利息收入。”安国俊表示。
虽然看起来很美,却无法掩盖人们对于其收入来源及划分方式的困惑。
到底哪些业务属于中间业务范畴?《投资者报》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从国际到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际上对中间业务也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基本上非传统的业务都划归到中间业务,即非利息收入。”中国社科院安国俊博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直观理解就是不占用资产的业务,在我国银行中主要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银国际银行业分析师孙鹏对记者说。
从银行中报来看,虽然中间业务收入都有很大增长,占营业收入比例也有所提高,但中间业务划分和统计口径无统一标准。除了几项大类科目名称相近外,明细科目都包含什么服务项目也不明确,成为一笔糊涂账。而且各行业务比重分布也混乱不堪,结构重心差别明显。此外,分析人士对是否要强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并纳入银行考核指标,也有争议。
尽管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尚存在诸多问题,但记者采访的人士还是都对未来中间业务的持续增长充满信心。“尤其是未来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后,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安国俊表示。
中间业务收入普增
8月30日晚银行业半年报发布落下帷幕,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绩最大的亮点。
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09万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187亿元,同比增46%,在营收中占比为20.1%。
各行中间业务收入普增,尤其是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普遍高于四大国有行,增幅均在45%以上。
增幅最高的是华夏银行,与去年同期相比,该业务增幅高达91%,为中间业务贡献收入最多的是理财业务手续费,达到近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10%。
其次是北京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达89%,北京银行相关人士称这是战略转型的成效。由于其他城商行近年来负面消息不断,逐渐发展壮大的北京银行自觉深受其扰,希望外界不要将其与其他城商行联系在一起。
“希望今后的报道能多将北京银行与中小银行联系起来。”8月30日,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说。
增幅位列第三、四、五名的分别是浦发、兴业和民生,增幅分别为81%、78%和76%。
四大行中,去年上市的农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最大,达65%。工行、建行和中行也都呈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46%、42%和24%。
占营收比例存争议
除了增幅外,业界更看重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占比情况近年来甚至成为各行考核指标之一。
与增幅排名相反,中间业务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是国有行居前。“中小银行规模小,客户量少,决定了占比不会太高。”北京一家券商的银行分析师对记者称。
共有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超20%,四大国有行均位列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建设银行,为24%;工商银行占比23%次之;中国银行占比21%;农业银行占比20%。
中小银行中,民生银行是唯一一家占比突破20%的银行,略高于农行,在16家上市行中占比排名第四。
但是对于是否要强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目前尚有争议。
支持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考核的一方,主要基于两点原因:第一,国外先进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外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因此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是合理结构;第二、在高压调控下,中国银行业息差空间正在收缩,迫使银行不得不转型。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国外银行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那是因为国外金融机构足够多,竞争激烈,光靠懒洋洋地吃息差并不容易。国外的存贷利差很低,除去费用后所剩无几,所以才要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该人士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卖方市场,且未达到白热化竞争程度,从各家银行的服务质量就可看出。“尤其现在信贷收紧,我们对利率定价更有话语权,可以把利率定到基准利率20%的上限,一笔中间业务收入与一笔贷款没法比啊!所以不能一味地强调占比。”
对于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否具备可比性,前述北京的银行分析师也表示存疑。“总是说国外占比都多高多高了,中国的银行业占比还那么低,我认为这种说法完全是误导。”
此外,国外很多先进银行是全能银行,除了银行业务外,还有保险、基金、私募、投行、资产管理等多种业务,因此可开发的金融产品非常多,国外银行甚至不常说中间业务,而是说非利息收入。反观国内,实行分业经营,银行对其他金融产品更多是代销,仅从中收取代理费用。
“这就好比将一家专营电器的小门店和百货商场比较,不具可比性。”该分析师说。
业务比重分布失调
从16家上市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明细科目来看,各行业务比重分布差别很大。
工行和深发展的结算手续费在中间业务中占比最高,均为24%;农行、建行、光大、兴业、中信和北京银行顾问咨询费占比最高,分别为33%、21%、20%、43%、31%和17%;中行、浦发信用承诺手续费最高,占比为40%和27%;宁波银行和招行均是银行卡收入占比最高,为26%和42%。
其余银行则各具特色,互不重叠。交行是投资银行业务占比高,民生是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占比高,华夏是理财业务占比高,浦发是信用承诺手续费占比高,南京银行是代理业务占比高。
银行业中间业务比重混乱不堪、严重失调,究竟该以哪项业务为发展重点,看起来并不明确,而是银行“各自为战”。即使是名称类似的项目,统计口径也不一致。
“但是这种结构各行之间可比性也不强,因为虽然各行有看似相近的大类划分,但实质上各行对业务具体的划分口径并不一致。”孙鹏表示。
以工行和深发展为例,虽然都提及结算,但两行具体名称不一样,深发展叫“结算手续费收入”,而工行则称为“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至于两行统计的范畴是否一致,由于没有公开数据,孙鹏表示自己也难以判断。
“一项业务是否划入中间业务,有时候也比较随意。”前述银行人士称。比如“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本可以免营业税,但为了突击中间业务,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做入中间业务收入,反而会增加税负。
此外,在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强势收取顾问费等问题也不断发生。
银行期盼综合化经营
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能否持续?
“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保持持续性增长还是没问题的,比如债券承销、银行卡、理财、结算等都还有很大空间。”前述北京的银行分析师称。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在不断谋求突破分业经营模式,期盼能实现综合化经营。中国银行多位高管曾在不同场合表达综合化经营的愿望。
安国俊认为中国的银行目前还是以吃息差为主,同时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也在提升状态中,这是正常的发展模式,因为银行需要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2008年以来,金融市场发展仍然非常迅速,金融脱媒(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在倒逼银行努力开发新的盈利模式来提高竞争力,即开拓非利息收入。”安国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