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生就业关系到个人、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影响贫困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探索了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13-02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高级人才。调查显示求职择业中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学历同等重要甚至超越学历。国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早,其理论较为成熟。自从19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已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工具。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就业能力做了不同定义,尽管各自界定不同,但存在共识。通过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胡尊利[1]所在课题组提出构成就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技能(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和个性品质。朱新坪[2]所在课题组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包括: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和个人适应能力。岑道权[3]课题组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协调、团结合作、组织管理、环境适应等社会能力;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从事相关工作岗位需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创新能力,求职营销的能力。国外学者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能力模型,以期进一步构建就业能力不同要素间的结构和动态关系,包括Mel Fugate[4]的以个性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性建构(psycho-social construct)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模型中,就业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3个维度;Peter Knight和Mantz Yorte从心理角度构建了USEM模型,[5]包含存在着内相关性和相互作用的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四要素;Lorraine Dacre Pool和Peter Sewell提出的Career EDGE-The Key to Empolyability模型,[6]Lorraine Dacre Pool和Peter Sewell认为对职业发展学习、经历、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一般技能和情商不断的反思形成的自我效能、自信、自尊是就业能力的三个本质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就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和求职能力三要素。
二、影响贫困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是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贫困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多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城镇低保户家庭。受城乡差距、教育背景、陈旧观念、特殊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生在学习、实践、心理、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学习上,经历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高校后,大部分贫困生都期望通过努力学习以掩饰物质上的自卑,理论知识成绩较好。实践上,贫困生多数会选择兼职和社会实践来弥补物质上的短缺,但是部分学生把握不好兼职和校内实践的平衡,导致校内实践少,社会兼职多。就业心理上,大部分贫困生希望通过四年学习,毕业时找到稳定高薪的工作,彻底脱困,求职择业时倾向于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等,大多不敢选择挑战性工作。技能上,由于社会上的技能培训、素质拓展类培训价格昂贵,贫困生无力承担,在校学习又重理论知识学习轻沟通、组织、管理类能力的实践锻炼,贫困生存在技能不足的现象。贫困生在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方面稍弱。从贫困生角度来看,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不重视,不能较好地规划自我,在求职择业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客观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我国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育特点是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从高校角度看,目前多数高校未能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虽然在人才市场上“用工荒”“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等现象早已存在,但很多高校仍然沿袭以前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这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社会急需人才培养不出来,大众化人才又供过于求。从师资结构看,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主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结合度较低。
3.就业相关制度不健全
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渠道是高校招聘会、人才市场、互联网和利用人脉资源。各高校间尚未建立高校就业网络平台,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搜集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等工作,基本没有开设技能培训等相关就业能力培训的课程,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类培训项目主要集中在社会,且价格昂贵。仅有部分高校创立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学生创业,创业教育还没在广大高校形成一定规模。人才市场管理服务不善,基于互联网的就业信息良莠不齐,管理不规范。国家资助政策重点在经济资助,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能力培养。失业保险制度基本功能包括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且重点定位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功能缺失。现有劳动人事制度不利于人才流动,急需改革。
三、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各地特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预防失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兼顾公平”的原则,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 2.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做出切实有效的举措。高校主管部门应和用人单位制订联合培养计划,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重视就业指导课,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进行创新;借鉴国外做法深化课程改革,把就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环节。
(1)高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要与政府、用人单位、人才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形势及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要求。高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与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结合,对我国经济现状,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预测和分析,并利用手机、网络(qq、飞信、微博、微信)等建立多媒体就业平台,及时将以上信息反馈给学生。
(2)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用理想信念教育、矛盾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等指导学生从学习上、心理上、实践上直面就业挑战,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人才市场紧密联系,根据反馈的信息制订大学生能力培养方案,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专业配置,实施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首先重视就业指导课在职业规划及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就业能力培养水平,有效利用两个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通过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促进学生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的学科渗透,开展以就业能力提升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
3.贫困生应树立自我培养意识,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贫困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就业平台的信息,了解求职单位的需求,从性格、能力、知识、心理多角度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从入校到毕业全程规划职业发展,以“人职匹配”为出发点,明确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意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充分做好求职准备,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在就业期望上,贫困生要改变“稳、高”的传统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从就业心理上,要正确看待就业严峻双刃剑,克服就业焦虑所产生的盲目无措、自暴自弃、消极等待等心理,树立自强自立自信意识,提高耐挫折能力。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社会需要与自身发展、环境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利用校内外资源,制订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从主观上努力提升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4-28.
[2]朱新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3]岑道权.提高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29(2):78-81.
[4]Fugate,Me1. Kinicki,A. J.,Ashforth,B. E. 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15.
[5]Yorke,M.,Knight,P.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M].
York: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2004:4-5.
[6]Pool,L.D.,Sewell,P.The key to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J].Education and Trainning,2007,49(4):
277-289.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13-02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高级人才。调查显示求职择业中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学历同等重要甚至超越学历。国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早,其理论较为成熟。自从19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已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工具。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就业能力做了不同定义,尽管各自界定不同,但存在共识。通过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胡尊利[1]所在课题组提出构成就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技能(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和个性品质。朱新坪[2]所在课题组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包括: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和个人适应能力。岑道权[3]课题组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协调、团结合作、组织管理、环境适应等社会能力;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从事相关工作岗位需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创新能力,求职营销的能力。国外学者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能力模型,以期进一步构建就业能力不同要素间的结构和动态关系,包括Mel Fugate[4]的以个性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性建构(psycho-social construct)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模型中,就业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3个维度;Peter Knight和Mantz Yorte从心理角度构建了USEM模型,[5]包含存在着内相关性和相互作用的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四要素;Lorraine Dacre Pool和Peter Sewell提出的Career EDGE-The Key to Empolyability模型,[6]Lorraine Dacre Pool和Peter Sewell认为对职业发展学习、经历、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一般技能和情商不断的反思形成的自我效能、自信、自尊是就业能力的三个本质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就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和求职能力三要素。
二、影响贫困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是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贫困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多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城镇低保户家庭。受城乡差距、教育背景、陈旧观念、特殊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生在学习、实践、心理、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学习上,经历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高校后,大部分贫困生都期望通过努力学习以掩饰物质上的自卑,理论知识成绩较好。实践上,贫困生多数会选择兼职和社会实践来弥补物质上的短缺,但是部分学生把握不好兼职和校内实践的平衡,导致校内实践少,社会兼职多。就业心理上,大部分贫困生希望通过四年学习,毕业时找到稳定高薪的工作,彻底脱困,求职择业时倾向于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等,大多不敢选择挑战性工作。技能上,由于社会上的技能培训、素质拓展类培训价格昂贵,贫困生无力承担,在校学习又重理论知识学习轻沟通、组织、管理类能力的实践锻炼,贫困生存在技能不足的现象。贫困生在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方面稍弱。从贫困生角度来看,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不重视,不能较好地规划自我,在求职择业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客观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我国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育特点是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从高校角度看,目前多数高校未能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虽然在人才市场上“用工荒”“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等现象早已存在,但很多高校仍然沿袭以前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这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社会急需人才培养不出来,大众化人才又供过于求。从师资结构看,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主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结合度较低。
3.就业相关制度不健全
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渠道是高校招聘会、人才市场、互联网和利用人脉资源。各高校间尚未建立高校就业网络平台,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搜集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等工作,基本没有开设技能培训等相关就业能力培训的课程,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类培训项目主要集中在社会,且价格昂贵。仅有部分高校创立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学生创业,创业教育还没在广大高校形成一定规模。人才市场管理服务不善,基于互联网的就业信息良莠不齐,管理不规范。国家资助政策重点在经济资助,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能力培养。失业保险制度基本功能包括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且重点定位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功能缺失。现有劳动人事制度不利于人才流动,急需改革。
三、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各地特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预防失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兼顾公平”的原则,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 2.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做出切实有效的举措。高校主管部门应和用人单位制订联合培养计划,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重视就业指导课,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进行创新;借鉴国外做法深化课程改革,把就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环节。
(1)高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要与政府、用人单位、人才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形势及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要求。高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与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结合,对我国经济现状,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预测和分析,并利用手机、网络(qq、飞信、微博、微信)等建立多媒体就业平台,及时将以上信息反馈给学生。
(2)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用理想信念教育、矛盾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等指导学生从学习上、心理上、实践上直面就业挑战,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人才市场紧密联系,根据反馈的信息制订大学生能力培养方案,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专业配置,实施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首先重视就业指导课在职业规划及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就业能力培养水平,有效利用两个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通过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促进学生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的学科渗透,开展以就业能力提升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
3.贫困生应树立自我培养意识,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贫困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就业平台的信息,了解求职单位的需求,从性格、能力、知识、心理多角度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从入校到毕业全程规划职业发展,以“人职匹配”为出发点,明确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意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充分做好求职准备,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在就业期望上,贫困生要改变“稳、高”的传统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从就业心理上,要正确看待就业严峻双刃剑,克服就业焦虑所产生的盲目无措、自暴自弃、消极等待等心理,树立自强自立自信意识,提高耐挫折能力。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社会需要与自身发展、环境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利用校内外资源,制订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从主观上努力提升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4-28.
[2]朱新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3]岑道权.提高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29(2):78-81.
[4]Fugate,Me1. Kinicki,A. J.,Ashforth,B. E. 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15.
[5]Yorke,M.,Knight,P.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M].
York: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2004:4-5.
[6]Pool,L.D.,Sewell,P.The key to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J].Education and Trainning,2007,49(4):
277-289.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