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片《诺桑觉寺》主题的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ong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诺桑觉寺》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影片通过对原著多重主题的选择性解读,突显了女性教育主题。呈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虚幻的哥特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认识自我,通过对自我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成长的故事。对现代女性的婚姻观和自我发展有着现实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女性教育 简·奥斯丁 婚姻观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末是简·奥斯丁的时代,她的六部作品不断地被搬上荧屏并获得巨大的反响。她的作品其中最为世人称颂的《傲慢与偏见》自1938年至2005年已经先后八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每一版不仅让观赏者津津乐道,影片自身也不断载誉而归。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995拍摄的电视剧版拿下电视最高奖项“艾美”奖,2005年的电影版甚至获得了奥斯卡的提名。1995年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获得了好莱坞金球奖。这位19世纪的女性作家时代的爱情婚姻故事却流行于婚姻关系日益松散的当代,这让我们不禁思考,简·奥斯丁的复活让我们看到这位现实主义女作家的婚恋见解仍然能够得到现代人的认可。我们今天探讨的电影《诺桑觉寺》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这是她最为特别的一部小说,因为这部是她最早完成却最迟发表的小说。三十年几经出版波折和修改,《诺桑觉寺》也完美呈现了作者成熟的写作风格和多重的主题的交融。它的意义不只是对爱情故事的动人描写,也超脱了对爱情和谨慎的道德说教,它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说提供给读者的信息由于受到其文本形式的限制,视角不免狭窄。改编自小说的电影虽然和小说一样同属于文本的衍生,却能让观众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的不同阐释和解读。电影借助于影像手段和高科技,纷繁复杂的光影效果以及美妙动人的电影配乐将影片背后创作者们对源文本主题的探讨生动而形象得呈现给观众,扩展了观众的视野,让观众对源文本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知。在探讨主题复杂多重的文本时,不同导演所选取的切入点不同,对原文本进行改动,增减,就有了我们现在同一部名著在不同导演手下有了不同版本的演绎。《诺桑觉寺》一共有两个电影版本,笔者探讨的是07年版对女性教育主题的演绎。在影片结束时,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母亲这样说道:“你能一个人独自完成这次旅行,很好!你一直都是心地单纯的小女孩,我为你感到骄傲!”母亲口中的“旅行”当然不仅仅指的是凯瑟琳的巴斯之旅,而是她踏入社会对自我完成认知的“社会化”旅行。那么在男权规范的那个时代,女主人公凯瑟琳呢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
  原著小说的主题为何一直是评论者们争议的话题:是对哥特小说的戏仿还是简·奥斯丁惯常的主题“爱情与婚姻”?电影在对《诺桑觉寺》多重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并没有在对哥特小说的戏仿这一主题上浓墨重彩。从影片片头到结束出现的一系列哥特风格的影像渲染只是用来辅助突显凯瑟琳教育成长过程主题的手段之一。在凯瑟琳认知自我和成长的过程中,哥特小说发挥了“导师”般的作用。“哥特式的幻象和真实的生活把凯瑟琳纠缠住了;初次踏入生活,小说成了她唯一的引导者。”所谓哥特小说通常都以“闹鬼”的古堡为背景,秘密通道,地窖,楼道,幽灵,探险,谋杀以及驱逐旨在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从而获得一种接近悲剧似的快感。影片中凯瑟琳,伊莎贝拉,亨利和约翰都对哥特小说表现处了极大的热情,对小说的探讨成为了他们交谈的重要内容和联系各个人物间的一根纽带。电影中哥特风格的渲染主要体现在凯瑟琳的梦境,从梦境的情节,主人公妆容的塑造,和影片氛围的烘托上。去巴斯的路上,她想象着强盗的劫持,艾伦先生和太太双双死在强盗的枪下,而自己则被强盗劫持而去。而耽于幻想的性格在诺桑觉寺之游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亨利对诺桑觉寺绘声绘色地描述激起了她的好奇心和探险欲望,在下意识中建立起了诺桑觉寺和自己幻想的哥特世界的联系。到达诺桑觉寺的那一晚天气雷电交加,笼罩在乌云和闪电中黯淡的诺桑觉寺正好符合凯瑟琳想象中的哥特世界的古堡。在诺桑觉寺的第一晚,狂野的哥特幻想让我们的“女堂吉诃德”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活动。她一走进自己的卧室就怀疑壁炉旁边的大木箱,心惊胆战地好不容易把箱子打开,却发现里面只是床单。而床边的大木箱里找到的一卷纸又让她如获至宝,天亮一看只是一堆洗衣账单。在诺桑觉寺,她搜寻可能深藏其中的秘密,对将军夫人之死的揣测以及恐怖难眠的夜晚让她陷入幻想世界无法自拔,而现实一次又一次把她敲醒,在幻想和现实的夹缝中,凯瑟琳步履艰难。而营造出来的哥特虚幻世界和凯瑟琳所处的现实世界相互交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反映出了女主人公自我的迷失以及寻找的过程。而最后凯瑟琳烧掉所珍爱的哥特小说这一镜头也象征了她走出了徘徊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困境,现实生活战胜了荒诞传奇,理智战胜想象和激烈的情感,她也完成了自己的成人仪式。
  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也几乎接近优秀,只是某一两个方面需要教育和提高。《诺桑觉寺》是个例外。电影一开篇对凯瑟琳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非奥斯丁”传统的女主人公:“凡见过凯瑟琳·莫兰孩提时代模样的人,都觉得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成不了女主人公的。她所处的生活环境,她父亲,母亲的性格,她自己的相貌脾气,这一切都不利于她做女主人公”。凯瑟琳普通平凡而且还不理智,不慎重,辨不清是非真假,是一个知识和道德各方面都要接受全面提高的女主人公。而电影一开始我们见到的女主人公没有了以往奥斯丁笔下温柔娴淑的个性反而男孩子气十足,玩着男孩子喜欢的板球,还打得有模有样。电影一直在强调阅读小说对凯瑟琳的意义,小说的确具有教育功能。读者不尽能从阅读中获得愉悦,更能获得一些关于外面世界的人生,完成其教育的一个功能。从凯瑟琳的教育,成长过程来看,哥特小说发挥了“导师”般作用。电影对小说中这一主题的肯定真实反映了奥斯丁对女性阅读的关注,表达了自己对女性教育的态度。女性同样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读物。在伊莎贝拉和埃莉诺两人友情间的取舍让她认清虚伪,自私和不忠诚并走出虚幻,谨慎正确的择友。伊莎贝拉喜欢读哥特小说,但为人轻浮,虚荣,不忠,不真诚。她开始追求凯瑟琳的哥哥,“我即使掌握几百万镑,主宰全世界,你哥哥也是我唯一的选择”。后来她又相中更有钱的蒂尔尼上尉。对自己前后不一致的言行,她用尽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凯瑟琳。凯瑟琳从一开始对她的迷恋到看透她的为人并最终摈弃这个朋友标志了她自身道德的提高以及判断理性成熟。埃莉诺真诚坦率对待友情,亲情和爱情,她的行为处处影响着凯瑟琳,引导她走出虚幻走向现实。这一正一反两堂课对凯瑟琳的“社会化”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蒂尔尼将军简单的几笔素描就让我们一窥他的个性。整部影片中,蒂尔尼将军出现的镜头屈指可数,但是一个专横的父亲,冷血的丈夫就已经跃然纸上。他对儿女婚事的干预表现在两方面:对埃莉诺门不当户不对婚姻的强烈反对;在误以为凯瑟琳能继承大笔遗产的前提下,积极撮合凯瑟琳和亨利;在了解凯瑟琳真实家境后转而反对他们的婚事并且冷酷地将凯瑟琳半夜赶走。哥特小说的主题背景之一就是女性同父权制度的冲突。父亲要求“门当户对”,女儿则追求爱情。这是当时的社会婚姻风气,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在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中都有所反映。如果男子去了第一个阶层的女子,他可以讲妻子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和自己同一阶层,比如《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如果女性下嫁给低一层的男人,她则降到丈夫的社会阶层。如果女性没有儿子继承家业,那么财产就要归男性直系亲属继承,比如《理智与情感》。所以奥斯丁的时代女性选择的余地很小,婚前靠父亲,婚后靠丈夫,夫死则靠儿子,没有儿子则可能悲惨的流浪在外。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折射出女性在父权社会不平等的现实,以至于所有女性把自己的幸福都寄托在了婚姻上。
  影片对原著的改编之一就是丰满了男主人公亨利的角色弱化对他的父亲蒂尔尼将军的刻画。影片中增加了他和凯瑟琳情感交流镜头,丰富了小说的爱情元素,使得这个爱情框架更好服务女性教育的主题。奥斯丁的思想深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真爱基础理论的影响。他认为“知识的给予和接受,他人个性的主动形成与他人指引下的被动成长是真爱的强有力的基础。”也就是说,男女双方,智商德行高的一方积极通过教育形式主动帮助指导低的一方提高,成长和完善是真爱的基础。他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个追求者更是个教导者。他向她暗示伊莎贝拉的轻浮,告诉她怎么理解小说和现实,斥责她过于沉迷在小说的世界,混淆现实,从而击碎了她的哥特世界,从盲目走向了自我认识。但是他没有一味强迫凯瑟琳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循循善诱,让她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理智地判断。最终凯瑟琳形成了正确的判断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了原来的态度从而成为成熟完美的女主人公。“奥斯丁意在通过小说表达女人有理性的判断力和自控力,有充分的学习潜力,能够从无知到有知,从挫折中学会自我认知”。
  影片的结尾也颇另人寻味,埃莉诺的爱人获得了幸运的财产和头衔,两人终能成婚;亨利为了爱情与父亲断绝关系,坚持与凯瑟琳结婚。诺桑觉寺仍然笼罩在乌云雷电之下。电影的结尾传来的画外音仍然采用了小说的结束语“究竟是赞成父母专制还是鼓励子女忤逆,这个问题就留给那些感兴趣的人去解决吧!”看来模糊的一句话其实传达出这样一则讯息:青年男女如何在社会和时代压力下寻找自己的婚姻出路。婚姻或许是女性的最终归宿,但是是像伊莎贝拉一样陷入无知轻狂,还是像凯瑟琳那样走出自我认知的艰难历程。现在这个社会的女性有权利选择自我的发展,通过自我认知,教育,摆脱束缚,获得理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Gill,Richard & Susan Gregory.Mastering the Novels of Jane Austen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3.
  [2] Looser,Devoney(ed.).Jane Austen and Discourses of Feminism [C].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1995.
  [3] Miles,Robert.Jane Austen [M].UK:Northcote House Publisher Ltd.,2003.
  [4] Waldron,Mary.Jane Austen and the Fiction of Her Tim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 何朝阳:《简·奥斯丁的女性视点》,《四川外国语学院院报》,2001年第5期。
  [6] 金绍禹:《诺桑觉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7] 刘戈:《简·奥斯丁与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8] 刘敏霞:《〈诺桑觉寺〉中的女性教育主题》,《天津外国语学院院报》,2007年第3期。
  [9] 彭应:《走出困境——谈〈诺桑觉寺〉的主题意义》,《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0] 孙致礼:《简·奥斯丁和她的〈诺桑觉寺〉》,孙致礼译:《诺桑觉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
  [11] 周青:《〈诺桑觉寺〉的特色新解》,《盐城师范学院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2] 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
  
  作者简介:
  李丽华,女,1982—,江西省南丰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国文学、语用学研究,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吕红艳,女,1978—,江苏省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研究,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祝贺、感谢与愿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前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
期刊
薅草锣鼓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贵州省、陕西省南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甘肃省等,是一种古老的民俗音乐活动形式,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本
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is, an Integrated Plant Maintenance System(IPM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cope with challenges in plant maintenance. The character
“现在,反映工厂生活的戏为什么这么少?”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应当肯定,自三中全会以来,一批以工业战线斗争生活为内容的剧目如《报春花》、《谁是强者》、《分忧》等,
道康宁(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摩力克TMMolykote(R)G-4500多用途合成润滑脂与传统的石油基润滑剂相比,具有更高的承重能力、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摩力克TMMolykote(R
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很大,各国文化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存在的差异也很明显,不同的文化背景无时不在影响着国际贸易活动。不同文化会对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名称、商标、广告的翻
收入分配,民心所系。为扭转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指明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方向。在2007年
第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老年用品博览会即将举办由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与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此次博览会,将于1995.11.18~22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展出。将推出中老年人医药
女导演的创作角度和方法与男导演有什么不同?在电影高度商业化的时代,女导演的作品为什么特别值得关注?本文希望通过梳理中国女导演的脉络,了解她们的成长故事与创作历程,以
人民戏剧家金山同志不幸逝世了,噩耗传来,我省戏剧界以及从舞台和银幕上熟悉与仰慕他的人们哀痛之情难以言表。粉碎“四人帮”以来,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