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有致浓淡相宜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c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写作是一项多声部音乐组织的技术手段,其原理与管弦乐配器相仿,都是通过乐器结合、对比来探寻多样音色形成的可能,以达到完善音乐结构、塑造音乐形象、赋予音乐表情意义的目的。黄万品教授作曲的《羌族锅庄舞曲》是一部旋律优美、结构凝练、内容丰富、风味浓烈,在合唱写作方面颇有特色的混声合唱音乐作品。在该作品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合唱写作角度入手,对作品声部组合、合唱织体选择、合唱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羌族锅庄舞曲》在合唱写作方面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合唱写作;羌族锅庄舞曲;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110-08
  《羌族锅庄舞曲》是一部旋律优美、结构凝练、内容丰富、风味浓烈的混声合唱音乐作品。作品写于1982年,是原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作曲家黄万品教授深入茂汶羌族地区采风之后与词作家廖纲源合作谱就的时代佳曲。作品问世30多年来,颇受大众喜爱,曾获“蓉城之秋”音乐会优秀作品奖(1984年,合唱曲中排名第一)。此外,该作品常作为各类合唱团体的经典参赛曲目且获奖不俗,如“北京合唱节”二等奖(1986年,专业组第一名)、“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四川省评奖一等奖(1999年)、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金奖(2010年)、第十一届中国合唱节金奖(2012年)等奖项。同时,《羌族锅庄舞曲》也保持着极高的上演率,由众多合唱团在国内外各级艺术场所盛演不衰。不单如此,它还曾作为舞蹈音乐被中央歌舞团改编为舞蹈作品、作为项目研究对象被搬上舞台以及作为插曲在音乐电视专题片《西部之声》之中播放,被四川省音协列为“改革开放20年优秀合唱作品”之一。它以不同面貌在音乐、舞蹈、电视艺术等领域得到推广传播,名驰四海。
  “优秀的音乐是道器合一、神形兼备的。”经历了时间考验并成为民族合唱音乐领域经典之作的《羌族锅庄舞曲》自然也不例外。它除了具有雅俗共赏的格调、情景交融的演绎形式等艺术特点之外,在音乐肌理组织特别是合唱写作方面也别具风貌。本文将在作品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合唱写作角度来探究《羌族锅庄舞曲》的艺术特征。
  一、结构分析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复三首部包含A、B两个民族风味浓烈、具有舞蹈性格的主题;具有三声中部特质的c主题抒情优美、诗情绵绵,与曲式两端的舞蹈音乐性格形成对比;复三再现部中,B主题再现时进行了倒装处理,使作品又表现出拱形曲式的结构特征,参见表1。
  动感活跃的前奏之后,刚劲有力、具有舞曲风格的A主题进行了首次呈示(见谱例1)。主题为D徵调式,4个乐句在男、女同声声部间轮换交替演唱,其形式与男领女复、更迭相合的羌族锅庄(萨朗)呈现式样相同。具有五声音阶特质、强调三音组进行的旋律线与铿锵的节奏相与为一,在钢琴低音区柱式和弦织体的衬托下显得庄重大方,与寓意欢乐幸福的“喂松松角”等羌语唱词相结合后,形成了朴素典雅、雄壮激昂的音乐气质。随后,该主题缩减结构,转为混声结合的演唱形式再次演绎。
  A1段混声结合的处理方式也颇具匠心,其具体做法为将女低音、男低音声部各分为二,用以演唱主题旋律及其和声性衬托声部;女高音、男高音八度结合演唱与主题旋律形成对位关系的对比声部。对位关系的声部结合增加了舞蹈的画面感,声部组合形式的更迭、演唱形式的变化、对位化的织体处理,这些简朴而富有效果的处理手法,使音乐情绪的展开更富有层次,形象深动地表现了欢快的锅庄场面。
  由3个乐句构成的B主题在音乐气质上与前一主题如出一辙,但速度的突快对峙、伴奏织体的截然改变使其又显得更为热烈活泼、神采飞扬。主题前两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第3乐句的旋律在三音组级进的框架內引入跳进因素,附点四分音符节奏的连续使用拉宽了音乐气息,与前两乐句相比较显得舒展、开阔。非等长的3乐句之间所形成的综合缩减结构组合与同声齐唱、混声合唱交织呈示的音响安排相结合,形成了多样的音色对比。
  谱例3B主题
  建立在c宫调域的B1段为B段的再次呈示,其调性、结构、合唱织体都作了富有艺术情趣的创造性改变。在调式调性方面,作曲家采用民族调式典型的转化方式——“清角为宫”来实现D徵到G徵的调性对置;在结构方面,原B段中舒展开阔、以对比形态出现的第3乐句在此进行了省略,取而代之的是活泼轻快第1乐句的重复强调以及由它演化拓展而来的新创乐句,进而导致结构面貌改变,由对比3乐句乐段改变为复乐段形式;合唱织体也焕然一新,由主调合唱织体转变为以节奏模仿为主、兼顾和声进行的二声部模仿复调织体。调性的突置对比、结构的扩展改变、合唱织体的焕然一新使音乐层层推进、意趣盎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欢欣踊跃的舞蹈场面。在段落反复的末尾,旋律落音的改变使音乐回到了D徵调式,并以密集叠置的和弦排列、极强的力度在主和弦上停留九拍,形成了复三首部的高潮。
  旋律优美、抒情绵绵的复三中部建立在G徵调式上,徐缓的速度、朴素的曲调显示了其山歌风的音乐气质。主题由3个乐句组成,结构方整。采用独唱(反复时齐唱)形式呈示的前两个乐句在起讫落音、结构组合方面具有上下旬乐段的结构特点,第3乐句以混声二部合唱的形式对第2乐句进行变化重复。在轻盈流畅的分解和弦音型烘托下,赞美家乡祖国、讴歌幸福生活的优美曲调徐徐而至、随风飞扬,沁人心脾。段落反复的末尾,第3乐句进行了1小节的结构扩展,寓意美好的幸福花在商音上自由延长,渐至无声。而后,铿锵有力钢琴伴奏突然闯入,音乐进入到了再现部。
  谱例5中部
  再现部中,B主题进行了倒装处理。先行再现的B主题在结构上并无变化,仅对速度、声部结合形式略加调整。而以意外进行和声配置闯入的A主题则在调性、速度安排、声部结合与合唱织体方面作了大量更动而形成变化再现。其具体表现为:主题的两次再现均建立在G徵调上。第1次再现由女低音、男低音声部承担主题旋律,以极快的速度在女高音、男高音形成的背景和声唱出寓意欢乐幸福的“喂松松角热金索是那里索呀”羌语歌词;此后,主题以真正意义上的混声四部合唱面貌又一次再现。饱满有力的声响、3次循序趋快的速度安排、响遏行云的歌声将酣畅激烈的音乐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在“夺嗬索吵”的昂扬之声中结束全曲。   对全曲结构面貌与音乐写法有了基础性的了解之后,我们再对作品的合唱写作技术进行研究、探讨。
  二、合唱写作研究
  众所周知,合唱以人声为器,是以集体的歌唱形式演绎多声部音乐。根据不同声音类型进行声部组合,可分为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以及混声合唱。按声部构成的数量,又可分为二声部合唱、三声部合唱、四声部合唱等等。合唱写作作为一项多声部音乐组织的技术手段,其原理与管弦乐配器相仿,都是通过乐器结合、对比来探寻多样音色形成的可能,都需要对声部组合方式、声部组合方法、声部处理技巧、织体选择、多声组织形式等因素进行富有逻辑的设计和安排,以达到完善音乐结构、塑造音乐形象、赋予音乐表情意义的目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乐器使用。《羌族锅庄舞曲》作为一部优秀的民族合唱作品,作曲家在声部组合、音色探索、织体选择、合唱布局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这些安排如同本曲结构设计一样,对于音乐内容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内容表现不可或缺的手段并呈现出自成一格的艺术特点。
  《羌族锅庄舞曲》合唱写作的首要特点表现在声部组合方面。从作品的编制来看,作曲家并没有采用羌笛、口弦等特殊的乐器或原生态人声音色组合来赋予作品的民族特色,而仅采用了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常规编制的混声四部合唱以及钢琴伴奏来传递民族风味和演绎多声音响。作曲家在合唱写作过程中,对以4个声部为基础的合唱底色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与安排。这些设计与安排具体到作品之中,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其一,对声部进行细化处理。细化处理中,既有复三中部主题首次呈示、为获得情绪对比而使用女高音声部一度独秀的单声表达,也有第一主题再次呈示为推进音乐对女低音、男低音声部进行一分为二、平分秋色的群响共鸣。
  其二,对声部进行混合组合。混合声部组合的形式多样,既有像主题A最后一次再现时以真正混声四部合唱面貌出现、反复3次之多、强调融合的混声四部组合,也有强调单一线条4个声部的混声齐唱,还有将女高音与男高音、女低音与男低音两两结合演唱二声部形成带八度重叠的二声部混声合唱,更有女低音与男低音各自分部演唱同节奏织体旋律的二声部合唱并与女高音、男高音八度重叠演唱对位声部相结合所形成的带八度叠置的三声部混声合唱。混合声部组合因形式多样成为了本曲合唱写作突出的特点。
  第三,对声部组合的呈现逻辑进行有意铺陈。在作品高潮段落之前,作曲家对声部组合的安排或以独唱、同声结合出现,或以混声齐唱出现,或以带八度叠置的二声部、三声部混声结合出现。将强调饱满均衡、和谐辉煌、具有典型意义的混声四部合唱安排在全曲末尾以画龙点睛、力透纸背的方式出现。深刻的立意与精妙的技术安排显示出作曲家的匠心独运,成为本部作品合唱写作在声部组合方面的点睛之笔。整部作
  富有艺术创造的对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进行分部处理与混合结合,必然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合唱音色。作品中,既有赞美如画家乡、讴歌幸福生活,由女高音声部个体演唱具有清澈、明亮的单一音色运用,也有采用羌语演唱将女高与女低、男高与男低同音质不同声部叠置结合表现舞蹈场面、强调立体“群感”同声音色的运用,还有将四个基础色调声部进行多样混合结合以达到深化音乐主题、宣泄音乐情绪的混合音色的运用。这些单一音色、同声音色、混合音色作为旋律立体表达的重要手段着附于作品的结构之上,勾勒出一幅富有变化、极具民族风味的声音图案,也是本作品合唱写作的闪光之处。
  《羌族锅庄舞曲》在合唱写作过程中,根据音乐表达的需要,因时制宜地选择了恰当的合唱织体进行多声编排。众所周知,多声部音乐按織体类型可分为主调、复调与混合3种类型。“织体作为音乐的一种整体表现手段,几乎总是伴随着旋律,协调一致地为塑造某种形象内容分工合作。”如果说合唱音色的变化多端是合唱声部多样组合在横向时间上形成的是亦因彼的因果产物,那么合唱织体的姿态各异则是合唱声部多样组合在纵向空间上编织的交惯相错的肌理表达。《羌族锅庄舞曲》在合唱织体安排方面以主调织体为主,采用同节奏和弦式织体进行合唱设计。这种以“所有和声声部在统一时间内都服从于主旋律的起伏,按主旋律的动机及旋律动向的特点安排声部间的强弱关系及声部进退”的织体形态,对于旋律的烘托、音乐情绪的推动起着积极作用。
  谱例6是刚劲有力的舞蹈主题在全曲末尾以同节奏和弦式合唱织体面貌作最后一次再现,也是通篇音乐的高潮所在。例中所显现出来的清晰的句读、恰当的人声音域选择、三度叠置结构和弦的使用以及富有逻辑的处理和弦音密集、开放、混合排列,通过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流畅有味的横向陈述形成了饱满和谐、气势恢宏的音响效果,旋律主题得到了极大的烘托。
  谱例6舞蹈主题在全曲末尾的再现
  对于揭示音乐不同形象、造就音乐连续不断的展开、赋予音乐充沛的动力的复调织体在作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例如,舞蹈主题A经过男领女复首次呈示之后,随即引入了对比复调的织体写法进行主题的再次呈示(见谱例2);主题B进行移调呈示时,采用了模仿复调织体来对音乐进行刻画,由女低音、男低音担任模仿声部对由女高音、男高音构成的开始声部进行时间距离为1小节的节奏模仿(见谱例4)。对比复调、节奏模仿的运用使音乐意趣盎然、连绵起伏,展现了欢腾的舞蹈场面。
  值得注意的是,《羌族锅庄舞曲》在高潮布局方面也有着卓尔不群的设计。众所周知,高潮是音乐作品情感爆发、情绪宣泄、矛盾焦点的顶峰,通常由响度、力度、织体、音区多种元素与作曲技法共同作用来获得。从高潮所持续的时间与峰值来看,既有较短时值在相对高度形成的高潮点,也有较长时值在高(低)音区形成的高潮区以及更长时值的高潮段。优秀音乐作品的高潮设计,并不是在结构的某一位置调动响度、力度、织体、音区等元素进行机械叠置获得,而是在结构内部的每个部分都恰当地设计了高点,这些高点随着音乐的徐徐展开而连绵起伏,富有逻辑地展现音乐本质并抵达全曲的总高潮,形成一条深入精微的高潮运动曲线。   高潮的合理布局是作品成功的锁匙之一,合唱作品中的高潮设计除了通过一般的音乐元素与作曲技法综合作用来获得外,还与合唱层次设计——即合唱织体、声部组合、音色探索等因素的综合运用息息相关。《羌族锅庄舞曲》的高潮布局与合唱层次设计表现出分形连气、休戚与共的特点。作品内部,不论是乐段及其再次呈示所显现出来的高点安排,还是乐部内高潮区间的部署,或是整部作品高潮段落的设计,都与合唱层次布局密切干连,并通过众多实例显现出来。
  譬如,具有舞蹈性格的萨朗主题A的相对高潮点在第36小节,该小节是主题再次呈示的开始位置,高潮点通过声部组合的变化由前一段落的齐声对唱转为三声部八度叠置的混声合唱以,厂的力度再次演绎表现出来。复三首部的高潮区间出现在第62小节,该小节是B主题作移调呈示开始的位置,高潮区间通过合唱织体的变化由前一段落的同节奏和弦式织体转为卡农式的复调织体展示出来,响度、力度、音区上也有推进。复三再现部的高潮区间出现在第148小节,此处是A主题倒装再现开始的位置,高潮区间通过合唱织体的改变、合唱和声的意外进行、合唱声部的分部、速度的突快、力度的加强来获得。《羌族锅庄舞曲》的总高潮段是舞蹈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作曲家以画龙点睛式的凝练手法,通过饱满均衡的织体设计、循序渐进的速度安排、气势恢宏的音响部署、响遏行云的力度演绎将酣畅激烈的喧嚣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典型混声四部合唱的声部组合对全曲做了总结式的陈述,立意深刻、力透纸背。
  通过对本作品合唱写作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形成高潮的合唱写作技术(即合唱声部的组合、合唱音色的探索、合唱织体的选择)看似为作曲家无心插柳、随性而为和妙手偶得,而实际却是在深层音乐结构比例控制下的殚思竭虑、良苦用心和有意铺陈。作品各级层次的高潮布局,不论是高潮点的设计、高潮区间的布置还是高潮段的安排,都与黄金分割原理休戚与共、切切相关,并通过合唱写作技术展示出来。
  结语
  《羌族锅庄舞曲》是一部富于艺术情趣并达到较高艺术水平的合唱作品。30多年来它之所以在合唱舞台上盛演不衰,除了作品本身旋律优美、结构凝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之外,在合唱写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声部组合多姿、音色细腻多彩、织体选择妥贴适宜、高潮设计独出机杼等特点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在作曲家精心编织下,恰到好处地“展现羌族人民新的生活风貌,歌颂了他们迎接胜利、奔向前方的乐观精神”,表达了欢快、深沉、抒情、热烈的音乐情感,在合唱写作方面显现出简繁有致、浓淡相宜的总体艺术特征。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作曲家对整部作品别出心裁的设计与安排,在声部组合方面,既有由女高音声部个体演唱赞美如画家乡、讴歌幸福生活一枝独秀的淡雅单声表达,也有将女高与女低、男高与男低同音质不同声部叠置结合表现舞蹈场面、强调立体“群感”同声组合的运用,还有将4个基础色调声部进行多樣混合结合,形成混声二部、三部、四部在音响、音色上逐渐浓郁厚重的混声结合;在织体运用方面,既有为强调清晰句读、烘托旋律、获得饱满音响而采用的简洁有效的同节奏合唱织体,也有为推进音乐连续不断的展开、营造音乐热烈氛围、赋予音乐充沛动力而设计的略微复杂的复调织体;在音乐的高潮布局方面,既有在主题内部以简洁单一手段获得的较短时值在相对的高潮点,也有繁复的调动织体、速度、音响、力度等手段为全曲做了总结式的陈述的高潮段。其合唱写作特征与优美的旋律、凝练的结构、浓郁的民族风味一道使作品得以声名远播,成为合唱领域口碑载道的脍炙名篇。
  《羌族锅庄舞曲》的合唱写作艺术技巧是娴熟、成功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简繁有致、浓淡相宜的合唱写作艺术特征,对当今合唱音乐的创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责任编辑:李姝
其他文献
摘 要:交响诗《江吟》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体裁,并将现代作曲技法融于传统的复调变奏形式中。以音乐本体的形式特征为坐标,从技法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技术构思,探寻这首充满现代气息的帕萨卡里亚中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又以音乐内涵的人文精神为线索,从音乐寓意中挖掘作曲家的艺术表达,寻找音乐形象与音乐语言、音乐寓意与音乐形式的结合,进而解构整部交响诗的创作构想。  关键词:交响诗《江吟》;帕萨卡里亚;形
期刊
摘 要:2017年5月,由四川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办,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承办的“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此次展演汇聚了来自德国、日本、波兰、台湾、马来西亚以及国内电子音乐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和各音乐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在展示国内外业界最新成果的同时,也成为了继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电子音乐周之后在中国西部举办的又一次国际性电子音乐学术活动。透过一
期刊
摘要:在查尔斯·罗森和其他学者对贝多芬《bB大调第29首钢琴奏鸣曲》(0p.106)所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各乐章主题材料与调性布局所共同呈现的对称性特征,以及这种在作品结构构成中的衍生路径,来加深理解这部贝多芬“宣称这将是他最伟大的作品”的音乐语言以及在其中晚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中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bB大调第29首钢琴奏鸣曲》(0p.106);查尔斯·罗森;对称性音高组织  前言  
期刊
摘 要: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学奠基人、音乐学家,他在德国刻苦认真专研,翻译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将当时柏林学派先进的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开东西方民族音乐比较的先河。田边尚雄是日本最早研究、介绍东方音乐的学者。他们各自撰著的《中国音乐史》是20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之一,对深入推进中国音乐史研究起着积极作用。以王光祈和田边尚雄撰著的《中国音乐史》及植村幸生校注的《东洋
期刊
会  2016年11月1日,四川音乐学院“手风琴电子键盘系师生音乐会”在川音大音乐厅成功举行,学院党委副书记侯钫、副院长牟文虎及原院长敖昌群、易柯等出席观看了音乐会。作为手风琴电子键盘系建系五周年系列学术及展演活动之一,这场音乐会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围绕“创一流学科,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这一学校发展思路,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既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又兼顾了广大普通观众的欣赏爱好,真
期刊
摘要:近日笔者阅读了《十九世纪钢琴音乐》(第2版)一书,发现该译本在专业术语用法、文字表达、内容意涵把握等方面都有诸多可商榷的问题。此外,该译本所存在的翻译问题并不只存在于个案中,恰恰是不少质量不过关的学术译著存在的通病。文章从学术研究与翻译角度出发,在评论《十九世纪钢琴音乐》的同时,对我国当前西方音乐学术专著的翻译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十九世纪钢琴音乐》;学术译著;音乐文献翻译;学
期刊
摘 要:围绕东亚音乐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外学者们从多个层面、多重视角展开研讨,对推进东亚音乐史学科的发展、增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拓展东亚音乐史研究论域、深化东亚音乐史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音乐史;音乐史观;视角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9.3  文献标识码:A  历史学家谭其骧曾指出:“以中国疆域之辽阔,要想一动手就写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从区域历
期刊
由四川音乐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世界经典诗歌配乐朗诵会”于10月13日晚在川音新都校区精彩上演。成都市相關领导和学校党委书记、院长林戈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文云英,党委副书记侯钫,副院长孙洪斌、牟文虎与成都市民、川音师生共千余人观看了朗诵会。  配乐朗诵会以川音党委书记、院长林戈尔教授特别为此次盛会谱写的大型交响乐《音乐之都诗歌之城》为开场序曲,展示了成都作为“音乐
期刊
摘 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当前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大势所趋,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为基础的社会创新,这一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双向互动。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角度介入黔中营盘地区村民2016年重建地戏的公共事件为例,在社会治理理论探讨与PEST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和总结作为社会组织的地方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社会管理(服务)的双元主体模式的成功经验,用战略管理的PE
期刊
摘 要:赫尔缪特·弗里德里希·拉赫曼是德国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作曲家之一。《压力》是拉赫曼的一首大提琴独奏作品,是作曲家“器乐具体音乐”创作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有两个版本,以新近完成的2010年版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代表其探索声音产生过程的声音材料分为3类,进一步地阐释说明这些符号体系在作品中的分布方式和原则,以探究拉赫曼关注并开发常规声学乐器新声音、组织音乐结构的逻辑关系及特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