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大西洋灰色阴郁的天气,我们的航船到达了美国,陡然沐浴在冬天的阳光中,眼睛因不适应而眨动。纽约人毫不谦虚地说:“这不算是我们典型的好天气。等到某某时候到本城的某某地方看看!”我们满足地,甚至不仅仅满足地,在明亮的街道间漫游,心中却有点纳闷,为什么最好的光线却浪费在世界上最糟的人行道上。
我们绕着麦迪逊广场转了一圈又一圈,因为那里到处都是衣着漂亮的孩子在玩啦啦歌游戏;或者恭敬地注视宽肩狮鼻的爱尔兰裔警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到处都是阳光,慷慨而丰沛,一天持续九个小时,把周围的景物映照得轮廓清晰,涂抹得色彩斑斓。
任何宣称这里的气候闷热,似“亚热带”的人,都令人难以置信。这不,有人跟我们说,“要想看到什么叫气候,往北走,去新英格兰地区。”于是,在一个明媚的下午,纽约被甩到了身后,连同它的喧嚣和喋喋不休,它的复杂的气味,它过热的房间,以及它精力过于充沛的居民,火车奔向白雪覆盖的北方。好像车轮只转动了一下,白雪就席卷而来,埋葬了冬天死亡的野草,把枯瘦树影之下冻结的池塘变成一池一池的墨水。
天光转暗之时,一个满是木制房屋的、白色覆盖的呆板小镇,从车窗前滑过。火车的灯光落到一个正要转过街角的雪橇上,赶雪橇的人裹在毛皮衣服里,只露出鼻子。我们都很熟悉图片上雪橇的样子,而实际生活中,它是一个多么不同的交通工具!但对此最好不要过分好奇,因为,同样一个对穿着短裙、赤裸膝盖、挂着皮袋的苏格兰士兵充满讶异的美国人,会笑话你对“仅仅一个工具”的好奇心。
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当然,如果没有一批高贵的跟车工、乘务员、卧铺车乘务员、黑人搬运工和报童,伟大的美国就会无所适从——在吸烟室伸展着四肢,讲些令人愉快的故事——例如雪一路覆盖到蒙特利尔;四个发动机,加上铲雪车在前,拉着车厢在三十英尺深的积雪中绝望地挣扎行走;以及在温度计指向冰点以下三十度的时候,走过货车顶部去刹车的乐趣。“杀个人都比给运货列车踩刹车容易多了。”跟车工说。零下三十度!难以想象,直到你夜半置身其中。第一个震荡来自清冽、静止的空气,你感觉就像一下子跃入大海之中。坐在羊毛布上的海象是我们的主人,他把我们绑裹进山羊皮大衣,棉帽及耳,水牛皮外罩和毯子,然后是更多的水牛皮外罩,直到我们也看上去像海象,移动时像海象一样优雅。
夜晚像新磨的剑一样锋利。呼吸凝结在衣领。鼻子木然无感觉,眼睛苦泪盈盈,因为马匹急着赶回家,而在零下的温度旋风般急行会刺激泪腺。雪橇铃铛叮叮当当,雪窒息了马蹄的声响,只有马儿滑行在不均匀的死一样静寂的雪野时偶尔发出的几声鼻息,我们就像行驶在梦境一般。康涅狄格河还保持着它的航向,在密实的冰层中形成一条黑魃魃的通道。我们可以听到水流在小冰山周围撕咬。除此之外,月亮之下全是雪——雪积累到石墙的高度,有时在它顶部卷起凝结的白银形状;雪在路两边筑起高岸,或重压在林中的松树和铁杉上,比较而言,林子里似乎温暖得如同温室。美得难以言传,大自然大胆的带有日本画风格的黑白素描,根本不顾及透视关系,并且月亮时不时地用那跳动不安的画笔更改着这里,变动着那里。早晨,画面的另一面在阳光下露出色彩。
从没见过一朵云停栖在白色地平线上,像一块青玉落在白色天鹅绒上。纯白色的山包,点缀着毛茸茸的林子,从平展展的白色田野挺起,阳光放纵地挥洒在它们上面,刺得眼睛生疼。向阳的山坡上,这里那里,白天的温暖——几乎华氏四十度——和夜里的寒冷共同作用,弄出一些光秃秃闪亮的硬壳。但大多是松软的粉状物,成千上万的晶体捕捉、辉映着阳光,又把光成倍数地增加放大。穿过这一富丽堂皇的画面,满不在乎地,一辆由两匹毛发蓬乱的红牛拉的木制雪橇(木头没有去皮,雪粒在上面闪着宝石的光芒),大摇大摆地沿路而来,笼罩在一团呼吸形成的灰白云团之中。
在这里,如果把载人雪橇和载重雪橇混为一谈,说明你没有经验。我仍然认为,想要用所谓科学的扭动尾巴的方法赶牛没有价值。赶雪橇的人戴着红手套,皮质长靴及膝,好像银灰色浣熊皮的大衣披在身上,走在雪橇旁,嘴里喊著:“吁——吗!”像极了美国故事中描述的样子。他的口音让人明白了许多与方言有关的事情,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口音顶多是一种折磨。
(选自《回到家乡的人们》)
本文是一篇新奇的游记,由时间的推移,到空间的转换,以一句“天色转暗之时”,成功地从在纽约“沐浴在冬天的阳光中”过渡到夜晚开往新英格兰的火车上,时间、空间的转换衔接得恰到好处。阳光正好时在街道漫游,天色转暗后,又转到火车上。不同的地点,记叙了不同的景物、人物,只是略写了街道漫游时的所见,详写了夜晚火车上的情景,详略中可见作者更偏爱新英格兰的雪夜之景。
我们绕着麦迪逊广场转了一圈又一圈,因为那里到处都是衣着漂亮的孩子在玩啦啦歌游戏;或者恭敬地注视宽肩狮鼻的爱尔兰裔警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到处都是阳光,慷慨而丰沛,一天持续九个小时,把周围的景物映照得轮廓清晰,涂抹得色彩斑斓。
任何宣称这里的气候闷热,似“亚热带”的人,都令人难以置信。这不,有人跟我们说,“要想看到什么叫气候,往北走,去新英格兰地区。”于是,在一个明媚的下午,纽约被甩到了身后,连同它的喧嚣和喋喋不休,它的复杂的气味,它过热的房间,以及它精力过于充沛的居民,火车奔向白雪覆盖的北方。好像车轮只转动了一下,白雪就席卷而来,埋葬了冬天死亡的野草,把枯瘦树影之下冻结的池塘变成一池一池的墨水。
天光转暗之时,一个满是木制房屋的、白色覆盖的呆板小镇,从车窗前滑过。火车的灯光落到一个正要转过街角的雪橇上,赶雪橇的人裹在毛皮衣服里,只露出鼻子。我们都很熟悉图片上雪橇的样子,而实际生活中,它是一个多么不同的交通工具!但对此最好不要过分好奇,因为,同样一个对穿着短裙、赤裸膝盖、挂着皮袋的苏格兰士兵充满讶异的美国人,会笑话你对“仅仅一个工具”的好奇心。
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当然,如果没有一批高贵的跟车工、乘务员、卧铺车乘务员、黑人搬运工和报童,伟大的美国就会无所适从——在吸烟室伸展着四肢,讲些令人愉快的故事——例如雪一路覆盖到蒙特利尔;四个发动机,加上铲雪车在前,拉着车厢在三十英尺深的积雪中绝望地挣扎行走;以及在温度计指向冰点以下三十度的时候,走过货车顶部去刹车的乐趣。“杀个人都比给运货列车踩刹车容易多了。”跟车工说。零下三十度!难以想象,直到你夜半置身其中。第一个震荡来自清冽、静止的空气,你感觉就像一下子跃入大海之中。坐在羊毛布上的海象是我们的主人,他把我们绑裹进山羊皮大衣,棉帽及耳,水牛皮外罩和毯子,然后是更多的水牛皮外罩,直到我们也看上去像海象,移动时像海象一样优雅。
夜晚像新磨的剑一样锋利。呼吸凝结在衣领。鼻子木然无感觉,眼睛苦泪盈盈,因为马匹急着赶回家,而在零下的温度旋风般急行会刺激泪腺。雪橇铃铛叮叮当当,雪窒息了马蹄的声响,只有马儿滑行在不均匀的死一样静寂的雪野时偶尔发出的几声鼻息,我们就像行驶在梦境一般。康涅狄格河还保持着它的航向,在密实的冰层中形成一条黑魃魃的通道。我们可以听到水流在小冰山周围撕咬。除此之外,月亮之下全是雪——雪积累到石墙的高度,有时在它顶部卷起凝结的白银形状;雪在路两边筑起高岸,或重压在林中的松树和铁杉上,比较而言,林子里似乎温暖得如同温室。美得难以言传,大自然大胆的带有日本画风格的黑白素描,根本不顾及透视关系,并且月亮时不时地用那跳动不安的画笔更改着这里,变动着那里。早晨,画面的另一面在阳光下露出色彩。
从没见过一朵云停栖在白色地平线上,像一块青玉落在白色天鹅绒上。纯白色的山包,点缀着毛茸茸的林子,从平展展的白色田野挺起,阳光放纵地挥洒在它们上面,刺得眼睛生疼。向阳的山坡上,这里那里,白天的温暖——几乎华氏四十度——和夜里的寒冷共同作用,弄出一些光秃秃闪亮的硬壳。但大多是松软的粉状物,成千上万的晶体捕捉、辉映着阳光,又把光成倍数地增加放大。穿过这一富丽堂皇的画面,满不在乎地,一辆由两匹毛发蓬乱的红牛拉的木制雪橇(木头没有去皮,雪粒在上面闪着宝石的光芒),大摇大摆地沿路而来,笼罩在一团呼吸形成的灰白云团之中。
在这里,如果把载人雪橇和载重雪橇混为一谈,说明你没有经验。我仍然认为,想要用所谓科学的扭动尾巴的方法赶牛没有价值。赶雪橇的人戴着红手套,皮质长靴及膝,好像银灰色浣熊皮的大衣披在身上,走在雪橇旁,嘴里喊著:“吁——吗!”像极了美国故事中描述的样子。他的口音让人明白了许多与方言有关的事情,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口音顶多是一种折磨。
(选自《回到家乡的人们》)
本文是一篇新奇的游记,由时间的推移,到空间的转换,以一句“天色转暗之时”,成功地从在纽约“沐浴在冬天的阳光中”过渡到夜晚开往新英格兰的火车上,时间、空间的转换衔接得恰到好处。阳光正好时在街道漫游,天色转暗后,又转到火车上。不同的地点,记叙了不同的景物、人物,只是略写了街道漫游时的所见,详写了夜晚火车上的情景,详略中可见作者更偏爱新英格兰的雪夜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