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臻佳境巧手点美文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法指要】
  很多同学拥有不少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可一旦成文总是平平实实,平铺直叙。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对写作素材的艺术化处理。那么,如何对材料做艺术化处理,把一颗颗珍珠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呢?
  一、巧变一般为典型
  选材零散与陈旧是学生作文难上档次的一大通病,要让零散的材料瞬间摇身一变成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最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1.巧设背景,妙搭舞台。叙事写人离不开具体环境。平淡的素材乍一看看不出动人之处,但如果给它创设特定的背景,就非同一般了。《背影》中的祖母去世、父亲赋闲、晚境颓唐,为背影涂上了一层惨淡的底色,文章便有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特定的背景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熟人相见不相认,奶奶送我月饼吃……这些都是普通平常的小事,但如为其设置特定背景,就别有洞天:一个口口声声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老师却打伤了学生,亲生兄弟相见不相认;双目失明的奶奶将珍藏很久却不知已发霉的月饼拿给我吃……如此,普通的材料便有了独特的内涵,具有了典型的意义,散发出熠熠光彩。
  2.巧妙组合,群星荟萃。就是对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为典型的内容。可以把不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事放在同一地点来写。如《孔乙己》中,把发生在店内店外的事都“移”到咸亨酒店上演,使酒店成为透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典型舞台;甚至可以把不发生在同一人身上的事或不属于同一人的特点综合到同一个人身上,如此,就自然典型。
  二、巧变单薄为丰厚
  变单薄为丰厚是指设法增加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其更具表现力度,常见方法有三:
  1.拍摄数个侧面。如同摄影师从不同角度取景,写作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来写,如《睡仙小传》原写睡仙哥哥早上睡懒觉,中午睡午觉,晚上边看电视边睡觉,都是同一角度,后变换角度,按哥哥睡觉时间长——可从头天晚上睡到第二天晚上;姿势绝——可随睡的地方随意摆成各种造型;鼾声奇——时而悠长,时而低沉;时而大如雷鸣,时而细如蚊吟……多侧面地刻画睡仙这一形象,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2.写出多个层次。登山者拾级而上,移步换景,才渐入佳境。如《荒》一文记叙农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家里田地荒芜了。材料富有时代气息,却给人单薄和意犹未尽之感。后添加两方面内容:好些人的菜园荒芜了;不少青壮年出去打工,把孩子和责任田一股脑儿交给了老人,情感和责任荒芜了,全文按“田荒——园荒——人荒”组织材料,多层次地表达“可怕的荒”这一主题,材料厚实,文章便有了凝重感。
  3.造成群体效应。由点到面之法:可由一人到多人,可由一物到多物,也可由一件事到多件事。如《最后一课》由韩麦尔先生这一高大爱国者形象,拓展到小弗朗士、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等人物群像;《可怜天下鸟雀身》,由鸟雀受到人类的伤害,扩展到许多动物受到的伤害。由点到面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三、巧变平直为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方设法,让情节多一点波澜,或倒叙,多一点悬念;或插叙,增一点波澜;或来点误会……如此自然会曲折有致。如何把写人叙事类文章写得情节跌宕,波澜起伏,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呢?
  首先,巧用矛盾起波澜。生活处处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波折;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产生了。有心人会留意生活中的矛盾,借写作技巧展示解决矛盾的过程。如两个同学爬山,一方面,“向导”趁机抛掉“包袱”,我偏偏“豁出去”走山路,矛盾;一个走路狼狈不堪,而另一个却偏偏在一旁欣赏其“狼狈相”,还时不时说几句风凉话,矛盾;一个多次警告要“快点走”,另一个却“如蚂蚁在山路上蠕动”,最后“索性”置警告于度外,“原地休息”,矛盾……矛盾交织,悬念顿生,情节曲折,叙述就有波澜。
  其次,善用外物生波澜。山路上茫然无措,巧妙插入景物描写以烘托人物心理,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善于节外生枝,后面情节巧妙插入“大黄狗”事件;还可写被大黃狗追逐时的“狼狈”;慌不择路时,偏偏遭遇蚊子的袭击,进一步制造情节波澜。
其他文献
那一刻,是我最不想回忆起的,因为太过于恐怖了……  从小我就是一个“女汉子”,敢“徒手劈蟑螂”,能“手刃毛毛虫”,什么虫子啊,青蛙啊,我都不怕。可是就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我,想起那天晚上的情景便浑身发抖,直冒冷汗……  说真的,我一辈子都不想走夜路,尤其是一个人。但怕什么来什么,那天晚上妈妈让我去姑姑家把落下的包拿回来,我一看夜幕已至,那可敬可亲的太阳公公已“弃我而去”,便拼命摇头,讨好妈妈说:“
期刊
【文题·聚光灯】  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夕阳笼罩下,巷子里一片静谧安宁。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涂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  又一次迈进巷子,却再也辨不出曾经的痕迹,巷口的老人对我说:“几年不见,长高了不少。”我笑了笑,叫了声
期刊
民国时期,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大多不轻易出书。  那时,宗白华已经是著名文人了。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他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美学散步》一书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美学文章的汇集,也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美学著作。  然而,《美学散步》却是在1981年出版的,全书不到20万字,论述精当而富有见地,是字字珠玑的美学经典之作。该书后来不断再版重印,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  著名
期刊
整整四年了,四年浸淫在记忆里。但我明白我要完成的并不是回忆录,也不是写自传的工作。它是小说。小說有小说的基本写作规律。我依然采取了写实的方法,建设着那个自古以来就烧瓷的村子,尽力使这个村子有声有色,有气味,有温度,开目即见,触手可摸。以我狭隘的认识吧,长篇小说就是写生活,写生活的经验,如果写出让读者读时不觉得它是小说了,而相信真有那么一个村子,有一群人在那个村子里过着封闭的庸俗的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巴菲特是个著名的投资家;对彼得来说,巴菲特只是自己的父亲。他说,来中国之前,根本不知道“富二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彼得的童年,是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奧马哈度过的。伴他成长的房子建于20世纪初,那是一栋普通的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巴菲特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80岁了,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据彼得介绍,如果现在某天晚上去父亲家,可能跟他8岁时看到
期刊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情就有多大。  五代后周人冯道,在相位40年,可谓官高权大。一天,有人在集市上牵了头驴,用一塊布写下了大大的两个字“冯道”,贴在驴的脸上。冯道的手下人把这事告诉了他,冯道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怎么就会是指我呢?我想可能是谁捡了驴,在驴身上发现了驴主的名字,所以写得大大的,以便寻找失主吧。”  明代文学家李空同在江西任督学时,有个书生与他姓名相
期刊
1918年,他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看到母亲捧着一本叫《红楼梦》的书出神。1947年,正读燕京大学的他,试着写了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文章被胡适先生看到,胡适异常高兴,主动给他写了一封赞扬信。1948年,他完成了《红楼梦新证》这部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当年的研究者们几乎人手一册。这是红学史上首部文史哲综合学术论著。他一時成为学界“红人”
期刊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出自王国维的《采桑子》  【赏析】无论欢乐或悲伤都无法成为人生的常态,它们只是生命河流中的一点浮萍,一片飞絮。在面对人生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叹,每一种感叹都无法代表一个人完整的生命状态,这只是作者在特定時期下的某种认知、某种悲悯、某种无奈。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出自袁枚的《所见》  【赏析】作者匠心独运,捕捉到牧童想捕蝉的
期刊
視听作文
期刊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測;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