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v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以来,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影响不断扩大,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不断提升。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服务实效性不强、服务团队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的社会资源缺乏等主要问题。因此,应当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与实效、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规范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100-03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跨世纪事业,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行为发挥着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和效用。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的回报下,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服务的个人化、人性化,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同时对减缓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影响不断扩张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40余万名大中学生利用寒假在全国主要铁路沿线和车站开展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自1993年以来志愿服务的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等活动针对社区、贫困地区、保护地区等开展的活动项目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大型项目和艰难任务中青年志愿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围绕党政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所进行的特色志愿服务丰富了志愿活动的内容。
  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的同时,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积极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实际的好机会,强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有利于他们敬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推动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促进着“三观”教育的进行。
  (二)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学校是大学生志愿者们最依赖的有力平台,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创造机会、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导其有序参加志愿活动。目前,学校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指导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高校社团。一般,高校提供社团自主产生和发展空间,社团自行决策存在方式、活动内容、发展方向,充分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保证了学生社团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高校針对社团的存在,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指导部门,负责学生社团的登记、管理、社团活动的指导及考核,管理和指导着重体现在宏观层面,确保社团发展的方向。这是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对待社团较为科学和理性的方式。
  (三)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不断提升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是志愿服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志愿服务搭建了有力的平台。作为各项社会管理的主导方,政府也对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通过譬如赴西部服务志愿活动等项目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创业的资源和渠道。
  社区为大学生志愿活动提供了最直接和有力的舞台,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已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尤其以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学生、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国家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青年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的关系为纽带,力所能及地帮助着困难群众。
  媒体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宣传、联络、沟通作用也不容小觑,新媒体—微博的作用尤为显著。报纸、电视等媒介向人们传达着志愿服务的事宜和精神,使得人们更加了解这项活动,同时也是对外宣传志愿文化的最佳渠道。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发人深思的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成长和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强
  虽然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人数众多,但是很多志愿者缺乏公益知识和技能。目前中国大学生志愿热情出现“低高、高低”的现象,低年级学生的热情普遍较高,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普遍较低。类似于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由于其特有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和短期性、高效性很容易吸引到志愿者。然而一个国家志愿者水平的高低可能并不是这些“伟大而光荣的时刻”能够体现的,真正能够体现其水平的往往是微处和平时。另外,青年志愿者不够注重实效,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是,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形式过于简单,缺乏教育内涵,没有结合专业特长,锻炼实践能力,不能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不仅如此,缺乏创新精神以及由于不能及时创新造成没有服务对象的情况也凸显出来。首先,有些社团不能很好地建设自己的相对固定的服务阵地;有些社团可以很好地坚持建设,已经建立起一些很有特色的基地,结果使这些基地名存实亡;不仅如此,学生志愿者个体性与志愿情况之间的矛盾、不同形式的服务活动与志愿情况之间的矛盾、志愿者的能力与培训之间的矛盾和团体性活动与持续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强。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不够规范
  首先,高校社团内部管理薄弱,体制不完善。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学生社团大都挂靠在院(系)团委。由于院(系)团委本身事务繁多,资金有限,而社团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消耗都比较大,这就很容易造成难以兼顾或兼顾不好的局面。   其次,校园内外对于大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尚未能够形成一致的认识,在实际当中还存在对此不理解、不支持和不认同的声音;在奖励的方式方法上,尚未能够形成一套“一盘棋”、出台真正适合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奖励措施;制度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现实志愿者行动的指导效力有限,呈现出“缺乏全面性”、“存在滞后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资源缺乏
  在志愿服务得到重大发展的历史契机中,志愿服务活动也暴露出了有关法律保障的种种问题,人大代表谭晶也曾多次谈到应该设立专门的法律保护志愿者。志愿者服务在很多情况下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从现阶段中国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权利和义务是不明朗的,管理者们缺乏预防风险和处理事故的经验和能力,相关部门很少为志愿者提供人保险。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社会资金支持。在不少西方国家,志愿活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私人的捐赠、企业等社会实体的资助,而中国在现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志愿活动保障体系,特别是在高校,多数志愿者组织还需要自筹活动资金。同时,我们的社区服务站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国内高校的志愿活动存在服务水平偏低的情况,还没有形成将专业知识与志愿活动相接轨的局面。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思考
  志愿者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标签,更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力量。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理念是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发展的不懈动力。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还停留在以活动赛事为中心,而不是以社区、以人们的生活为中心,大多数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也是“一时的体验”,离“终身义工”远得很,其根源不仅在于信念的动摇,对策在于建立长效体制。
  (一)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与实效
  首先,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能力和精神,使之与志愿服务的要求相适应。管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在开展日常志愿活动的同时 ,要根据不同的性别、专业和年级、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岗前能力培训,着重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无私的敬业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不同的社会实际情况。
  其次,针对志愿者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开展富有成效、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根据校情,培育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团,并且不断开展具有服务功能的项目和活动;以社会需求为自足点,进行项目的选项立项,建设特色项目,打造品牌活动,从而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服务的社会效益。
  (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规范
  首先,要完善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制度。招募志愿者时,把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特别是赞同奉献的志愿精神的大学生优先招收进来。招募后,就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注册登记,以有利于管理。对招募进来的大学生要进行培训,因为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大学生对社会缺乏认识,而且一些必要的常识也应该加强。
  同时,高校对志愿者组织应持有正确的态度。不论是“自上而下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还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推广”的模式,都是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志愿精神的学生组织,学校应该对其进行认可,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重视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基金、争取企业赞助、政府出资购买项目服務等方式,实现资金合理分配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取得政府、志愿者组织和公众需求的“三赢”局面。
  (三)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其本身虽然有着强大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志愿者也需要适时地激励,一味要求其奉献只能使志愿队伍流失。对于志愿者来说在激励的措施中,尤其要突出精神激励,如颁发“优秀志愿者”、开表彰大会等等。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机制,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开展,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高校在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应从“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把激励方式与高校德育培养人的目标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内、外激励的力度”,“坚持精神激励为主、奖惩相结合的原则”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在世界范围内,志愿者活动已经开展了百余年了,社会已经普遍肯定和认同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价值。中国志愿服务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在青年志愿服务、国际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更加将将志愿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加以宣传,弘扬自愿、无私、无偿、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肯定志愿者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艳,戴裕民,曹英华.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纪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2.
  [2] 江汛清.国际志愿服务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 刘欣然,刘春荣,洪晓彬.影响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1).
  [4] 时晓燕.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6:5.
  [5] 庞波,王广飞.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6] 戴卫义,闪茜菁.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7] 刘志军.高校青年:冲突的主体与志愿者行动的发展[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
  [8] 夏义堃.志愿者服务: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视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5).
  [9] 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 王芳,张乐天.试析转型期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走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1] 谈杰.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陕西[J].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12] 李博.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1:5.
  [13] 王明亮.志愿服务活动队大学生成才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2.
  [14] 陈晓军.论志愿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盐城“苏北计划”志愿者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7:5.
  [15] 邵文涛,等.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责任编辑 陈凤雪]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局面成为国家政府及老百姓所关注的话题,物价上涨带来的供需不平衡日益加剧,而B2T电子商务模式——团购,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以实惠便利的特性深受消费者的亲睐。2010年团购元年至今的两年内,国内团购网站数量上升至4 057家,在激烈与多样的竞争环境之下,团购网站的发展将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变化。调研以四川成都地区为例,用时近二年,对2 000名本地消费者进行走访调查。构建了四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社会角色多样性与多变性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及新特点。在构建和谐校园时,不能忽略教师的基本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比例,不能忽略教师的期待利益与实际利益的失衡,不能忽略教师的法律权益与政府给予利益的脱节,不能忽略教师的社会尊重与现实地位的反差,不能忽视高校教师社会兼职是以个人资源带给学校发展机缘的客观事实。  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机缘;利益;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
期刊
摘要:以陕西省为例,对民营企业如何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路径进行研究,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归为与资源和环境直接相关类别;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归为与资源和环境间接相关类别,对这两种类别的市场准入原则及针对每一个行业的实施方式分别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随着十八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地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居民物质生活将会更加丰富,精神生活将会更加充实,人民生活环境将会更加友好,社会环境将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小康社会;未来生活;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09-02  一、“小康社会”的内涵及特点  小康、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和谐自然观认为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要自觉保持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保持人类生生不息。“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现实使命使然,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实现,是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两个和解命题的科学实践。  关键词:“两型”社会;和谐;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05-03  资源问
期刊
摘 要:农业向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部门,也是欧洲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自共同农业政策实施以来,在欧盟各成员国建立的农业合作社的促进下,欧盟农业取得巨大成就,有效配置了成员国间的要素资源,保护了欧盟整体利益与成员国家农民的利益。通过对欧共体推动下的欧盟成员国农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从农民市场参与度角度分析欧盟合作社对农民利益的影响,从而得到适合中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欧盟;农业合作
期刊
摘 要:产业集群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的模式和发展方向,而产业集群创新的资源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的成功。针对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状况和特点,从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其对创新的作用机理:一是对创新活动所需的财务、人才、社会关系、知识等主要创新资源状况进行分析;二是对产业集群创新资源的交换、整合、相互沟通机制和组织学习能力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促进长株潭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策略是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
期刊
摘 要: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作为新兴主城核心区,传统服务业曾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正面临着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从发展条件来看,龙溪地理位置优越、第三产业基础良好、企业集聚规模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等是其优势,但同时存在早期规划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企业起点不高、要素配置跟不上等问题。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可通过打造“一中心+三集聚地+四街”,辐射半径为3~4平方公
期刊
摘 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是促生新兴文化业态的主要动力,科技促生新兴文化业态的机制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原料、丰富文化产业资源、降低文化生产成本、创新文化产品工艺、搭建文化创作平台、方便文化产品保管、改变文化传播方式、扩大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行业融合、改造传统文化活动、改变文化发展时空和提高人文科技素养,科技不断促生着新兴文化业态的形成,带动着文化产业的快
期刊
摘 要:在分析当前传统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可以尝试运用网络资源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优化,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和创业品质养成的观点,进而构建网络资源介入的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创业能力;大學生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106-02  当前,在中国高等教育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