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幅较高,那么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何在?在我们给出的内生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政策特别是政府行为仍是主因、外部环境变化是主因、加入WTO的影响、体制变化、外资带动以及其他几个选项中,58.14的专家选择了内生性因素,认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增强;51.16的专家选择了政策特别是政府行为,认为外在的推动力仍是主导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93的专家选择了外资带动,18.6的专家选择了加入WTO的影响,13.95的专家选择了外部环境变化,即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与外部环境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外部变化的依赖性增强;9.3%的专家选择了体制变化,认为目前这种高增长与体制变革有一定的关系;2.33%的专家选择了其他,主要是认为我国目前的高增长与银行信贷管理放松、贷款大幅增长有关。
关于我国经济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是否进入了新一轮景气期?从专家们反馈的意见看,观点有一定的差别:
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景气增长。加入WTO后经济体制的变化,宏觀经济政策取向的正确,国际环境的逐步好转,将支持中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经过1993~1997年的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和1998~200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高——低——较高的周期,目前正处于新的高潮期前端,经过前十年的调整,积蓄了一定的增长潜力,增长机制也更成熟,宏观调控更科学,可以说进入了新的景气期。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相当协调的高成长期,风景这边独好的格局暂时不会变化,主要得益于内部机制的变量趋于合理,外部环境更多地看好中国。中国已形成一个国际资本流动的凹地。政府政策的稳健和连续也是高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是一种长期态势,经济增长具备物质基础,投资主体由单一格局向多元格局变化,经济增长正由政府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目前是投资带动型,将逐步向消费拉动转变,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另外,我国内需市场大,且呈梯度分布,加入WTO后促进外资投入,宏观调控掌握较稳,价格尚处在低价位区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将持续,耐用品消费(汽车、住房等)增长快且将持续,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因此,只要控制好增长的均衡性,可以保持一个时期的持续稳定。
第二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机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没有进入新一轮景气期的充分证据。目前宏观运行比较复杂:通缩和过热征象并存;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和某些高消费增长点的拉动并存。外贸外资高增长对经济景气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市场因素和政府换届因素起了推动作用,和宏观调控政策也有关系。当前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因素并存,通货紧缩并未完全消除,加之经济景气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一旦外部动力发生变化,经济仍会发生波动。增长机制仍以政府和外资带动为主,内需仍不振,可持续性不容乐观,谈不上新一轮景气。尽管增长机制已有一定变化,但微观主体盲目性不会变,对于过热的趋势,政策要逆向调节,我们似乎反应较慢。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仍然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增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与体制密切相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会造成新的供求矛盾,消费受制于收入增长,没有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尚未进入新一轮景气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尚难判断经济增长有没有进入新一轮景气期。虽然目前经济发展态势向好,但有待巩固。当前处于向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过渡或前期,短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过度不平衡问题。发展前途有两可能,好的话,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坏的可能是停滞不前。如由于市场不完善,市场自我稳定调节作用有限,增长机制有变化,但还没有完成根本性改变,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建设与监管、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就难以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如果宏观调控好,企业发展机制真正转变,“十一五”可能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当然,有专家认为,目前各方面预期趋好,能否进入新一轮景气期,要视政策走向而定,只要政府不紧缩,经济将进入新一轮景气期。
另外,还有专家指出,不论经济机制是否健全(如美国),一旦生产能力增长过快,经过一段时期,供给必然超过生产需求,经济必然减速,这点基本上与体制无关,现在一些分析把宏观经济问题(周期)与体制问题混同,从而借体制进步来否认经济过热的存在是十分危险的。
关于我国经济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是否进入了新一轮景气期?从专家们反馈的意见看,观点有一定的差别:
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景气增长。加入WTO后经济体制的变化,宏觀经济政策取向的正确,国际环境的逐步好转,将支持中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经过1993~1997年的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和1998~200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高——低——较高的周期,目前正处于新的高潮期前端,经过前十年的调整,积蓄了一定的增长潜力,增长机制也更成熟,宏观调控更科学,可以说进入了新的景气期。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相当协调的高成长期,风景这边独好的格局暂时不会变化,主要得益于内部机制的变量趋于合理,外部环境更多地看好中国。中国已形成一个国际资本流动的凹地。政府政策的稳健和连续也是高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是一种长期态势,经济增长具备物质基础,投资主体由单一格局向多元格局变化,经济增长正由政府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目前是投资带动型,将逐步向消费拉动转变,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另外,我国内需市场大,且呈梯度分布,加入WTO后促进外资投入,宏观调控掌握较稳,价格尚处在低价位区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将持续,耐用品消费(汽车、住房等)增长快且将持续,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因此,只要控制好增长的均衡性,可以保持一个时期的持续稳定。
第二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机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没有进入新一轮景气期的充分证据。目前宏观运行比较复杂:通缩和过热征象并存;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和某些高消费增长点的拉动并存。外贸外资高增长对经济景气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市场因素和政府换届因素起了推动作用,和宏观调控政策也有关系。当前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因素并存,通货紧缩并未完全消除,加之经济景气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一旦外部动力发生变化,经济仍会发生波动。增长机制仍以政府和外资带动为主,内需仍不振,可持续性不容乐观,谈不上新一轮景气。尽管增长机制已有一定变化,但微观主体盲目性不会变,对于过热的趋势,政策要逆向调节,我们似乎反应较慢。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仍然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增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与体制密切相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会造成新的供求矛盾,消费受制于收入增长,没有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尚未进入新一轮景气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尚难判断经济增长有没有进入新一轮景气期。虽然目前经济发展态势向好,但有待巩固。当前处于向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过渡或前期,短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过度不平衡问题。发展前途有两可能,好的话,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坏的可能是停滞不前。如由于市场不完善,市场自我稳定调节作用有限,增长机制有变化,但还没有完成根本性改变,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建设与监管、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就难以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如果宏观调控好,企业发展机制真正转变,“十一五”可能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当然,有专家认为,目前各方面预期趋好,能否进入新一轮景气期,要视政策走向而定,只要政府不紧缩,经济将进入新一轮景气期。
另外,还有专家指出,不论经济机制是否健全(如美国),一旦生产能力增长过快,经过一段时期,供给必然超过生产需求,经济必然减速,这点基本上与体制无关,现在一些分析把宏观经济问题(周期)与体制问题混同,从而借体制进步来否认经济过热的存在是十分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