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模式对学生“初二现象”产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着重从学生学习社会因素的与同学朋友关系、与老师家长关系、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四个维度和青春期学生的情绪、行动、个性和交往等四个方面表现进行探究,分析“初二现象”产生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初二现象;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3.030
1 前言
“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是指学校体育教学和家庭体育教学联合行动共同为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行为,包括教师对家长进行技能培训、教师布置适量家庭体育作业、家长适当参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家长在家指导学生进行家庭体育活动等。
“初二现象”简单地说是指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发生的一系列现象,他们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常常表现出白暴自弃、违法乱纪、不服管教和难于沟通行为。
“初二现象”长期困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减少“初二现象”对学校和学生造成的影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实验中学2017届初中生13个行政班全体学生621人,随机抽取6个班为对照班,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43人。其余7个班为实验班,其中男生171人,女生159人。
2.2研究方法一对比实验法
2.2.1实验变量
2.2.1.1自变量: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水平。
2.2.1.2因变量:(1)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的四个维度:与同学朋友关系、与老师家长关系、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2)中学生情绪、行动、个性、交往四个方面的青春期心理行为表现:白暴自弃、违法乱纪、不服管教和难于沟通情况。
2.2.1.3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组由实验组体育教师任教,对照组由对照组体育教师任教,四位体育教师中各有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教学能力接近,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环境基本相同。
2.2.2实验步骤
2.2.2.1实验前测试:2017年10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学习社会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测试和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初二现象”情况问卷调查测试,作为前期数据。向学生发放问卷621份,收回有效问卷613份,回收率98.71%;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621份,收回有效问卷608份,回收率97.91%;
2.2.2.2进行实验干预
实验班实行“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校讯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和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出版《家校联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手册。
(2)利用家长会、周末等时间组织家长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技能培训,出版《中学生家庭体育锻炼方法》。
(3)每个单元教学聘请一位(次)有教学资质的家长或家长推荐专家进行体育教学。并且落实家长对小孩体育家庭作业“打卡”检查和陪伴小孩一起完成家庭体育作业活动。
(4)家长(家委)在体育教师的协助下有组织地根据学校运动场的“功能区域”组织学生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
(5)体育教师通过信息渠道向家长反映学生体育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配合体育教育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6)定期邀请家长(家委)参与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竞赛、担任比赛的组织T作或赞助学校的比赛等)。
2.2.2.3实验后测试:2019年4月,再次对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测试和对学生家长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初二现象”情况问卷调查测试,测试内容和要求同实验前测试。向学生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606份,回收率97.58%;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601份,回收率96.94%;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系统对实验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测试结果
3.1.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总体评价和学生情绪、行动、个性、交往行为方面评价指标比较从表1、表2的调查结果中可知:
(1)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总体评价良好,各个维度评价不存在差异;
(2)实验前家长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情绪、行动、个性和交往行为情况总体评价出现“初二现象”比例不高,对照与实验各班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从对学生学习社会因素影响综合评价分析和对学生“初二现象”情况分析,表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心理、行为方面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3.1.2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总体评价和学生情绪、行动、个性、交往行为方面评价指标比较
从表3和表4中可知:
(1)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总体评价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对照班与老师关系和家庭环境两维度总体评价下降;实验班只有家庭环境维度总体评价发生小变化;对照班家庭环境维度负面评价比实驗班变化大;其他两个维度总体评价没有大变化;
(2)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情绪、行动、个性和交往行为方面出现“初二现象”的白暴自弃、违法乱纪、不服管教和难于沟通情况的程度明显高于第一次测试;
(3)实验后对照班的“初二现象”发生的比例和程度明显高于实验班:自暴自弃现象高出8.69%;违法乱纪现象高出5.82%;不服管教现象高出9.34%;难于沟通现象高出8.55%: 3.2“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影响“初二现象”原因分析
3.2.1初中生“初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3.2.1.1学生在学业上产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环境产生变化,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开放化,开始形成主要依靠社会同化和社会交往途径增进知识经验和适应力的模式特征。新的环境之所以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其根本原因并不仅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适应,还因为塑造个人在新群体中的魅力形象和为得到团体的认可、接纳的努力干扰了学生心理能量分配的结果。由于我们传统教育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功课的好坏以及被群体接纳的程度上。初中生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但又南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从而逐渐产生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3.2.1.2青春期心理影响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逐渐使他们突破儿童模式的束缚,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情感丰富且脆弱,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一方面学生喜欢争强好胜,表现自我,对事情的认识不全面,往往高估计自己,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另一方面对异性产生爱慕心理,两性关系意识朦胧,想方设法制造事情吸引异性的关注,当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就把一切问题原因归于家长和老师,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3.2.2体育活动对“初二现象”的影响分析
体育活动对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1)体育活动较强的娱乐性,使初中生在活动中容易获得成功感,得到情感愉悦和情绪调节;
(2)体育活动需要努力和拼搏,所以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往往是团队行为,在活动中要承担角色,承担责任,建立信任和理解意识,学会队友间的交流与沟通,体育活动能使人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
(4)体育活动是争强好胜和表现自我的活动,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5)体育活动往往要承受比赛的失败,参加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6)体育活动是遵守比赛规则的公平游戏,体育活动必须执行规则和服从裁判裁定,参加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遵规守法的意识。
3.2.3“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减少学生“初二现象”影响有效性分析
(1)“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生对体育活动时间投入比对照班学生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密切了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家长在家督促和指导小孩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了家长陪伴和教育子女的时间。
(3)“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一起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与家长的体育活动中.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懂得相互沟通,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4)“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一起活动的平台,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找到自信,增强自尊;
(5)“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中每天快乐的家庭体育活动时间,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青春期情感丰富的想象时期,有家长陪伴的体育活动兴趣更浓,更容易转移学生青春期心理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模式可减少学生“初二现象”发生的概率和降低影响程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2建议
4.2.1学习上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文化课基础差或学习不够勤奋,他们心理上把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原因归为家长和老师造成,甚至出现“破罐子烂摔”的不良现象。建议老师和家长以鼓励和赏识为主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家长多陪伴他们进行家庭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适当降低活动的难度和要求,以鼓起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
4.2.2不遵守规章制度,违法乱纪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男生较多,主要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或是学习成绩原因得不到同学和老师关注,他们会不考虑后果地故意以各种形式行为引起他人注意。建议家长和老师对待这类学生最好方法是多陪伴和多沟通,经常和他们组织一些球类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善于捕捉他们的亮点加以表扬与鼓励,严肃对待违反规则的行为。
4.2.3难于沟通和不服管教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过高估计自己,以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内心对老师和家长存有敌意,不喜欢家长、老师及其教育方式,属于心态幼稚和不成熟。建议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这类学生时给他们尝试失败机会,特别是多参加一些团体性体育项目活动,让他们在体育竞赛失败中吸取教训。同时,要排除外界不良影响,用好学生榜样影响作用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5 结束语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教育T作者和学生家长普遍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将健康素质教育提到了战略高度。体育教学活动不但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优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肩负重担,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是必然趋势, “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動对初中生“初二现象”影响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爱义.正视“初二现象”培养自信品质[J].甘肃教育,2016, 16(05):80.
[2] 游延军.论“初二现象”及家庭教育对策[J].成才之路,2017,13(06):25.
[3] 颜世界.体育教师也能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学习(下),2013 (1).
关键词:“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初二现象;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3.030
1 前言
“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是指学校体育教学和家庭体育教学联合行动共同为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行为,包括教师对家长进行技能培训、教师布置适量家庭体育作业、家长适当参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家长在家指导学生进行家庭体育活动等。
“初二现象”简单地说是指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发生的一系列现象,他们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常常表现出白暴自弃、违法乱纪、不服管教和难于沟通行为。
“初二现象”长期困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减少“初二现象”对学校和学生造成的影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实验中学2017届初中生13个行政班全体学生621人,随机抽取6个班为对照班,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43人。其余7个班为实验班,其中男生171人,女生159人。
2.2研究方法一对比实验法
2.2.1实验变量
2.2.1.1自变量: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水平。
2.2.1.2因变量:(1)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的四个维度:与同学朋友关系、与老师家长关系、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2)中学生情绪、行动、个性、交往四个方面的青春期心理行为表现:白暴自弃、违法乱纪、不服管教和难于沟通情况。
2.2.1.3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组由实验组体育教师任教,对照组由对照组体育教师任教,四位体育教师中各有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教学能力接近,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环境基本相同。
2.2.2实验步骤
2.2.2.1实验前测试:2017年10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学习社会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测试和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初二现象”情况问卷调查测试,作为前期数据。向学生发放问卷621份,收回有效问卷613份,回收率98.71%;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621份,收回有效问卷608份,回收率97.91%;
2.2.2.2进行实验干预
实验班实行“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校讯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和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出版《家校联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手册。
(2)利用家长会、周末等时间组织家长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技能培训,出版《中学生家庭体育锻炼方法》。
(3)每个单元教学聘请一位(次)有教学资质的家长或家长推荐专家进行体育教学。并且落实家长对小孩体育家庭作业“打卡”检查和陪伴小孩一起完成家庭体育作业活动。
(4)家长(家委)在体育教师的协助下有组织地根据学校运动场的“功能区域”组织学生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
(5)体育教师通过信息渠道向家长反映学生体育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配合体育教育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6)定期邀请家长(家委)参与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竞赛、担任比赛的组织T作或赞助学校的比赛等)。
2.2.2.3实验后测试:2019年4月,再次对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测试和对学生家长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初二现象”情况问卷调查测试,测试内容和要求同实验前测试。向学生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606份,回收率97.58%;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601份,回收率96.94%;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系统对实验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测试结果
3.1.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总体评价和学生情绪、行动、个性、交往行为方面评价指标比较从表1、表2的调查结果中可知:
(1)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总体评价良好,各个维度评价不存在差异;
(2)实验前家长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情绪、行动、个性和交往行为情况总体评价出现“初二现象”比例不高,对照与实验各班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从对学生学习社会因素影响综合评价分析和对学生“初二现象”情况分析,表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心理、行为方面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3.1.2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总体评价和学生情绪、行动、个性、交往行为方面评价指标比较
从表3和表4中可知:
(1)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总体评价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对照班与老师关系和家庭环境两维度总体评价下降;实验班只有家庭环境维度总体评价发生小变化;对照班家庭环境维度负面评价比实驗班变化大;其他两个维度总体评价没有大变化;
(2)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情绪、行动、个性和交往行为方面出现“初二现象”的白暴自弃、违法乱纪、不服管教和难于沟通情况的程度明显高于第一次测试;
(3)实验后对照班的“初二现象”发生的比例和程度明显高于实验班:自暴自弃现象高出8.69%;违法乱纪现象高出5.82%;不服管教现象高出9.34%;难于沟通现象高出8.55%: 3.2“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影响“初二现象”原因分析
3.2.1初中生“初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3.2.1.1学生在学业上产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环境产生变化,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开放化,开始形成主要依靠社会同化和社会交往途径增进知识经验和适应力的模式特征。新的环境之所以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其根本原因并不仅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适应,还因为塑造个人在新群体中的魅力形象和为得到团体的认可、接纳的努力干扰了学生心理能量分配的结果。由于我们传统教育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功课的好坏以及被群体接纳的程度上。初中生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但又南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从而逐渐产生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3.2.1.2青春期心理影响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逐渐使他们突破儿童模式的束缚,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情感丰富且脆弱,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一方面学生喜欢争强好胜,表现自我,对事情的认识不全面,往往高估计自己,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另一方面对异性产生爱慕心理,两性关系意识朦胧,想方设法制造事情吸引异性的关注,当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就把一切问题原因归于家长和老师,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3.2.2体育活动对“初二现象”的影响分析
体育活动对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1)体育活动较强的娱乐性,使初中生在活动中容易获得成功感,得到情感愉悦和情绪调节;
(2)体育活动需要努力和拼搏,所以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往往是团队行为,在活动中要承担角色,承担责任,建立信任和理解意识,学会队友间的交流与沟通,体育活动能使人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
(4)体育活动是争强好胜和表现自我的活动,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5)体育活动往往要承受比赛的失败,参加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6)体育活动是遵守比赛规则的公平游戏,体育活动必须执行规则和服从裁判裁定,参加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遵规守法的意识。
3.2.3“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减少学生“初二现象”影响有效性分析
(1)“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生对体育活动时间投入比对照班学生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密切了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家长在家督促和指导小孩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了家长陪伴和教育子女的时间。
(3)“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一起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与家长的体育活动中.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懂得相互沟通,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4)“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一起活动的平台,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找到自信,增强自尊;
(5)“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中每天快乐的家庭体育活动时间,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青春期情感丰富的想象时期,有家长陪伴的体育活动兴趣更浓,更容易转移学生青春期心理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模式可减少学生“初二现象”发生的概率和降低影响程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2建议
4.2.1学习上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文化课基础差或学习不够勤奋,他们心理上把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原因归为家长和老师造成,甚至出现“破罐子烂摔”的不良现象。建议老师和家长以鼓励和赏识为主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家长多陪伴他们进行家庭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适当降低活动的难度和要求,以鼓起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
4.2.2不遵守规章制度,违法乱纪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男生较多,主要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或是学习成绩原因得不到同学和老师关注,他们会不考虑后果地故意以各种形式行为引起他人注意。建议家长和老师对待这类学生最好方法是多陪伴和多沟通,经常和他们组织一些球类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善于捕捉他们的亮点加以表扬与鼓励,严肃对待违反规则的行为。
4.2.3难于沟通和不服管教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过高估计自己,以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内心对老师和家长存有敌意,不喜欢家长、老师及其教育方式,属于心态幼稚和不成熟。建议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这类学生时给他们尝试失败机会,特别是多参加一些团体性体育项目活动,让他们在体育竞赛失败中吸取教训。同时,要排除外界不良影响,用好学生榜样影响作用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5 结束语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教育T作者和学生家长普遍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将健康素质教育提到了战略高度。体育教学活动不但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优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肩负重担,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是必然趋势, “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動对初中生“初二现象”影响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爱义.正视“初二现象”培养自信品质[J].甘肃教育,2016, 16(05):80.
[2] 游延军.论“初二现象”及家庭教育对策[J].成才之路,2017,13(06):25.
[3] 颜世界.体育教师也能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学习(下),20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