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结肠炎耶氏O∶9菌与布氏菌免疫学交叉反应的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angd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肠结肠炎耶氏O∶9菌(下称Y-9)与牛型布氏菌(下称Ba)之间有明显的血清学交叉反应;在单相特异布氏菌血清试验中,Y-9抗原只与 "A" 血清凝集,不与 "M" 及 "R" 血清凝集。

在致敏豚鼠的皮肤变态反应中发现,变应原Y-9(W)和Y-9(P)对Ba致敏动物交叉反应较为显著,而变应原B(P)和B(L)对Y-9致敏的动物交叉反应很弱。对同种变应原,Ba致敏组24与48小时反应相近,Y-9组48小时已明显减弱。

保护力观察:Y-9免疫的豚鼠对布氏羊型毒菌攻击仅保护33.3%,而Ba免疫者可保护90%,对C75BL纯系小鼠用Ba抗原免疫时保护90%,用Y-9免疫则保护50%。

其他文献
期刊
为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引起的细胞性免疫反应,用转输免疫小鼠脾细胞后查抵抗强毒A2株攻击的保护力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5-3株活疫苗病毒经不同途径(腹腔、脑内、皮下)免疫后脾细胞转输的保护力于第10天至14天达高水平,比强毒SA14株于第6天达高水平为迟。5-3株病毒免疫后14天与SA14株病毒免疫后6天的脾细胞分别以3×107细胞转输给每只受体鼠后,用强毒A2株攻击的保护指数各为4
期刊
在海南岛登革热流行地区,采集病后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登革热病人血清标本51例,应用白纹伊蚊细胞C6/36株微量培养,共分得病毒44株(分离阳性率86.3%)通过对部分新分离毒株作微量中和试验及微量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说明这次流行主要由登革病毒3型引起。总结工作实践,我们建议:登革病毒感染的病原诊断,可以采取发病3天内的病人血清标本,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C6/36微量培养,以分离病毒;呈现细胞病变的阳
期刊
期刊
1980年7月~8月,北京市怀柔县东冒湾大队发生一起流行性胸痛疫情。从3例患者的粪便及1例实验室感染者的咽含漱液分离出柯萨奇(Coxsackie)B3病毒。10例患者的双份血清与新分离病毒作中和试验,其中6例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有四倍或四倍以上的增长。
期刊
最近认为胎儿弯曲杆菌空肠亚种是人类急性腹泻的病因。为了评价其作为肠道致病菌的重要性,我们采用了我室改良的Campy-BAP培养基,42~43℃烛缸中孵育24~48小时的方法,从苏州地区182例成人急性腹泻的粪便中分离到7株空肠弯曲杆菌,分离率近4%。同时,进行了其他肠道致病菌的分离,结果表明除志贺氏菌属是主要的肠道致病菌外,沙门氏菌属与空肠弯曲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几乎相等,值得重视。
期刊
本文报导生长于Löwenstein-Jensen氏固体培养基和Dubos液体均匀生长培养基中的19种分枝杆菌电镜观察,包括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致病性分枝杆菌呈杆状或短杆状;作致病者呈粗短杆状或球杆状;菌体内异染颗粒经能谱分析,发现其中钾、钙元素较细胞质中为高。另发现液体均匀生长培养基中分枝杆菌间体出现率较固体培养基为高,且斜切后菌体内间体较清晰,并讨论了间体结构受破坏的意义。
期刊
期刊
期刊
用国产厌氧棒菌菌苗(简称菌苗)治疗小鼠M1黑色素瘤,在体外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功能,发现经菌苗治疗的带瘤鼠细胞毒效应较带瘤鼠明显增高,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培养早期可见有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以后黑色素瘤细胞破坏损伤等变化。从功能及形态两方面均提示,菌苗抗癌作用可能与提高效应细胞细胞毒活性有关。实验为进一步应用棒菌菌苗治疗人类恶性黑色素瘤提供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