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榕培英译《邯郸记》副文本研究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enmem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邯郸记》作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对它研究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牡丹亭》,且研究范围大多集中于译作正文本。本文将借鉴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所提出的副文本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以大中华文库版《邯郸记》为例,从内文本和外文本两方面对汪译本《邯郸记》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审视。
  关键词:大中华文库;英译《邯郸记》;副文本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现有的典籍英译进行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的研究也成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助推器。作为中国典籍英译被选最多者,汪榕培教授英译了不少中华传统文籍,比如,《道德经》、《牡丹亭》、《邯郸记》等等。其中《邯郸记》作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诸如从接受理论、目的论等针对译文正文本的研究,而鲜有从副文本角度对《邯郸记》进行分析。
  一、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
  法国叙事学理论家、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提出了“副文本”这一概念。1979年,热奈特在《广义文本之导论》一书中首次用到“副文本性”。1982年在《隐迹文稿》中,热奈特对于“副文本”的内涵和功能,他做了更新的、精确的说明。1987年,他的Seuils(《门槛》)在法国出版,这是一本更系统地研究副文本的理论著作。1997年,这本书被译为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副文本:阐释的门槛》)在英国出版。在此书中,热奈特将副文本进一步细分为十三个类型:“出版商的内文本、作者名、标题、插页、献词和题记、序言交流情境、原序、其他序言、内部标题、提示、公众外文本和私人内文本”。[1]再进一步根据副文本与文本的位置关系,又可以分为“内文本”和“外文本”。前者属于内文本,主要包括标题、副标题、序跋、献辞、插图等等。而“外文本”所呈现的信息独立于文本之外,包含大量隐含的事实和信息,如相关访谈、评论或者作为私人性质交流的书信、日记等等。副文本虽然处于边缘的位置,但是它们对文本的影响、制约乃至控制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们参与文本构成和阐释,同时,还保存了大量文学史料,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
  二、汪译本《邯郸记》副文本的分类及内容
  目前,汪译《邯郸记》全译本有两版,分别是2000年9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英汉对照本以及2000年1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被收录进大中华文库的译本。本文以大中华文库版译本进行副文本因素分析。
  (一)内文本
  1.封面页
  封面页主要包含了译文的标题、副标题、作者或译者以及插图等信息,其中标题作为现代文学文本构成最先入眼的部分,具有重要的结构和释义功能,人们也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邯郸记》的故事原型是唐代传奇《枕中记》,并取材于其中有名的“黄粱美梦”的故事,作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将《邯郸记》译为The Handan Dream有助于读者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现代文学图像在传递隐含文化信息和吸引读者阅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指现代文学作品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所伴随或衍生的封面、插图、照片等相关图像,现代文学图像不仅具有版本学的研究价值,还隐含着丰富的学术信息[1]。有学者说:“20世纪中国作家在书籍装帧和插图上的构想和选择,不仅是版本学上的遗痕,而且在审美学上是作家灵魂的见证”。[2]大中华文库收录的《邯郸记》封面以黄河壶口瀑布为背景并配有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这九字的全大写中英文翻译。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人的“母亲河”,封面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更是能够向读者传递中华民族昂扬奋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封面内页中除上述信息以外,还增加了原著作者、译者及菚校者中英文名和出版社中英文名,如湯显祖著(written by Tang Xianzu),汪榕培英译(Translated by Wang Rongpei),徐朔方菚校(Annotated by Xu Shuofang)。
  2.出版信息
  与其他副文本因素相比,版权页似乎对文本阐释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对研究者来说,一本书的初版年代和出版处是十分重要的。版权页应当有书名、作者、出版发行的处所、出版年月和版次,较为正规的还该有印数和定价。[3]大中华文库版《邯郸记》在封面后页详细地印有出版社及出版社地址、网站、开本、印张数和出版版次年份等具体信息且都为汉英对照版,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年12月第一版等字样。
  3.序跋
  现代文学序跋主要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翻译文学五大部类单行本或多卷本图书上所附的由编者、著者、译者撰写的序跋。[1]序可以分为自序和他序,跋也可分为自跋和他跋,一般序放在书前,跋放于书后。
  大中华文库所收录的《邯郸记》前附有《中国大百科全书》执行总主编杨牧之先生撰写的总序,共有三个部分并附有英文翻译。前言部分由汪榕培教授亲自撰写,也分为三部分,主要介绍《邯郸记》及其原作者汤显祖,以及自己英译《邯郸记》时采用的翻译方法。大中华文库在封底前页还附上了中英文版译者简介,简单介绍了汪榕培教授的生平及其在典籍英译方面的主要作品。总体来说,大中华文库版的《邯郸记》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邯郸记》在序跋方面有较大不同,但不同的序跋对于研究正文本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外文本
  外文本独立于文本之外,包含了大量隐含的事实和信息。汪译《邯郸记》外文本形式主要是译者的公开演讲、发表与译本相关的文章、访谈等。
  1.公开演讲
  2000年,在“纪念汤显祖诞生4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汪榕培教授做了题为“走向21世纪的汤学研究”的讲话,讲话内容涵盖汤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世界范围内针对汤学的研究以及对汤学研究的展望三方面。   2.与英译《邯郸记》相关的文章
  汪榕培教授发表过数篇关于或涉及《邯郸记》英译研究的文章,包括《<邯郸记>中的官称及其英译》(2002)、《英译<邯郸记>研究》(2003)、《我和中国典籍英译》(2012)、《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2013)。值得一提的是,在出版单行本之前,汪榕培教授期刊出了《邯郸记》英译的部分选场,并说明“此举是为了在今后出版单行本时能够通过不断修改,将更好的文本奉献给国内外读者,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4]
  3.访谈
  汪榕培教授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涉及到关于《邯郸记》的具体翻译问题,但所访谈的内容也间接围绕着汤学研究,比如,通过《心系典籍,情依翻译——访谈汪榕培老师》(2010)、《“传神达意”:中国典籍英译标准研究的新思考——汪榕培教授访谈录》(2012)、《“译可译,非常译”——汪榕培教授访谈录》(2013)等访谈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典籍英译的看法以及对以后加大典籍英译力度给予厚望。
  三、汪译《邯郸记》副文本分析
  (一)《邯郸记》译本的产生和创作
  1996年,汪榕培教授翻译完《庄子》以后,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约开始翻译《牡丹亭》,当时由西里尔·伯奇(Cyril Birch)于1980年翻译的《牡丹亭》在国外已经被广泛的传播。尤其在90年代后期,西方掀起了《牡丹亭》热,以伯奇的译文为基础,由谭盾作曲、彼得·塞拉斯导演的歌剧《牡丹亭》于1998年5月在维也那首演,接着在巴黎、罗马和伦敦相继上演,并于1999年3月在旧金山上演。这个歌剧把东方与西方、古代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地结起来,引起了西方观众的兴趣。[5]汪榕培教授在《英译<邯郸记>选场一》当中也提到:“看到汤显祖的剧本《牡丹亭》在国内外受到普遍欢迎,在国外甚至掀起了一阵演出、观看和评论《牡丹亭》的热潮,感到有必要把他的其余三个剧本也翻译成英文,这些剧本同样会受到全世界读者和观众的重视。”[4]于是在2000年伊始,汪榕培教授便开始进行《邯郸记》的英译工作。
  典籍英译的创作与其他文学英译创作不同的是,如何针对前者选择合适且质量上乘的底本,对于这个问题,汪榕培教授曾写道:“《邯郸记》仅有若干本校勘本问世,各种校勘之间的差异较多,并且没有任何现成的中文注释本可供参考,我以徐朔方先生1999年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全集》( 第四卷) 为第一底本,同时参考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邯郸记》等其他刊本”。[6]在典籍翻译创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汪榕培教授也表示在遇到语言难点的时候,只能逐字逐句地查阅辞典及相关的书籍,或者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在原诗的字面意义和剧中的情景意义之间寻找一个折中的译法。[6]
  (二)《邯郸记》副文本对读者的影响
  1.内文本的推动作用
  《大中华文库》是我国首次系统地向世界推出汉英对照版的中国文史哲、政 治、经济、科技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的大型丛书。[7]就其本身而言,已经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内文本。而且对于读者来说,内文本比外文本产生的影响更大,因为其直接存在于所阅读的书籍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读者对于该书籍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大中华文库版的《邯郸记》封面和序跋等都采用中英双语对照,序部分更是收录了杨牧之教授和汪榕培教授撰写的总序及前言,前者内容主要回顾了中西方文化传播历程,指出21世纪的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并由此为出发点组织出版了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全面系统的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明确指出了外国译者翻译中国典籍时容易有所出入,背离原作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无疑能引导读者认识到该译本相比于外国译者译本的独特优势。后者的前言部分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汤显祖生平及汤显祖及其著作在国外的影响;第二部分围绕《邯郸记》展开,主要涉及《邯郸记》的剧情梗概及故事原型。为使译语读者对《邯郸记》有更清晰的初步了解,汪榕培教授还介绍了以黄粱梦为题材的剧本和《邯郸记》所达到的成就及其产生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有关《邯郸记》的英译,主要介绍了《邯郸记》的故事背景和当中提到的道教八仙,还有明代传奇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汪榕培教授在前言中再次强调了自己所坚持的“传神达意”的目标,力争创造性地准确再现原剧的风采。这些副文本内容对于译语国家的读者了解《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和对《邯郸记》有初步认识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2.外文本的引导作用
  汪榕培教授所翻译的典籍众多,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及翻译标准,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外文本,针对《邯郸记》的英译研究只是众多外文本中一类,比如上文提到的译者的公开演讲、发表与译本相关的文章、访谈等,这些外文本为读者选择和阅读《邯郸记》做了很好的信息铺垫,无形中引导或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因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进入阅读状态之时,其意识并不是空白的,一旦与具体的作品发生联系,这种已有的意识会对作品进行扩充、拓展、抵制等等,对理解作品起到指导、制约、限定等不同的作用。[8] 所以,这些外文本也会和内文本一起参与到潜移默化影响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
  四、总结
  针对汪榕培教授翻译《邯郸记》研究大多集中于正文本,但研究其副文本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选用大中华文库版《邯郸记》,从内文本和外文本两方面探讨《邯郸记》的产生和创作,以及它对读者产生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汪译《邯郸记》的副文本蕴含了大量与译者翻译活动相关的事实和隐含信息,外文本引导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内文本则帮助读者理解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总而言之,一本优秀的译作,不仅仅需要仔细研读它的正文本,我们也应该将目光投向同样重要的副文本中。
  参考文献:
  [1]金宏宇.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杨义,中井政喜,張中良.中国现代文学图志[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朱金顺.新文学版权页研究[J].文学评论,2005,(06):96-101.
  [4]汪榕培.英译《邯郸记》选场(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36-41.
  [5]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6):48-52.
  [6]汪榕培.英译《邯郸记》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109-117.
  [7]杨牧之.迎接新世纪文明的太阳——《大中华文库》总序[J].出版广角,2000(8):4-6.
  [8]陈力丹.美学接受理论:把重心移向读者[J].国际新闻界,1997,(05):55-60.
  作者简介:
  陈伟凤(1993—),女,汉族,安徽天长人,硕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翻译。
其他文献
近期,<美术报>刊登了童中焘先生的一篇文章<居"一"治"一",弘扬笔墨之道--斥破吴冠中的"归零说">(<美术报>2008年2月2日),该文引经据典对吴冠中先生的论点进行了驳斥.而在之后
期刊
种子休眠性是花生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比较贵州地方花生的休眠性差异,筛选具有不同休眠特性的品种,以78份地方花生品种为实验材料,观测苗情、收获时单株落果数、单株芽果
美国小说理论家杰克&#183;韦伯在论述小说创作的开头时指出:“写好第一句、第一段、第一页,一步一个脚印,小说要卖得出去,这比什么都重要,仅次于一样,那就是,要有故事讲。”对于微篇
随着我们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化工行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其整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装置建设数也不断增多。在越来越多的化工设备建设项目中,项目的进度控制理论也在发
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地区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站(C h in A ra y )一期3 0 0 多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到的X K S 波形(包括SKS,S K K S, PKS)进行了 S 波分裂分析.X K S 分裂
【正】 目前,苏联的科学研究人员有150多万,已占世界科研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苏联科学院现有270多个科研机构,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所属的科研机构总数也有390多个。由此可见,
语文学科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课本知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人文精神。对于语文教
文体意识在写作教学中有比较多的强调,但在阅读教学中却很少有人提及,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文体归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
本文从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对策分析等方面对W市锦绣樱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施工建设阶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风险管理研究。研究表明,本项目施工建设阶段所面临的主
摘 要: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处于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时代,中国诗人苏轼和英国诗人弥尔顿都在爱妻离世后满怀悲痛而深情款款地用诗歌写下对妻子的怀念,几百年来感动无数读者。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两首诗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层挖掘相似与差异背后的原因,使得读者可以对中西方文化中的悼亡诗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悼亡诗;相似性;差异性  一、 引言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著名诗人,也是奥利弗·克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