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培养学生语言,陶治学生性情,形成审美愉悦,进行人文熏染的极好凭借。“诗是最为精粹的文学样式”,所以童诗的教学必须契合“诗”的特点,要让童诗教学富有诗意。
《春天染绿我们双脚》就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儿童诗。诗歌描绘了植树给荒山带来的巨变,呈现出一种蓬勃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的决心,体现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语言整齐活泼,想象丰富奇特,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可以说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一曲春的赞歌。
一、创设情境,走进诗的意境
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我们就应该把学生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绿树红花、茫茫田野,都是可以和孩子对话的,都是令人神往的。那种美感,本身就是一首诗。
在轻快的乐声中,展示一幅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春景图,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自然,走进诗的意境,心境变得那么美好,那么欢畅!
二、尽情诵读,感受诗的韵味
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这首诗歌韵味十足,以“ao”为韵脚,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诗歌的句式不拘,长短交错,节奏鲜明而有变化,紧凑而又分明。徐缓如“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欢快如“锨镐叮叮当当”,活泼如“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激昂如“千年裸露的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诗歌的意蕴美和音蕴美达到了和谐的交融。
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鉴赏,常常在一词一句的比较、推敲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并逐渐在表达中体现出来。如在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时,一个“踏”,一个“撒”,可以让学生们尽情读出 “边唱边跳”,读出 “手舞足蹈”,读出 “欢声笑语”,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诗歌的诵读中,并将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会使诗歌的教学更增添色彩,更富有诗意。
三、展开想象,丰富诗的内涵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
诗歌的第二部分重点描写了少先队员植树活动的喜人成果: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显示了劳动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在全诗中十分重要。在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林涛、小鸟、松鼠、小兔、小猴、河水等意象,让学生说说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同时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假如你就是森林中的一只小花鹿、一只小山羊……你会怎么做呢?”让他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写上一两句诗,再吟一吟,诵一诵,从而领略森林美丽的景色,感受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享受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诗歌的第二节写少先队员的植树场面,内容简练概括。如果只是简单地朗读,很难读出其热闹的劳动场面和蕴含的欢快情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在想象中“体验”,把学生带入植树的“虚拟现场”,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植树经历。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感受“现场”的火热,“享受”劳动的快乐。这样,诗歌语言产生的无穷意味和丰富内涵,就会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灵世界。同时,这也为体会下文荒山变碧岭后的喜悦,把握诗歌中的美好意象打下情感基础。
四、抓住手法,领悟诗的特色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本诗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多种手法,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了植树造林带来的美丽和喜悦。教学时,要抓住这些手法,让学生领悟诗的特色。
(一)拟人恰当
植树造林让荒山野岭发生巨大变化,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荒山野岭披上绿袍,如昔日的荒山如今“撑起绿色大伞”,它掩蔽小兔、逗乐猴子,多么形象生动!这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神奇的童话世界,这就是诗歌产生的巨大魅力。
(二)对比分明
文中有许多词语是相对应的,如“裸露——绿袍”、“荒山野岭——青山碧岭”、“寂寞多年——阵阵林涛”,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这是行动带来的变化。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在首尾两次出现,但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学完诗歌,再让学生来比较、体会,就会发现:第一次出现,表现了少先队员们要向荒山野岭进军,让绿色覆盖山山岭岭的决心第二次出现,既表现了植树造林的成果,又展示了少先队员们的豪情壮志,要走遍青山碧岭,绿化祖国,给人深刻启迪。
五、提升拓展,升华诗的情感
诗歌是含情的,字斟句酌便可体验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植树造林给环境带来的变化,给生活创造的美丽与和谐。这时可以让学生们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借助文本语言,发挥丰富想象,把真切感受写出来,一定会情真意切、水到渠成。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感受快乐!比如,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再观察校园或周围的花草树木,整理资料,开一开讨论会,聊一聊植树的意义;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去大自然植树、去街道保护树木等等。
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多渠道的。有时候,课堂上多深入的感悟,也没有课后一做来得实际、有效!
(责编夏天)
《春天染绿我们双脚》就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儿童诗。诗歌描绘了植树给荒山带来的巨变,呈现出一种蓬勃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的决心,体现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语言整齐活泼,想象丰富奇特,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可以说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一曲春的赞歌。
一、创设情境,走进诗的意境
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我们就应该把学生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绿树红花、茫茫田野,都是可以和孩子对话的,都是令人神往的。那种美感,本身就是一首诗。
在轻快的乐声中,展示一幅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春景图,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自然,走进诗的意境,心境变得那么美好,那么欢畅!
二、尽情诵读,感受诗的韵味
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这首诗歌韵味十足,以“ao”为韵脚,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诗歌的句式不拘,长短交错,节奏鲜明而有变化,紧凑而又分明。徐缓如“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欢快如“锨镐叮叮当当”,活泼如“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激昂如“千年裸露的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诗歌的意蕴美和音蕴美达到了和谐的交融。
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鉴赏,常常在一词一句的比较、推敲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并逐渐在表达中体现出来。如在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时,一个“踏”,一个“撒”,可以让学生们尽情读出 “边唱边跳”,读出 “手舞足蹈”,读出 “欢声笑语”,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诗歌的诵读中,并将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会使诗歌的教学更增添色彩,更富有诗意。
三、展开想象,丰富诗的内涵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
诗歌的第二部分重点描写了少先队员植树活动的喜人成果: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显示了劳动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在全诗中十分重要。在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林涛、小鸟、松鼠、小兔、小猴、河水等意象,让学生说说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同时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假如你就是森林中的一只小花鹿、一只小山羊……你会怎么做呢?”让他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写上一两句诗,再吟一吟,诵一诵,从而领略森林美丽的景色,感受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享受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诗歌的第二节写少先队员的植树场面,内容简练概括。如果只是简单地朗读,很难读出其热闹的劳动场面和蕴含的欢快情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在想象中“体验”,把学生带入植树的“虚拟现场”,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植树经历。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感受“现场”的火热,“享受”劳动的快乐。这样,诗歌语言产生的无穷意味和丰富内涵,就会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灵世界。同时,这也为体会下文荒山变碧岭后的喜悦,把握诗歌中的美好意象打下情感基础。
四、抓住手法,领悟诗的特色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本诗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多种手法,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了植树造林带来的美丽和喜悦。教学时,要抓住这些手法,让学生领悟诗的特色。
(一)拟人恰当
植树造林让荒山野岭发生巨大变化,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荒山野岭披上绿袍,如昔日的荒山如今“撑起绿色大伞”,它掩蔽小兔、逗乐猴子,多么形象生动!这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神奇的童话世界,这就是诗歌产生的巨大魅力。
(二)对比分明
文中有许多词语是相对应的,如“裸露——绿袍”、“荒山野岭——青山碧岭”、“寂寞多年——阵阵林涛”,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这是行动带来的变化。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在首尾两次出现,但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学完诗歌,再让学生来比较、体会,就会发现:第一次出现,表现了少先队员们要向荒山野岭进军,让绿色覆盖山山岭岭的决心第二次出现,既表现了植树造林的成果,又展示了少先队员们的豪情壮志,要走遍青山碧岭,绿化祖国,给人深刻启迪。
五、提升拓展,升华诗的情感
诗歌是含情的,字斟句酌便可体验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植树造林给环境带来的变化,给生活创造的美丽与和谐。这时可以让学生们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借助文本语言,发挥丰富想象,把真切感受写出来,一定会情真意切、水到渠成。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感受快乐!比如,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再观察校园或周围的花草树木,整理资料,开一开讨论会,聊一聊植树的意义;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去大自然植树、去街道保护树木等等。
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多渠道的。有时候,课堂上多深入的感悟,也没有课后一做来得实际、有效!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