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富有诗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f00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培养学生语言,陶治学生性情,形成审美愉悦,进行人文熏染的极好凭借。“诗是最为精粹的文学样式”,所以童诗的教学必须契合“诗”的特点,要让童诗教学富有诗意。
  《春天染绿我们双脚》就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儿童诗。诗歌描绘了植树给荒山带来的巨变,呈现出一种蓬勃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的决心,体现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语言整齐活泼,想象丰富奇特,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可以说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一曲春的赞歌。
  一、创设情境,走进诗的意境
  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我们就应该把学生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绿树红花、茫茫田野,都是可以和孩子对话的,都是令人神往的。那种美感,本身就是一首诗。
  在轻快的乐声中,展示一幅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春景图,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自然,走进诗的意境,心境变得那么美好,那么欢畅!
  二、尽情诵读,感受诗的韵味
  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这首诗歌韵味十足,以“ao”为韵脚,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诗歌的句式不拘,长短交错,节奏鲜明而有变化,紧凑而又分明。徐缓如“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欢快如“锨镐叮叮当当”,活泼如“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激昂如“千年裸露的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诗歌的意蕴美和音蕴美达到了和谐的交融。
  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鉴赏,常常在一词一句的比较、推敲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并逐渐在表达中体现出来。如在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时,一个“踏”,一个“撒”,可以让学生们尽情读出 “边唱边跳”,读出 “手舞足蹈”,读出 “欢声笑语”,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诗歌的诵读中,并将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会使诗歌的教学更增添色彩,更富有诗意。
  三、展开想象,丰富诗的内涵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
  诗歌的第二部分重点描写了少先队员植树活动的喜人成果: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显示了劳动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在全诗中十分重要。在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林涛、小鸟、松鼠、小兔、小猴、河水等意象,让学生说说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同时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假如你就是森林中的一只小花鹿、一只小山羊……你会怎么做呢?”让他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写上一两句诗,再吟一吟,诵一诵,从而领略森林美丽的景色,感受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享受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诗歌的第二节写少先队员的植树场面,内容简练概括。如果只是简单地朗读,很难读出其热闹的劳动场面和蕴含的欢快情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在想象中“体验”,把学生带入植树的“虚拟现场”,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植树经历。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感受“现场”的火热,“享受”劳动的快乐。这样,诗歌语言产生的无穷意味和丰富内涵,就会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灵世界。同时,这也为体会下文荒山变碧岭后的喜悦,把握诗歌中的美好意象打下情感基础。
  四、抓住手法,领悟诗的特色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本诗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多种手法,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了植树造林带来的美丽和喜悦。教学时,要抓住这些手法,让学生领悟诗的特色。
  (一)拟人恰当
  植树造林让荒山野岭发生巨大变化,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荒山野岭披上绿袍,如昔日的荒山如今“撑起绿色大伞”,它掩蔽小兔、逗乐猴子,多么形象生动!这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神奇的童话世界,这就是诗歌产生的巨大魅力。
  (二)对比分明
  文中有许多词语是相对应的,如“裸露——绿袍”、“荒山野岭——青山碧岭”、“寂寞多年——阵阵林涛”,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这是行动带来的变化。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在首尾两次出现,但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学完诗歌,再让学生来比较、体会,就会发现:第一次出现,表现了少先队员们要向荒山野岭进军,让绿色覆盖山山岭岭的决心第二次出现,既表现了植树造林的成果,又展示了少先队员们的豪情壮志,要走遍青山碧岭,绿化祖国,给人深刻启迪。
  五、提升拓展,升华诗的情感
  诗歌是含情的,字斟句酌便可体验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植树造林给环境带来的变化,给生活创造的美丽与和谐。这时可以让学生们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借助文本语言,发挥丰富想象,把真切感受写出来,一定会情真意切、水到渠成。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感受快乐!比如,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再观察校园或周围的花草树木,整理资料,开一开讨论会,聊一聊植树的意义;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去大自然植树、去街道保护树木等等。
  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多渠道的。有时候,课堂上多深入的感悟,也没有课后一做来得实际、有效!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当老师出示这句话时,“飘落”一词缓缓地从上而下,轻轻落到句子中。  “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老师亲切的话语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眼疾手快,“‘飘落’两个字是从上面飘落下来的。”来不及等老师叫,孩子们已脱口而出。  “看得真仔细,你知道哪些东西是从上面飘落下来的?”老师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了广阔的大自然。  “雨点儿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树叶从空中飘落下来。
小学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打好两项基础:一是要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会做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励他们,使他们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  一、感悟真情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叩击着学生的心弦,能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入情,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就像是两个熟悉许久的“老友”,薄俊生老师用他独特的男中音无声无息地拉开了课堂教学的序幕。不知不觉间,80分钟过去了;不知不觉间,目标达成了。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水,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聊”),这个字认识吗?  师:谁来给这个字找个“朋友”。  生:聊天。  师:聊天就是几个人之间的闲谈,聊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文本中情感的一个聚焦点、一个动情点、一处空白点、一条情感线,拨动起学生的情弦,让他们在课堂上入情、动情、抒情。  一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流派迭出纷纭而莫衷一是,方法层出不穷而徒劳无功”。当下,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理论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概念,教师主观上想找回失落的学生主体意识,但如何为之,亟待在实践中探讨。笔者以为,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记性”,引导学生的“悟性”,追求学生的“灵性”,这是开启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张金卡,是新课程实施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教师既关注内容本身,又关注形式表达;学生既有情感的体验,更有文字运用的规范。下面就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二)》的片段来谈谈我对深度阅读的认识和思考。  一、依据学生认知特点,确定语言训练切入点  低年级的学生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局限在对局部字词的关注,这是由孩子本身现有的知识水平决定的。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味串讲的现象,不论年级、不论内容本身,只要在故事与
目前提倡整本阅读古典名著,—线教师想出许多操作方法,收效似乎不彰,主要原因是,满足于追随作品情节,学生主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是自发的,在经典作品面前处于被动状态,或者说是处于沉睡状态,教师的任务是将其唤醒,提升起来。化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推进阅读深度。前辈权威对《三国演义》种种否定性的评价是尖锐的,如“歪曲历史”,又如“丑化曹操”,再如“照搬史料”“艺术想象力匮乏”,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可能都有同感,很害怕上习作指导课,怎么上?上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有一次,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的习作指导课《我的美味我最爱》,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原来习作指导是可以这样上的,可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有合理的延拓,可以彰显文化因子,可以与人文有效的链接。  一、猜谜语近美味,未成曲调先有情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上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起根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编选了48首古诗。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小学生能背诵、积累70首古诗。这些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佳作。由于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加之古今汉语有一定差异,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地了解诗意、领略诗境、体会诗情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本次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长辈的爱,并以多种实践的方式引领学生留意人们对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爱,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意识,做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家庭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师:父母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都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这些美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