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监狱里的图书馆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dh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个配角:“老布”,布鲁克斯。他在肖申克监狱中待了几十年,负责管理监狱中的图书馆。后来他被保释,却因为无法融入社会、无力享受自由而绝望自杀。在唏嘘的同时,我也不禁好奇:真实监狱里的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监狱中的图书馆》这本书,把那个神秘的地方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作者阿维·施泰因贝格做过两年的监狱图书馆管理员,书中所写的一切都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整本书像一部关于监狱图书馆的“真人秀”,又像一座各色人生的展览馆。凶恶与温情,自由与桎梏,在这座真实的监狱图书馆中,轮番上演。
  01监狱里的图书馆有什么不同
  首先,这里永远无法真正保持安静。因为监狱里的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也是犯人们的重要社交场合,他们在这里私下交易、交换八卦。
  其次,犯人们的阅览时间有限制,一个小时,分批阅读。图书馆分两大班次,白天一班,晚上一班。一直到晚上九点,犯人才会完全离馆。
  另外,这里的图书管理员还有一项特殊的例行工作:在犯人们走后,检查书中和书架下有没有违禁物品。
  作者在波士顿一所监狱中做了两年图书馆员,并负责指导囚犯们写作。对他来说,“这段经历,对我的教育和对我本身的重要意义都不亚于哈佛大学”。
  《监狱里的图书馆》就是这段奇特的人生经历的回忆录。在看似絮絮叨叨的描述中,其实暗暗串起条条隐线,串起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漫不经心地吸引着你一直读下去,沉浸其中。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杰西卡的女囚犯。
  在监狱中,她的外号叫“孤侠”,因为她几乎不与别人说话,总是独来独往。她报名了作者的写作课,却不好好听讲,一直望着窗外。作者为此取消了她的听课资格。但后来才得知,她来上课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早年间她因为吸毒抛弃了仅有两岁的儿子,清醒之后追悔莫及。十几年后,她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儿子也入狱了。
  每天唯一能看到儿子的时间是牢房的放风時间,也是写作课的时间,她选择来到唯一能看到儿子的地方——写作课教室的窗边,望着他打篮球和散步。
  但最终,她没有和儿子相认。她选择用这种方式自我惩罚,觉得自己一生都无法被原谅。
  02一部美国狱警的真实自述
  《监狱中的图书馆》的真实在于,不仅仅如实记录了监狱图书馆是如何运营、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它也记录了真实的人生。勉励的反面可能是丑恶,希望的下一秒可能就是破碎。
  有人写诗、写回忆录,大聊特聊文学与写作,但同时也是一名诱拐少女卖淫的皮条客;有的人心怀厨师梦,也很有写作天赋,出狱前计划好了新的工作、新的学习、新的人生,但出去没多久就中枪身亡。还有前面提到的杰西卡,满心带着对儿子的愧疚感和赎罪感离开,却在出狱一个月后死于吸毒过量。
  作者没有一味地写温情和救赎,幡然醒悟或是沉冤昭雪,而是将每个犯人的故事仔细地记录下来,个中滋味留给读者自行咀嚼。就连作者自己,也有着复杂的人生: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毕业后却开始“离经叛道”:论文是关于“兔八哥”,毕业后也没有正式工作,前途未卜。他为报纸写讣闻,直到看到了监狱图书馆的招聘信息,成为这里的工作人员。
  在记录这些犯人的故事的同时,作者也在试图解答一个问题:书意味着什么?读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监狱中,犯人们会在书籍里夹字条,以此相互传话。他们将这字条称为“风筝”。这些“风筝”上写着犯人们的各种传递,油腔滑调的调情,熟人之间的问候,诗或歌词,只言片语的日记……书是一种载体,传递信息,也传递情感;传递吉光片羽的灵感,也传递尚有余温的良知。
  作者在书中说:“即使是在监禁的情况下,只要给囚犯一扇窗,视野就会更开阔。”书籍正是这扇窗。在这世界上最禁锢、最不自由的地方,书籍是他们所能感受到的最自由、最宽广的所在。他还表示:“不管是在监狱里,还是在自由的世界里,我意识到了所有的白天的图书馆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孤独者和边缘人的天堂。”
  源自“中国阅读”
  责编:王晓静
其他文献
朱熹:“读书贵专不贵博”  朱熹,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今江西婺源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40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涉及,著作颇丰。朱熹读书广泛,治学严谨,他主张熟读精思,读书贵专不贵博。他在《朱文公文集·答沈叔晦》中提出:“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为功力耳。”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有所获,即有所得。与其泛泛浏览,过目就忘,一无所获,
期刊
集体智慧的凝结  俗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多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常常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比如,第一次离家出远门,老人就爱叮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是提醒我们与人交往要诚信友善,同时要多留个心眼,别被不怀好意者蒙骗;有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师长就会说:“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提醒我们戒骄戒躁,保持谦虚;刚刚工作,漫天撒网不得要领,前辈就会说
期刊
1936年1月,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首次出版了滕代远撰写的《中国新军队》一书。这是我军第一部面向世界、全面系统介绍中央红军发展历史的专著,集中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这一新型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風貌,是红军叙述史上一部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  红军将领亲笔书写红军历史  滕代远是工农红军早期创始人。1928年7月,他同彭德怀一起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了威名远扬的工农红军第五军。滕代远历任
期刊
和朋友喝茶,每论茶道特别是谈及中国饮茶起源,那是众说纷纭。有的说饮茶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有的说起于秦汉、三国。还有朋友说,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陆羽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茶应该起源于唐代。又有朋友说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我听得如坠云海,只得不断点头称是符合场面。翻书看网,
期刊
我研究王国维与陈寅恪,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想把钱钟书和王国维、陈寅恪放在一起,探讨一下现代学术这三大家的学术思想和彼此的异同。方法很原始,就是按部就班地读他们的著作。最先读的是钱钟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笔记也积下好几册。然后读陈寅恪。没想到进入陈寅恪的文本世界,竟流连忘返,抽身不能。结果对三个人的研究变成了对陈寅恪一个人的研究。  研陈前后持续二十年,写了三本书,一是《陈宝箴和湖南新政》,二是
期刊
在都灵国际书展上,有人举办了一次针对知识分子的问卷调查,以了解有多少书籍是这些知识分子所没有读过的。正如调查举办方料想的,问卷的答案五花八门,但似乎所有受访者都能够抛开面子观念,如实回答。因此,我们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人没有读过普鲁斯特,有人没有读过亚里士多德,还有人没有读过雨果、托尔斯泰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一位著名的《圣经》学专家甚至承认,自己从未通读过圣托马斯的《神学总论》——事实上,
期刊
“书院就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就去看看,学到了好多知识,是书院让我的日子越来越好。”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金塔镇红光村的陈光菊是当地一个普通的特色林果种植户,家中种植了近6亩的桃树,还开办了一个“巧婆婆农家手工黑醋”作坊,年收入10多万元。  “我能够把桃子种好,把黑醋销售好,书院功不可没。”陈光菊表示,一有空闲,自己就会来书院看书,“桃树的病虫害防治,黑醋制作、销售,我都在书中找到了办法”。  陈光菊口
期刊
1946年3月4日下午,叶挺被中共中央从国民党军统局的监狱里营救出来。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就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也是他继22年前在莫斯科向中共旅莫支部写过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后,直接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他是这样写的:  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
期刊
看到《植物私生活》这个书名,您可能会好奇:植物的“私生活”到底有些什么呢?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买回了这本书。打开一看才明白,所谓植物的“私生活”,就是指植物身上的超强本领与鲜为人知的秘密。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植物看似默默无闻,但实则充满智慧。历经亿万年的风雨洗礼之后,它们历练出一套与动物完全不一样的生存本领。它们没有眼睛,却知道日出日落,冬去春来;它们没有大脑,却足智多谋,用令人意想不到的办法来
期刊
1  文学它确实是需要天赋的,天赋很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但是天赋是不能教的。另外一部分则由你的生活经验来决定。应该说,文学还是有一部分可以教的东西,这部分就是技术性的东西。比方说,小说的虚构能力,框架和结构,包括语言,那么我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语言是好的语言,什么语言是垃圾语言。这种东西我觉得还是可以培养的。  2  作家,起码要有一个虚构的能力。比如,你告诉我你有很多的生活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