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理性的手掌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t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自述·
  随意一本小人书就能让10岁少年在大树下读到天昏地暗,一本《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就能让穷乡僻壤的孩子做起了英雄梦,高中时竟然从谌容的《人到中年》中开始真正的人生思索,成为教师又有幸遇到众多名家的精华之作《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我读书比较杂,有时甚至比较功利。当我备课力不从心又不好意思求教别人时,只能硬啃书本,因为书本不会笑话我的无知;当教育管理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也会从所谓的班主任“兵法”或管理“谋略”中访仙问道;当步入中年职业倦怠时,沉浸书本让我再生奋勇向前之力;当路遇人生关卡难以抉择时,书中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就能醍醐灌顶,如沐春风。
  所以我要感谢阅读。在我并不专业的阅读历程中,已经深深地领悟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成长的力量。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头衔,只是“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我认真走过。读书让人清醒,那就继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吧,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行走,亦幸亦足矣。
  ·推荐理由·
  前阶段,一位曾在华留学的德国人雷克的一段言论真的把我“雷”到了!雷克说,他不理解中国的微博情绪,很多中国人似乎并不讲道理,也不听人讲道理,说话不讲逻辑,只讲情绪不讲道理,迷信权威不讲真理,缺少反省的智慧,所以有的干脆不讲理,有的有理也说不清。
  不讲理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网络匿名让人罔顾事实真相随意发泄情绪,不调查事实臆造想当然的“真相”,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图自己口舌之快,不论是非对错肆意谩骂,甚至公开场合公开身份时,也有很多让人难以接受不负责任的言论。
  再看学生的作文,有的用虚张声势、故作高深的言辞,有的玩起前言不搭后语的排比或比喻修辞的文字游戏,有的提出主张不加分析和证明就堂而皇之地得出结论,有的分析不讲逻辑层次思维混乱,随处可见说理意识的缺失。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补上“说理”这一课了!因为这不仅事关说理本身,更关乎公民文明素养。说理并不仅仅是用有逻辑、讲风度的话语影响和说服别人的技能,而是用一种真实而客观的态度反映社会、表达思想的交际方式,更是體现文明社会教养和德性的价值观。希腊修辞家伊索格拉底说:“谁想要说服别人,谁就不能忽视自己的品格。”真正的说理者都应有优秀的人格,正如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所说,雄辩家是一个会说话的好人,而不是只凭玩弄真理真相于口舌的说客。说理也并非一定要辩论出我对你错,而是一个心平气和达成共识的过程。所讲的“理”也并非自己一个人的“理由”,而是公众共同认可的“道理”。
  徐贲先生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无疑是一本“有用”的书。虽然它是“一本为青年读者学习公共说理而写的启蒙读物”,但他所要阐述的要义却是面向全体公民,关乎“巧言”之技,更关乎社会文明之道,是关于“公共生活”的“方法论”。
  有人说,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痼疾,而说理则恰恰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与他人平等交流而不是以尊者自居,对他人尊重而不是傲然处之,以逻辑说理而不是歪理狡辩。不骗人,也不被人欺骗;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人伤害;有自己的自由思想、独立判断,而不是因为胁迫、欺骗、恐惧而不得不做出某种想法或行为。
  我手上读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自2014年至今,已经是第11次印刷了。徐贲是海内外知名的独立学者,赴美国教学多年,学养深厚,可谓“中国通”“西学精”“世界眼”。我们渴望共享文明和秩序,那就不妨以公民的名义打开这本书,拾起说理的武器,借公共说理传承并捍卫共同的文明、自由、平等和理性的价值。
  ·阅读体验·
  作为语文教师,常常为学生的作文中不会说理而烦恼,也曾多方研究希望能为学生的作文找到灵丹妙药。尽管多方努力,但都收效甚微。学生作文不会说理、不讲逻辑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当我认真捧读徐贲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有茅塞顿开之感,多年困惑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原来,作文的秘诀不在修辞本身,而在人格。
  舌头的“根”在人格
  在古典修辞理论中,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说理讲到了逻辑、信誉和情绪三要素,信誉和情绪都与人格息息相关。不会说理,其实问题出在“人品”上。原来我对修辞学也有不准确的理解,以为修辞无非就是修饰美化,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情,其实不然,“修辞学不仅是教人如何说理,而且还告诉他们说理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之前读到的许多谋士辩才,无论纵横,都是强调“三寸不烂之舌”的魅力,并没有把正义放到突出的位置,似乎烛之武凭伶牙俐齿就能智退秦师,诸葛亮借巧舌如簧就能舌战群儒。
  修辞学首先是有规范的,无论是作文还是演讲与辩论,都包含这样五个要素:一是立意构思,即提出立场和主要观点;二是布局,把观点或者要说的话用合适的结构组织起来;三是文采,用令人愉悦的文字来表达思想;四是记忆,记住要说的话,不要照章宣读;五是陈述,包括语音、语调、手势和面部表情。好的修辞就是优化社会风尚和道德文化的手段,而过度的言辞则会成为巧言。孟子所言:“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偏颇的言论、过激的言论、邪曲的言论、躲闪的言论,恰恰都不是修辞技巧可以解决的问题,仅靠偷换概念、强硬的压制、混淆是非、含糊其辞只可能蒙蔽公众一时,压服公众一阵子,却无法真正说服公众。所以学习做好人与擅长说理是一致的。罗马时代的昆体良就把说理中的道德教育看得比其他任何教育都重要,他强调,只有一个好人才能成为演说家。训练演说不但是修辞的训练,更是公民道德素养的培育。
  避免“塔西佗陷阱”
  对于一个真正的演说者来说,建立好的名声比说理本身更重要,因为名声优秀者比名声蒙羞者更有说服力。说理也是素养文明修炼和提升的过程。广告商常常邀请名人作为形象代言人,因为他是名人,有良好的荧幕形象,商品更容易被公众接受。相反地,一个个体或团体形象不佳,就可能失去社会公信力。2000年前的古代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就曾经总结过这个教训,无论是书写历史还是演说,都要遵循“求真求实”原则,“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以其负面评价。   网络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如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后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让整个发言效果适得其反,让发布会也成为公众的笑柄。同样面对惨痛的恶性事故,“表叔”杨达才的“微笑”让公众心生不满,这样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信力,降低了公众对于职能部门形象的认可度,公众容易因此做出部门不诚信、官员不作为的负面评价,甚至因此怀疑事件本身。社会公信力虽然不是具体的说理技术,但是公信力本身能够带来说理的效果。“塔西佗陷阱”谈到的社会公信力问题,其实就是部门的“人格”问题,最终还是“人”的问题。
  温文尔雅地讲道理
  人的核心素养在哪里?就在与公众的交流之中。荀子说:“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这是谈话劝说的根本方法: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地、坚定刚强的意志,而这些,都是人格的彰显。
  所以,善于说理的人是优雅的绅士,尊重与自己不同意见的说理对方,宽容、厚道地对待他人。善于说理的人是温文尔雅的学者,陈述论辩时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讲逻辑;善于说理的人更是真诚之士,讲事实,讲真情,讲真理。而網络上深受追捧的常常是极端的心理、偏激的表达,为夺人眼球,完全置事实真相于不顾。用酷语、秽语对公共事件或人物进行道德或者美学的评判,这与勒庞在1000多年前论述的有形群氓社会有相似的狂烈、暴戾、冲动、易受蛊惑和不理性之感。“哄客”面对社会不良现象,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发表“我不高兴”“我很生气”的自我立场,欲引发轰动效应,而不去辨析事实真相,不会用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更不愿意用建设性的眼光去解决问题。
  所以还是回到亚里士多德关于说理的论断上来:逻辑、信誉和情绪。有了讲事实的人格、尊重对方的态度、温和的情绪表达,接下来就要关注逻辑了。
  有理由,讲逻辑
  说理有两个条件因素,一个是结论,亮出自己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撑的,要讲理,讲事实依据,没有支撑的结论是难以服众的。逻辑就是事情的因果规律,逻辑通常包括规律、序列、传递并解释信息的过程。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一般人理解的逻辑,就是用符合规律的事实说服别人的清晰序列和过程。有逻辑的说理就容易说得通,对方也容易接受;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道理,或者本身就没有道理,让人不知所云,也就难以起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理性逻辑不只是思考和明理,更是“用理由来证明合理。”这才是真正的逻辑。
  单纯逻辑说理是枯燥无味的,讲逻辑也要讲技巧。例如运用尽量具体的说理手段,使用具体而恰当的例子就比笼统说现象要令人信服。对事实真相不给予实事求是的说明,遮遮掩掩,只能欲盖弥彰,“反正我信了”的结果只能是让更多的人不信了。生动而具体的叙述对于说服别人也很重要。我多次关注美国总统竞选演讲,其发言往往从家庭、个人等生活细节上找话题,对生活的场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从而赢得公众真诚的支持和祝福。
  要说服别人,还可以用形象、准确和具体的用词、恰到好处的比喻等方法,适度运用排比句、类比句或警句格言等,都是打动受众的有效手段。但是不能过度追求形式,不能喧宾夺主,以辞害意。过度的言辞会成为巧言,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为了避免人的孤独性,更大程度彰显人类的力量,我们常常把人强化为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尤其是在特殊的时代,更会强化集体的心理特征。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人的个体意识渐渐被忽略了,所有的思考和行为都是集体的意志,人不知不觉地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
  过分强化集体意志,常常容易把人有意区分为我们、你们和他们,把本来并不必然对立的人群在立场、情绪等方面有意对立起来,人就容易失去审察和辨析的批判力。诸如家长和子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甚至官员和民众的关系。很多不是事物本身矛盾的对立,而是意识上的偏见和无知。所以英国哲学教授斯泰宾说:“一个民主的民族极其需要清晰的思维,它没有由于无意识的偏见和茫然的无知而造成的曲解。”合作与共赢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共同目标。这不仅需要个人清醒的认识,更需要民族的清醒,避免偏见和无知的曲解。
  有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能不被单方面灌输信息的宣传遮蔽事实的双眼。宣传是单向发布信息以征服为目的,往往不容受众发问质疑;而说服则容许、鼓励对方发问,诚实地遵守真实原则,双方都是自由而不受胁迫的主体。说服的过程可能很艰难,但是双方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最终以互相趋近真理事实为目标。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真正说理的用途和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观念,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区分出真与假,是与非,并依此行动”。宣传是以强制的机制征服受众的过程,而说服则是走向同一目标的过程。很多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受骗,多是受了宣传的单方面影响,而没有经历说服的过程。有的就算是有了说服的过程,但自己没有经过思考,进行独立判断而偏听偏信。
  有人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两种启蒙教育,一是文化扫盲,二是批判能力扫盲。公共说理是兼及文化和批判能力的一种教育,不仅学生需要上批判能力扫盲这一课,未来的建设者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具有创造能力。对于公众来说,批判能力扫盲何其重要!想要说服别人,不妨摊开理性的手掌,而不是攥紧拳头;对于公众来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讲道理,讲逻辑,独立思考。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拓展阅读·
  1.《娱乐至死》 〔美〕尼尔·波兹曼
  单是这本书的名字,就能唤起当下人们关于忧患意识的共鸣。正如尼尔·波兹曼所预言的一样:“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当政治、新闻、教育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当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包装自己而失去信息内涵,口水信息成为主流,没有真相,只有被谩骂、眼泪、欢笑、仇恨和恐惧那些被煽动起来的情绪,我们距离“童年”的世界渐行渐远。其实游戏也有规则,娱乐也有精神,阅读这本书,其实是找寻我们该遵守的规则在哪里,我们该推崇的精神在何处。
  2.《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
  人是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所以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会在特殊的时代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不知不觉地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透彻地分析了群体的一般特征,阐述了人是如何在群体中消失的。他对大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赞赏不已。
  3.《罗伯特议事规则》 〔美〕亨利·罗伯特
  如果说《乌合之众》的人在群体中消亡了,那《罗伯特议事规则》则是利用群体找回了个体的价值。议事规则给每个成员以发言权和表决权,人成为会议的主体。“罗伯特议事规则”理念丰富,蕴含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等精神。对议事事项、听取和发表意见、提出动议和表决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是一本经典、全面、权威的议事规则工具书。
其他文献
江苏诗人傅荣生,性情沉静淡泊,谦和自持。他的诗作多为短章,却自有一种鸢飞鱼跃的大气象。文本想象力出色,善于描摹,句式精简,言近旨远,发散着静谧空灵的东方美学风神和鲜明的民族精神,复撷取西方现代诗学技法,转益多师而自铸新辞。在他那里,词语、辞格、意象、意境的灵活运用,是错综交织多而不乱的。读他的诗,如闻绿水溅溅,如听青山杜鹃,满目生春,饶具风神。正是他优越的天赋、出色的悟性,再加苦吟的精神、耐心的打
【摘 要】 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作者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为教师、学生所带来的巨大的创造空间,为课堂所注入的生命活力。但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并做了一番反思。  【关 键 词】 新课程;改革;教学  参加课改实验多年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面对家长的期望,领导的关心,孩子们的信任,心中总涌动着一股激情:要让孩子们快乐学习,要把他们
隆 重  小白:“我前几天去美国旅游了。”  阿呆:“那你有没有去隆重这个地方?”  小白:“啊,隆重?我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呢!”  阿呆:“哎呀,那么多活动都在美国隆重举行,你没去真是太可惜了。”  四川省成都市营门口小学 晏妮/荐  告状  妞妞告诉妈妈:“今天客人来家里玩的时候,哥哥放了一颗图钉在客人的椅子上,被我看见了。”  妈妈:“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妞妞:“我在旁边站着,等客人刚要
近日从上海市教委获悉,新学期上海将编制小学中高年级“等第制”评价指南,力求覆盖小学全部年级,并由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一、二年级采用新版《学生成长记录册》,将学生各学科课程学习情况分学业成果、学习表现、学习兴趣三个维度进行等第综合评价,从而深入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摘 要】 中年级是学生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阶段。仿写,是小学生由阅读通往习作的桥梁。教师可以从好词、佳句、全文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且读且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 键 词】 仿写;聚焦好词;锁定佳句;回归全文;中年级  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语文味”,即指守住语文的本体。语文的本体是指,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思想内容,即“怎么写”。无论“圈点批注、摘
  
【摘要】学校紧紧围绕“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这一育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致力培养“爱国、责任、健体”的广附学子。近年来,探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国防教育’2 N’模式”(“2 N”,“2”为国防课程加国防活动,“N”是国防教育立足的“N”个平台),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关键词】小学;国防教育;“2 N”模式;国防课程;国防活动  一、特色建设缘起  广州大学
语海泛舟,传道难觅似安庆者。赤炎稻田,少年乘风破浪负重行。斜阳草树,幽僻麦梗,人道书香尚浓。忆往昔,山黄叶飞,心似庄生晓梦。  春蚕笃定,瑰虻比兴,执鞭由道金陵。三十二年,授业解惑,吟啸且徐行。顺天应时,逆境昂扬,弟子身心相映。凭谁问:“庆哥老矣,尚能怒放否?”  夏丏尊先生在《我之于书》中写道:“我不喜欢向别人或图书馆借书,借来的书,我好像过不来瘾似的,必要是自己买的才满足。”在关注、仰慕汲安庆
摘 要:本文针对各类课件因窗口大小的调整或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而出现的有关界面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用高级语言制作课件时解决这类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并给出了用VB编写的范例课件。  关键词:课件界面;控件对象集合;VB范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4-0044-03    一、引言    界面是课件的脸面,课件是否好用、能否被用户所接受,界面起着很重
编者按:江苏省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秉承“心正行实”的百年校训,坚持“让每一颗心灵充满阳光”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学有优势的阳光学生”的培养目标,深化“小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特色,创建成果备受瞩目。学校获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心理教育实验基地、无锡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江阴市十佳特色学校等称号。  【摘 要】江苏省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提出了“小学生优势迁移教育”心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