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乎?”“虽然乎?”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有多年。其注释也在不断修正完善。现又被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选入。
  课文对“虽世殊事异”这句话的解释是“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P85的参考译文中这样翻译本句话“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这两种不同的解释使老师如坠烟雾,直接妨碍了老师对文意的正确理解与疏通。因此,很有必要提出来加以探讨,在这里将就此问题谈谈看法,谬误之处,还望课本编著者与教学同仁指正。
  在本文中有三个句子出现了“虽”: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那么这三个“虽”该怎么解释呢?下面结合各种例句进行一下分析。
  一、在《古汉语词典》中“虽”有两种解释
  1.即使;纵然。
  例如:
  《子鱼论战》:“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翻译: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即使”是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
  例如: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因此,“即使”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而“纵使”“纵然”与“即使”是同义的。由此可见,如果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或是假设,属于“未然”,“虽”就译为“即使”“纵使”“纵然”,表示让步假设关系。
  2.虽然。
  例如:
  《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是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例如:现在我们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还要注意节约。
  他虽然工作很忙,可是对业余学习并不放松。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言里“虽然”承接上文,稍微停顿,等于白话“虽然如此”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虽然的意思不同。
  由此可见,如果这件事情已经发生,是存在的事实,属于“已然”,并且表示转折关系,就译为“虽然”。
  二、分析文中三个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课文注解:①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②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③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那么此句中的“虽”是“虽然”还是“即使”呢?
  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推测出,在他们聚会的地方——兰亭这里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所以是存在的事实,与下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在这里这个“虽”应该解释为“虽然”。
  整句话翻译: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但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可以畅叙幽雅的情怀。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课文注解:
  ①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②静噪:安静与躁动;③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兴趣;④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
  根据上下文意思和现实的状况,可知,每个人的爱好、取舍、性格等,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所以是存在的事实。且与“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在这里这个“虽”应该解释为“虽然”。整句话翻译:虽然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性格也有文静和浮躁的不同,但当遇到高兴的事,从中有所得,他们都会感到愉快满足,觉察不到衰老即将到来。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课文注解:
  ①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②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P85的参考译文中这样翻译本句话: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
  我认为这个“虽”字应该解释为“虽然”,理由如下:
  ①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事情也各不相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②这半句与下文“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构成转折关系。意思是“但是人们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因此,我比较赞同教参的翻译,我认为课文的注释解释为“纵使”是有待商榷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胆提出,希望各位教学同仁指正。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主动的讲授者,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往往不能跳出 “满堂灌”的窠臼,虽然有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怎么让自己讲得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得更多,可只要认真看看学生默然的表情,就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抵触。因此教师单纯的讲授是最最简单的教学,学生只听的学习是最没效率的学习。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
期刊
高中生的整体心理状况是健康向上的,有理想,有成就感,自尊心强,渴望获取知识,探知外面的世界,积极融入社合,有集体荣誉感,更热爱祖国。由于处于青春期,高中生难免冲动急躁,有些叛逆,特立独行,难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尤其是与父母有了隔阂,这是代沟形成的。这些状况,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因势利导,进行适当的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个体。只有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才能搞好教学。  那么高中生有哪些个性心理特征呢?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中就有“论据充实”的要求。论据又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往往是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是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有效材料,因此对事实论据的巧妙剪辑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围绕中心取舍。每则材料的内容都是丰富的,可供分析的角度也很多,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辑,而不能全盘照搬。而保留材料中的什么,舍弃材料中的什么,主要依据是中心论点。与中心论点有关系的、能证明
期刊
今天再一次品读韩少功先生的《我心归去》,心中骤然有了别样的感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把它放在“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里,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也把这篇文章归类于中国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篇怀乡之作中的一篇。  可是,在重读之后,心中又隐约有了别样的感觉,除了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外,字里行间似乎还流露出更为深重的情感。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先生访问法国归来后创作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
期刊
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教师都知道要注重学生精神素养的提高,但是怎么做,却成了一个难题。教师都希望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上能有所收获,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是教师想要的课堂。但是,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呢?对话教学是必须的。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不是“横空出世”的新教法,它是在继承前人对话教学的基础
期刊
一、在生疑辩疑中猎取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把整理好的、包装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因此,备课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辩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教学时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而教给学生自读钻研,还要传授阅读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例
期刊
我,每天在生活的琐事中游荡,在工作的忙碌中穿梭,又或者,把时间花在网络上,看他人一惊一乍,观他人一悲一喜,感觉心开始烦躁,人在沉沦。唯独捧起书,心才渐渐平静,人,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呵,这是久违的平静,久违的书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阅读着《教师的20项修炼》,读着这一句句发人深思的话语,我真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一部用十年时间写就的书,给我太多的感动,这是一部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
期刊
能否正确断句,是衡量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故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省市高考时加强了断句题的考查,且多以给指定句子划斜线断句的题型出现。如何备考呢?下面介绍些断句方法,希望能起到指导作用。  一、览全局,通大意  断句题不要急于下笔,先要通读题中所给文段,根据上下语境,搞懂该文段表达的大致意思和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及思路层次,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出几个关键的难词翻译以理解
期刊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活生生的细节如小小水珠折射出的太阳光芒,给古典诗词以飞动凝练、摇曳多姿的神韵。  【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
期刊
前几天,见一教师叉着双腰,怒睁双目,作狮子状大吼一名学生。学生则是寸土不让,反唇相讥:有你这样当老师的吗?师生之间剑拔弩张,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拉开序幕。  到了高中阶段,一个教师如果要板着一张后娘脸来训斥学生,即便有班主任身份作后盾,如果没有事后的和颜悦色的再沟通,往往不仅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化师生矛盾,引发不可调和的冲突。我曾目睹一位被老师用后娘脸训斥过的学生的家长,用短刀刺向老师胸膛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