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贫困地区人民捐赠衣物,目前已成为城市居民献爱心的自觉行动。这一活动的首倡者就是原陕北人民的领袖谢子长烈士之子——谢绍明忘掉老区就是忘掉共产党的老本
第一眼看见谢老时,他正在给家乡的人写信。 谢绍明是原陕北人民的领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子长烈士之子。他是喝着延河水长大的。”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是在大革命时期了。我们家参加革命的人比较多,我的父亲领导了安定县的农民运动,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劣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被亲切地称为‘谢青天’。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成立,我父亲任总指挥,开辟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那个时候,由于国民党军队抄了我们的家,我跟着家里人东跑西颠,很难见到我的父亲。直到1934年,我才和他走到一起,但他已经负伤了,伤得很重。1935年2月21日,我父亲牺牲了,当时他才37岁。临终前,他说道 ,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激励着我像他那样去做事.去为老百姓做事……”
1937年,谢绍明被送到延安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他与李鹏、邹家华等21人被中共中央选派到苏联学习。学成回国后,他任一家军工厂的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中,他和同去苏联学习的21名革命烈士和中央领导的后代一起,被打成”苏修特务”,受到迫害。直到80年代初,在胡耀邦同志的亲自过问和批示下,他和其他同志才被“平反”,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和使用。
1986年,万里同志找到宋健,说 大别山区很贫穷,你们科委能不能组织一些人帮助他们,于是,宋健找到谢绍明,让他和郭树言参与国家科委科技扶贫的领导工作。已经61岁的他,再一次踏上了曾经被先辈们的鲜血浸染的红土地。
重新回到革命老区,他万万没有想到.目光里的一切会让他那样痛心“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老区的人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然而,解放快40年了,他们还过着这么贫穷的日子,他感到很内疚,扪心自问 我到底为老百姓做了什么,老区人民为什么还那么贫困?这家穷得老婆都跑了,你们还来要钱,这不是逼他造反吗
“我第一次到大别山考察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走进老百姓家里一看,我们谁都不说话了 土坯房,没有窗户,屋顶开一个口透光,地上挖一个洞排水,猪、鸭、鸡、狗、人都挤在一个窝窝里,脏的不得了。屋里黑黢黢的,土炕上坐着个老太太。我们绕着灶台转,发现上面有一小块黑猪皮,问老太太.她说 ‘这是我半年的油。‘又见土罐里有豆渣,她说‘今天过八月十五,政府救济我们每家一碗豆渣。‘屋子里没有被褥,土炕上是一堆烂棉花和稻草,晚上就钻在这里面睡觉。”
”晚上回到县里,县里请我们过八月十五,但我一口也吃不下。大别山是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起家的地方,后来刘邓大军又挺进大别山,从这里曾经走出过200多个将军、两个国家主席。当年,他们出去打江山,解放全中国的时候,怎么会想到3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家乡人却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穷日子,面对穷得丁当响的老百姓,我还吃什么,“
第二天,他们又走进一家农户,老头是个哑巴,老太大瞎了一只眼睛,儿子是劳动力,还有一个个一二岁的孙女。谢绍明弯下腰问小女孩 “你上学了吗,”小女孩回答”没有,”她爸爸说”我连老婆都养不起,哪有钱供她上学,””你老婆呢,”谢绍明问。“跑了,听说跑到汉口去了,找不着,”小女孩的爸爸告诉谢绍明,他每年还要交国家78.8元的”特产税”。正好这个时候,乡长、乡党委书记来了。谢绍明问他们这家养什么了,要交”特产税”’那两位干部用手往下一指,谢绍明低头一看,地上有两只小土鸡。他顿时火了 “这家穷得老婆都跑了,孩子上不了学,还怎么交这种钱,这不是逼他们造反吗,”
在从十堰回武汉的火车上,谢绍明遇见几个总后的干部,扯起了老区人民的贫困。他说 ”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城市里不用的衣服洗干净,支援贫困山区,”那几个干部马上说“哎呀,您的主意太好了,我们的孩子有些衣服连穿都没穿就小了,而且没地方放,正好支援贫困山区的人民 哩!”
回到北京后,谢绍明和邹家华谈起了在老区的所见所闻。他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除了这份报告之外,他又补写了一份东西,分别送给了邹家华、陈俊生和罗干……请国务院组织向贫困地区群众捐赠衣物的活动
1994年,1月8日,满怀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关心,谢绍明给国务院的领导写去一封信
罗干秘书长和陈俊生同志
最近我受俊生同志的委托,到湖北省郧阳和大别山黄冈地区进行了约20天的调查。我专门走访了几十家贫困农户, 了解他们现在的实际生活状况。经过近8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努力,大多数贫困农户的吃饭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但是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极差,农民生活依然十分困难。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山区,农民家徒四壁、缺衣少用的现象仍很普遍。这次去湖北调查已是入冬季节,但许多农民家中竟还没有一件像样的棉衣、棉被。有些农户的御寒衣被还是多年前政府救济的,现在早巳破烂不堪。我亲眼看到不少贫困户床上只有一点稻草和一条又破又黑的烂棉花套子,一些农民和孩子甚至根本没有鞋穿,看了让人心酸……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使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除积极推动横向联合,干部交流,各展所长,共同开发贫困地区资源外,在生活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捐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将我国发达地区和城市的资金大量转向中西部地区,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但是,随着我国多数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筹集人们的多余衣物送往贫困地区,则不需花费很大力量就可以办到,而且是给贫困地区的群众雪中送炭;既能解贫困群众之忧,又减少了城市居民的负担,一举两得。
1994年春节将近,为了让贫困地区的群众过个好年,我建议请国务院扶贫办出面,在国家机关、军队干部中,组织一次向贫困地区群众捐赠衣物的活动,在全国带一个头。这种活动最好每年能组织一两次,形成制度,以体现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一
国务院的领导很快在谢绍明的建议信上作出批示。1月20日,邹家华批道 “请俊生、镕基、李鹏、泽民同志阅示。筹集衣服帮助贫困地区过冬,这件事很有必要,建议扶贫办牵头发动来做。”
时隔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又特意讲起这件事情。他说国家科委的谢绍明同志写了一个报告,反映的情况很真实,应该动员我们城市里的机关和部队,捐赠衣物支援帮助贫困地区,应该形成一个制度,
中央领导的积极肯定和高度重视,给了谢绍明莫大的鼓舞。他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 “不仅只是旧衣服,城市里废旧的东西,送到贫困地区都有用。比如城市孩子念过的旧课本,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不是好东西吗,”
经过充分的讨论酝酿,1 996年2月,民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9部委、团体发出了《关于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的通知入9月下旬,民政部、中宣部等12部委和团体又发出《关于做好“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宣传工作的通知》,对这项工作先后做了具体部署,形成了制度。
从这一年起,向贫困地区捐赠衣物活动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首倡者谢绍明,每次活动都走在最前面。每当提起这些,科技部的领导都会激动地说”谢老是我们的扶贫先锋科技扶贫团挺进大别山
谢绍明常说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决不是光“输血”,而是要帮助老区人民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同时,借用各地的先进经验,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再打一场依靠科技战胜贫困的战争。
在帮助贫困地区制定脱贫计划时,有的地方干部张口就要多少个亿的钱,这把谢绍明惹火了,他大声训斥道 “国家哪有那么多钱,”他带领科技扶贫团仔细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群众的生产习惯,因地制宜地帮助群众发展科技型特色农业。湖北罗田县盛产板栗,但因为缺少科学技术,产量一直很低。科技扶贫团请来湖北省农科院的教授.一分析,低产原因在于雄花多,雌花少.所以板栗光开花不结果。专家们发明了一种增雌减雄的技术,通过几年改造,罗田县的板栗10年增产10倍以上,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在安徽金寨、湖北英山,经过科技扶贫团帮助改良品种、提高质量,那里的桑蚕养殖和茶园种植搞得红红火火,蚕茧和茶叶成为当地主打产品,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如今,英山县每年举办一次茶叶节。科技扶贫不但帮助大别山老区发展了经济,建立起支柱产业.也带动起一大批农村科技骨干,;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扶贫经验。有一年发大水,听说有些老区被冲得很厉害,谢绍明心急如焚,领着慰问团、带着医疗队又一次爬上大别山。他们没有想到,当地群众竟说 ”大水可以把我们的房屋和庄稼冲毁,但冲不走科学技术,掌握了这些东西,就什么天灾都不害怕了,”
看到大别山的科技扶贫搞出了名堂,井冈山的同志找到北京来了,说我们那里也是革命老区,你们可不能把我们扔下,陕北延安的同志也找来了,说我们延安可是革命圣地呀,但穷得要死,科技扶贫能不能把我们也划进去,
谢绍明说,他每年都要回陕北去看看,水还是故乡的甜呐,近年他心脏不好,医生说你老在外面跑,累着了。但他还是闲不住,最近又起草了两份材料《建议全国政协设立扶贫工作专门委员会案》、《建议我国设立”消除贫困日”》 老伴陈苏林说 “他的脑子没有休息,心里总也放不下老区的百姓。”
(责编/朱江平)
第一眼看见谢老时,他正在给家乡的人写信。 谢绍明是原陕北人民的领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子长烈士之子。他是喝着延河水长大的。”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是在大革命时期了。我们家参加革命的人比较多,我的父亲领导了安定县的农民运动,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劣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被亲切地称为‘谢青天’。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成立,我父亲任总指挥,开辟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那个时候,由于国民党军队抄了我们的家,我跟着家里人东跑西颠,很难见到我的父亲。直到1934年,我才和他走到一起,但他已经负伤了,伤得很重。1935年2月21日,我父亲牺牲了,当时他才37岁。临终前,他说道 ,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激励着我像他那样去做事.去为老百姓做事……”
1937年,谢绍明被送到延安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他与李鹏、邹家华等21人被中共中央选派到苏联学习。学成回国后,他任一家军工厂的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中,他和同去苏联学习的21名革命烈士和中央领导的后代一起,被打成”苏修特务”,受到迫害。直到80年代初,在胡耀邦同志的亲自过问和批示下,他和其他同志才被“平反”,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和使用。
1986年,万里同志找到宋健,说 大别山区很贫穷,你们科委能不能组织一些人帮助他们,于是,宋健找到谢绍明,让他和郭树言参与国家科委科技扶贫的领导工作。已经61岁的他,再一次踏上了曾经被先辈们的鲜血浸染的红土地。
重新回到革命老区,他万万没有想到.目光里的一切会让他那样痛心“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老区的人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然而,解放快40年了,他们还过着这么贫穷的日子,他感到很内疚,扪心自问 我到底为老百姓做了什么,老区人民为什么还那么贫困?这家穷得老婆都跑了,你们还来要钱,这不是逼他造反吗
“我第一次到大别山考察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走进老百姓家里一看,我们谁都不说话了 土坯房,没有窗户,屋顶开一个口透光,地上挖一个洞排水,猪、鸭、鸡、狗、人都挤在一个窝窝里,脏的不得了。屋里黑黢黢的,土炕上坐着个老太太。我们绕着灶台转,发现上面有一小块黑猪皮,问老太太.她说 ‘这是我半年的油。‘又见土罐里有豆渣,她说‘今天过八月十五,政府救济我们每家一碗豆渣。‘屋子里没有被褥,土炕上是一堆烂棉花和稻草,晚上就钻在这里面睡觉。”
”晚上回到县里,县里请我们过八月十五,但我一口也吃不下。大别山是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起家的地方,后来刘邓大军又挺进大别山,从这里曾经走出过200多个将军、两个国家主席。当年,他们出去打江山,解放全中国的时候,怎么会想到3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家乡人却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穷日子,面对穷得丁当响的老百姓,我还吃什么,“
第二天,他们又走进一家农户,老头是个哑巴,老太大瞎了一只眼睛,儿子是劳动力,还有一个个一二岁的孙女。谢绍明弯下腰问小女孩 “你上学了吗,”小女孩回答”没有,”她爸爸说”我连老婆都养不起,哪有钱供她上学,””你老婆呢,”谢绍明问。“跑了,听说跑到汉口去了,找不着,”小女孩的爸爸告诉谢绍明,他每年还要交国家78.8元的”特产税”。正好这个时候,乡长、乡党委书记来了。谢绍明问他们这家养什么了,要交”特产税”’那两位干部用手往下一指,谢绍明低头一看,地上有两只小土鸡。他顿时火了 “这家穷得老婆都跑了,孩子上不了学,还怎么交这种钱,这不是逼他们造反吗,”
在从十堰回武汉的火车上,谢绍明遇见几个总后的干部,扯起了老区人民的贫困。他说 ”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城市里不用的衣服洗干净,支援贫困山区,”那几个干部马上说“哎呀,您的主意太好了,我们的孩子有些衣服连穿都没穿就小了,而且没地方放,正好支援贫困山区的人民 哩!”
回到北京后,谢绍明和邹家华谈起了在老区的所见所闻。他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除了这份报告之外,他又补写了一份东西,分别送给了邹家华、陈俊生和罗干……请国务院组织向贫困地区群众捐赠衣物的活动
1994年,1月8日,满怀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关心,谢绍明给国务院的领导写去一封信
罗干秘书长和陈俊生同志
最近我受俊生同志的委托,到湖北省郧阳和大别山黄冈地区进行了约20天的调查。我专门走访了几十家贫困农户, 了解他们现在的实际生活状况。经过近8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努力,大多数贫困农户的吃饭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但是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极差,农民生活依然十分困难。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山区,农民家徒四壁、缺衣少用的现象仍很普遍。这次去湖北调查已是入冬季节,但许多农民家中竟还没有一件像样的棉衣、棉被。有些农户的御寒衣被还是多年前政府救济的,现在早巳破烂不堪。我亲眼看到不少贫困户床上只有一点稻草和一条又破又黑的烂棉花套子,一些农民和孩子甚至根本没有鞋穿,看了让人心酸……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使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除积极推动横向联合,干部交流,各展所长,共同开发贫困地区资源外,在生活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捐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将我国发达地区和城市的资金大量转向中西部地区,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但是,随着我国多数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筹集人们的多余衣物送往贫困地区,则不需花费很大力量就可以办到,而且是给贫困地区的群众雪中送炭;既能解贫困群众之忧,又减少了城市居民的负担,一举两得。
1994年春节将近,为了让贫困地区的群众过个好年,我建议请国务院扶贫办出面,在国家机关、军队干部中,组织一次向贫困地区群众捐赠衣物的活动,在全国带一个头。这种活动最好每年能组织一两次,形成制度,以体现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一
国务院的领导很快在谢绍明的建议信上作出批示。1月20日,邹家华批道 “请俊生、镕基、李鹏、泽民同志阅示。筹集衣服帮助贫困地区过冬,这件事很有必要,建议扶贫办牵头发动来做。”
时隔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又特意讲起这件事情。他说国家科委的谢绍明同志写了一个报告,反映的情况很真实,应该动员我们城市里的机关和部队,捐赠衣物支援帮助贫困地区,应该形成一个制度,
中央领导的积极肯定和高度重视,给了谢绍明莫大的鼓舞。他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 “不仅只是旧衣服,城市里废旧的东西,送到贫困地区都有用。比如城市孩子念过的旧课本,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不是好东西吗,”
经过充分的讨论酝酿,1 996年2月,民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9部委、团体发出了《关于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的通知入9月下旬,民政部、中宣部等12部委和团体又发出《关于做好“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宣传工作的通知》,对这项工作先后做了具体部署,形成了制度。
从这一年起,向贫困地区捐赠衣物活动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首倡者谢绍明,每次活动都走在最前面。每当提起这些,科技部的领导都会激动地说”谢老是我们的扶贫先锋科技扶贫团挺进大别山
谢绍明常说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决不是光“输血”,而是要帮助老区人民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同时,借用各地的先进经验,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再打一场依靠科技战胜贫困的战争。
在帮助贫困地区制定脱贫计划时,有的地方干部张口就要多少个亿的钱,这把谢绍明惹火了,他大声训斥道 “国家哪有那么多钱,”他带领科技扶贫团仔细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群众的生产习惯,因地制宜地帮助群众发展科技型特色农业。湖北罗田县盛产板栗,但因为缺少科学技术,产量一直很低。科技扶贫团请来湖北省农科院的教授.一分析,低产原因在于雄花多,雌花少.所以板栗光开花不结果。专家们发明了一种增雌减雄的技术,通过几年改造,罗田县的板栗10年增产10倍以上,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在安徽金寨、湖北英山,经过科技扶贫团帮助改良品种、提高质量,那里的桑蚕养殖和茶园种植搞得红红火火,蚕茧和茶叶成为当地主打产品,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如今,英山县每年举办一次茶叶节。科技扶贫不但帮助大别山老区发展了经济,建立起支柱产业.也带动起一大批农村科技骨干,;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扶贫经验。有一年发大水,听说有些老区被冲得很厉害,谢绍明心急如焚,领着慰问团、带着医疗队又一次爬上大别山。他们没有想到,当地群众竟说 ”大水可以把我们的房屋和庄稼冲毁,但冲不走科学技术,掌握了这些东西,就什么天灾都不害怕了,”
看到大别山的科技扶贫搞出了名堂,井冈山的同志找到北京来了,说我们那里也是革命老区,你们可不能把我们扔下,陕北延安的同志也找来了,说我们延安可是革命圣地呀,但穷得要死,科技扶贫能不能把我们也划进去,
谢绍明说,他每年都要回陕北去看看,水还是故乡的甜呐,近年他心脏不好,医生说你老在外面跑,累着了。但他还是闲不住,最近又起草了两份材料《建议全国政协设立扶贫工作专门委员会案》、《建议我国设立”消除贫困日”》 老伴陈苏林说 “他的脑子没有休息,心里总也放不下老区的百姓。”
(责编/朱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