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波音公司计划开发一种新机型,载客量是当时所有机型中最大载客量的2.5倍,既然需要增加2倍以上的容量,那么在原有机身的基础上将单层舱改造成双层舱,似乎便成了理所当然的唯一设想。然而进入设计实质性阶段,大家这才发现问题比想象中严重得多:飞机形状不合理,相比于重量而言,显得有些短,而相比于机身长度来说,机翼又显得过宽;上下两层的客舱空间显得十分狭窄,无法为乘客行李提供充足空间;装卸货物难,需要配备特殊装置,无法装载大型集装箱,许多空间因为得不到合理利用只能白白浪费。尽管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研究依然陷入停顿。
此时,总设计师萨特另辟蹊径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非要双层舱,加宽机身的单层舱不行吗?”经过仔细研究,证明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精彩创意:这种宽体单舱设计完全可以在稳定性、平衡性等一系列指标上达到较高水平,十分安全;宽敞空间使乘客感到十分舒适;货运装卸简单快速,机头机尾处将有更多载货空间,腹舱能并排容纳足有64英寸高的集装箱。
这一“1>2”的舱层设计使波音747飞机最终诞生,后来成为全球最为成功的宽体飞机。
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过程中,登月舱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既然是一种飞行器,那么为宇航员设计一个座位自然是理所当然的要求之一,然而事实却不是那么简单。刚开始,为了方便坐着的宇航员更好地观察舱外的情况,工程师在正对座位的舱壁上下各开了一个窗口,问题在于面积如果设计得过大,不仅暴露的阳光过多,而且窗口的重量也会影响到其他设备的设计;如果设计得过小,宇航员的视野就会大大受限,很难看到着陆点的准确状况。这一问题困扰了工程师们长达两年之久,尽管他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重量与视野兼顾的两全齐美之策。
这一天,工程师富兰克林忍不住发起了牢骚:“登月舱从分离到抵达月面总共只需要一个小时时间,甚至可能会更短,为什么非要设计座位,站着不行吗?”富兰克林的话使大家的思路立即打开了,众人高度一致地投了赞成票。最终确立下来的登月舱设计中取消了座位,站着的宇航员双眼可以最短距离地贴着窗口往外观察,视野极其开阔,窗口设计得很小,重量大大减轻。
这一“0>1”的座位设计大大加快了研制进程,为后来登月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面对生活中许多看似复杂棘手的难题,只要我们每个人勇于突破某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改变“2>1”或“1>0”之类的思维定式,相信必能进入另一种全新的精彩境界。
(编辑 郑儒凤Zrf911@sina.com)
此时,总设计师萨特另辟蹊径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非要双层舱,加宽机身的单层舱不行吗?”经过仔细研究,证明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精彩创意:这种宽体单舱设计完全可以在稳定性、平衡性等一系列指标上达到较高水平,十分安全;宽敞空间使乘客感到十分舒适;货运装卸简单快速,机头机尾处将有更多载货空间,腹舱能并排容纳足有64英寸高的集装箱。
这一“1>2”的舱层设计使波音747飞机最终诞生,后来成为全球最为成功的宽体飞机。
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过程中,登月舱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既然是一种飞行器,那么为宇航员设计一个座位自然是理所当然的要求之一,然而事实却不是那么简单。刚开始,为了方便坐着的宇航员更好地观察舱外的情况,工程师在正对座位的舱壁上下各开了一个窗口,问题在于面积如果设计得过大,不仅暴露的阳光过多,而且窗口的重量也会影响到其他设备的设计;如果设计得过小,宇航员的视野就会大大受限,很难看到着陆点的准确状况。这一问题困扰了工程师们长达两年之久,尽管他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重量与视野兼顾的两全齐美之策。
这一天,工程师富兰克林忍不住发起了牢骚:“登月舱从分离到抵达月面总共只需要一个小时时间,甚至可能会更短,为什么非要设计座位,站着不行吗?”富兰克林的话使大家的思路立即打开了,众人高度一致地投了赞成票。最终确立下来的登月舱设计中取消了座位,站着的宇航员双眼可以最短距离地贴着窗口往外观察,视野极其开阔,窗口设计得很小,重量大大减轻。
这一“0>1”的座位设计大大加快了研制进程,为后来登月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面对生活中许多看似复杂棘手的难题,只要我们每个人勇于突破某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改变“2>1”或“1>0”之类的思维定式,相信必能进入另一种全新的精彩境界。
(编辑 郑儒凤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