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及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感的要求。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朗读情景,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情境中升华理解和感受,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和表情,培养良好的语感。那么,教学中如何创设朗读情境呢?
一、借助插图,创设情境
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画面,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挖掘它们的作用,为学生朗读课文作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例如,《四季》这篇课文里有四幅插图,如图1:草芽从土里钻出来看到了小鸟。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小草在土里睡了一个冬天,里面没有伙伴、没有光明,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它一钻出地面就看到了小鸟,请问这棵小草,你的心情怎样?”生:“高兴。”师:“请你高兴地读读。师:“小草,你代表春天这个季节,骄傲吗?”生:“骄傲。”师:“这棵骄傲的小草,你来骄傲地读读吧……”此时,学生图文对照,带着体验和感悟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也因此而变得生动可爱起来,这也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生成,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当用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情,根据学情调适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 抓住学生动情处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是凭空而来,应以读好文本为基础,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情,创设配乐朗读、即兴表演等情境,以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教学《荷叶圆圆》时,通过我的语言引导和多媒体的展示后,学生被小青蛙、小水珠、小蜻蜓、小鱼儿的可爱深深打动了,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读,孩子们读的时候激动得小脸红红,教育目的不就达到了?
2 .抓住文本空白处
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买……”句中的“什么”一词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我联系上下文问学生:“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他是多么喜欢这辆小汽车啊,可是他一想起躺在病床上的爸爸,他只好说……”生:“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师:“孩子们想想,除此以外,他还不让妈妈买什么?”生:“看到别的小朋友新买的小书包,他多么希望自己也有个心爱的小书包啊,可是一想起自己生病的爸爸,他只好说……”生齐:“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通过类似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开阔了孩子们的思维。
三、利用范读,创设情境
当小学生对某些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无法理解时,教师若能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创设情境,效果肯定会不同一般。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时,我读得有滋有味,使孩子们仿佛真的看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当读到“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时,我边点评边引导:我这位姥姥,刚才脸上笑眯眯的,外孙女帮我挠痒痒,我觉得很舒服,很幸福有这么个懂事的外孙女。这样的范读让孩子们感到老师就是他们慈祥的姥姥,师生间的情感瞬间得到升华。在上《要下雨了》一课时,我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很轻很轻,然后问孩子们:老师这样读,小白兔,你可听得清?结合语境让学生对我的朗读作出反馈,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使之走进课文而自发朗读,从而巧妙地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理解。
四、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小学生对于抽象的东西很难想象和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看得见、感觉得到,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如教学《四季》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后,我及时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师:草芽儿对小鸟说:“我是春天。”那么,草芽儿还会对谁说呢?拓展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充满活力的春景,让学生自由练说。
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练习极有难度,但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导引,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天,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引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和朗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和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借助插图,创设情境
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画面,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挖掘它们的作用,为学生朗读课文作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例如,《四季》这篇课文里有四幅插图,如图1:草芽从土里钻出来看到了小鸟。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小草在土里睡了一个冬天,里面没有伙伴、没有光明,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它一钻出地面就看到了小鸟,请问这棵小草,你的心情怎样?”生:“高兴。”师:“请你高兴地读读。师:“小草,你代表春天这个季节,骄傲吗?”生:“骄傲。”师:“这棵骄傲的小草,你来骄傲地读读吧……”此时,学生图文对照,带着体验和感悟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也因此而变得生动可爱起来,这也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生成,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当用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情,根据学情调适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 抓住学生动情处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是凭空而来,应以读好文本为基础,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情,创设配乐朗读、即兴表演等情境,以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教学《荷叶圆圆》时,通过我的语言引导和多媒体的展示后,学生被小青蛙、小水珠、小蜻蜓、小鱼儿的可爱深深打动了,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读,孩子们读的时候激动得小脸红红,教育目的不就达到了?
2 .抓住文本空白处
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买……”句中的“什么”一词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我联系上下文问学生:“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他是多么喜欢这辆小汽车啊,可是他一想起躺在病床上的爸爸,他只好说……”生:“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师:“孩子们想想,除此以外,他还不让妈妈买什么?”生:“看到别的小朋友新买的小书包,他多么希望自己也有个心爱的小书包啊,可是一想起自己生病的爸爸,他只好说……”生齐:“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通过类似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开阔了孩子们的思维。
三、利用范读,创设情境
当小学生对某些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无法理解时,教师若能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创设情境,效果肯定会不同一般。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时,我读得有滋有味,使孩子们仿佛真的看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当读到“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时,我边点评边引导:我这位姥姥,刚才脸上笑眯眯的,外孙女帮我挠痒痒,我觉得很舒服,很幸福有这么个懂事的外孙女。这样的范读让孩子们感到老师就是他们慈祥的姥姥,师生间的情感瞬间得到升华。在上《要下雨了》一课时,我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很轻很轻,然后问孩子们:老师这样读,小白兔,你可听得清?结合语境让学生对我的朗读作出反馈,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使之走进课文而自发朗读,从而巧妙地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理解。
四、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小学生对于抽象的东西很难想象和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看得见、感觉得到,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如教学《四季》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后,我及时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师:草芽儿对小鸟说:“我是春天。”那么,草芽儿还会对谁说呢?拓展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充满活力的春景,让学生自由练说。
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练习极有难度,但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导引,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天,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引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和朗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和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