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让它“泡一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521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思维跳跃,诗中涉及事件不少远离现代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如何给学生学习诗歌搭建一个合适阶梯呢?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泡”。我们品尝碧螺春,品尝龙井茶,如果仅咀嚼茶叶,你尝到只有“苦”与“涩”。怎么办?“泡”,泡出它的色香味,泡出它的袅袅茶香。学习古诗,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学习中必经的一段“工序”。只有“泡”出了味道,“泡”出了淳美,学生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诗的精髓,才能有所收获。下面,笔者以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谈谈古诗教学中的“泡”法。
  一、 发现变迁,“泡”出古今音义异同
  理解古诗词句,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古今音义不同的字词,“泡”出字词古今音义异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衣裳(yīcháng)”、“妻子(qīzǐ)”的读音、意思和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引导学生弄清音义的变迁对于准确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非常重要,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如果大家对照注释读一读,你肯定会有新的发现。(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诗中的妻子不读“qīzi”,而是读“qīzǐ”,因为古时候的“妻子”除了现在概念的妻子外,还有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师:他目光敏锐,发现了诗中“妻子”是两个词,读音、意思古今不一样。
  生:我还从注释里发现“衣裳”的读音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读“yīcháng”,它也是两个词,古时候上为衣,下为裳(cháng),现在“衣裳”的意思泛指我们穿的衣服。
  师:“初闻涕泪满衣裳”,泪水不但打湿了上衣,而且打湿了下衣(裙子),说明泪流之多。
  对照注释学习古诗,是引导学生“泡”诗的重要方式。学生弄清“衣裳”“妻子”的意思,对准确理解诗意,体会杜甫喜极而泣的狂喜大有裨益。另外诗题中的“河南河北”学生理解也容易产生歧义,他们很容易解释为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不了解当时唐朝军队和安史叛军作战的区域。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河南、河北你觉得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这里的“河”是哪条河?
  生:黄河。
  师:河南应该是——
  生:黄河的南岸。河南、河北就是指黄河南岸、北岸的广大地区。
  师:是的,当时安史叛军就是沿着黄河两岸向西进军,攻陷唐朝的都城长安的。
  引导学生“泡”开词义,首先教者要清楚古诗中哪些字词古今读音、意思不同,然后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各个击破,在“泡”中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词义。
  二、 追根溯源,“泡”出诗歌作者的心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的难点是走进诗人的心灵,关键是引导学生“泡”开诗人“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那段心路历程,“泡”开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山河破碎,国将不国时内心的痛苦、悲伤。
  杜甫是一个苦难诗人,他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杜甫为何“喜欲狂”还有什么深层原因吗?课堂上,我引入了《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引领学生解读。
  师:感时花溅泪,诗人为何见花落泪?看见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呢?
  生:因为“国破山河在”,往日亭台楼阁,繁华一时的长安城如今是破败不堪,一片废墟。
  生:往日车水马龙、人喧马嘶的长安街头,如今是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师:往日长安城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生:被叛军杀死了,逃难的逃走了,饥荒饿死了,抓丁的抓走了。
  师:同学们,诗人看到国家遭受的灾难,想到无数的老百姓家破人亡,死的死,逃的逃,他怎么能不悲伤得见花落泪呢。此时的诗人最渴望——“安史之乱”早点结束。
  师:公元763年春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想到国家从此可以安宁,百姓从此脱离苦海,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往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的长安城“国破”“草木深”,国之不国,生灵涂炭,对于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此时内心该
  是多么的痛苦。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诗人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大悲之后才会大喜,为个人的喜是小喜,为国家,为人民的喜才是大喜,才是“喜欲狂”。诗句的有机补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情感,为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供了抓手,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诗人为什么“喜欲狂”。
  三、 品味语言,“泡”出诗人神来之笔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描写极其生动传神,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泡”开诗人的神来之笔,惊人之语,感悟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欲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只有“泡”开,学生才能走进诗歌;只有“泡”开,学生才能贴近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灵魂;只有“泡”开,学生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只有“泡”开,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1. “泡”开人物情态,感受传神写照
  师:高兴得不知所措的诗人,回头看看妻子、儿女,他看到了一张张怎样的脸?
  生:乐呵呵的脸;喜笑颜开的脸;脸上挂满了灿烂微笑的脸……
  师:写妻子儿女的喜悦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此时诗人不管看谁都是——
  生:快乐的、微笑的。
  师:杜甫是写作的高手,用妻子、儿女的高兴来衬托自己的喜悦。“漫卷诗书喜欲狂”,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诗人胡乱地卷起书籍,再也无心读书,再也无心作诗了。   师:诗人这一举动正常吗?
  生:不正常。这一反常的现象说明他极其高兴,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了。
  师:杜甫是个书生,读书人应该是惜书如命,可是今天竟然无心读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搅乱了他的心绪,究竟是什么让诗人竟然如此反常?
  生:心中的狂喜。
  师:诗人一个动作,一个“漫卷诗书”的“漫”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狂喜,他是喜极而“漫”。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白天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用高歌、饮酒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说明他非常高兴。
  师:此时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竟然要放声高歌,还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可见他内心的狂喜!
  生:高兴的时候尽想好事,他还想着在美好的春色中回到自己的家乡——洛阳。
  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诗人通过“涕泪满衣裳”正面表达狂喜;通过“却看妻子愁何在”侧面表达狂喜;通过“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反常举止表达狂喜;通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虚写速度之快,实写心里愉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泡”开诗中的每一个镜头,让喜极而泣的诗人站在面前,让笑逐颜开的妻子站在面前,让漫卷诗书的诗人站在面前,让放歌纵酒的诗人站在面前,让伫立船头,意气风发的诗人站在面前。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一幅散发出浓烈喜庆气氛的画。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凸显了诗人的高明之处,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的同时,再次体会诗人内心的狂喜。
  2. “泡”出比较,感悟异曲同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快不快?即——立即;穿——穿梭;下——顺流而下;向——奔向。诗人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达襄阳,奔向洛阳,弹指间已经回到了故乡洛阳。
  师:你知道诗人杜甫此时身在何处吗?四川梓州,就是现在的三台县。(出示:四川、重庆、湖北、河南三省一市地图)
  师:巴峡、巫峡在现在的直辖市重庆境内,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
  师:诗人还乡,经过三省一市,真可谓山一程、水一程,多远?——四千里。但在作者眼里远吗?
  生:不远,诗人转瞬即到。
  师:读到这句诗时,有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好朋友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在这首诗中,李白怎么表达他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的喜悦心情的?
  生:“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杜甫用什么来表达他欣喜若狂的?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
  师:在喜讯忽传之际,现实主义诗人也浪漫了一下,这一浪漫,竟然超过了他的好朋友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李白是“千里江陵一日还”日行千里,杜甫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瞬间走了——四千里。快不快?是诗人的船快吗?是他的马快吗?都不是,那是因为诗人的心情——愉快。此时的杜甫比彼时的李白高兴多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是理解的难点,不加以点拨,学生很难从中感悟出诗人心中之喜。诗人好友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非常熟悉,同时也知道此句表达了李白流放途中遇到大赦的狂喜。诗句的引入,学生的理解、感悟立即变得举重若轻。关键是解读诗句时要从自己记忆的仓库中“泡”出这千古名句,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泡”出了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教学的“泡”,是为了不“泡”。“泡”,是“泡”给学生看的,是给学生们一个示范;“泡”,是和学生们一起“泡”,带着他们“泡”,手把手地教他们“泡”。只要带着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泡”上几回,以后遇到古诗,他们自己也会“泡”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其他文献
汉字是“活”的。它不只是抽象的符号,还有鲜活的生命;它不只是工具性的存在,也是文化性的存在;它不是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活化在具体语境和当下生活之中的。因此,我们应然期待: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在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也反复强调“交流”。显然,教师、学生、文本、编者四位一体,有机交融的多重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应有境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多重对话呢?  一、 生本对话,给阅读造就隐形的翅膀  【案例一】 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教学片段描述:  新课伊始,教师鼓励学
一、 多向的视域融合——滋养儿童的视觉盛宴  绘本阅读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绘本的图画或飞扬着的想象,让同学们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自由驰骋;或用诗的笔触,表现着文字所无法表现的意境、神韵,让他们沉浸于美妙的诗意与浪漫之中。绘本的文字不仅具有故事性,而且具有自然美妙的韵律,给同学们美轮美奂的享受。绘本的色彩也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无声无息地向儿童们传递着丰富的情感,涵养着他们的艺术气质
本文首先从许多国家和地区盲目引种所带来的植物杂种化和当地种质资源流失讨论了盲目引种的苦果,接着展望了今后植物引种驯化的前景,并讨论了资源植物的兴衰和植物的综合利用
赣花二号(原名M81O1—4),系江西省抚州地区农科所1981年用钴60丙种射线照射粤油551干种仁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中粒、早熟品种。1990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1991年5月由省品种
一、 凸显魅力价值,引领学生自觉与古诗对话  1. 形成富有诗情的教学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个性是教师在一般教育教学能力上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且比较固定的方法和技巧的融合,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兴趣、阅历、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是教师对教育理念、知识观、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智慧等的理解与综合运用,是教师个体创造性教学的集中表现。一个教学个性富有诗情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本激
一、 讲解要精  教师的讲解要精。40分钟的写字课,教师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否则,就影响学生的练字时间。由于有些书法术语比较抽象,因此,教师的讲解还要生动、直观。比如,在写“横折”时,不少学生因没有顿笔而显得不够刚劲,在指导时我就说,当我们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学生会说要停一停。那我们在写折的时候也要在那里停一下,这样写字就更好看了。分析字形要点也可以编成顺口溜,比如,“三点水这样写,
1.在阅读中快乐积累。如果离开阅读积累,单独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为加大学生阅读量,班级建立“开放式图书角”,图书柜上摆
宝泉岭糖厂1991年纸筒育苗移栽面积8014亩,6~8月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涝灾,实收6982亩,平均亩产2619kg,其中,亩产3000kg以上的占45.7%。育苗移栽比直播甜菜平均增产110%。分析其 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