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有效性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ec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但是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弊病。比如,问题设计无序,没有层次感;问题设计得浅显或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甚至有的教师未经思考,课上随意提问;等等。上述现象决不是课堂教学的个例,这些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的问题设计,对训练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对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是大有裨益的。今天,就围绕“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有效性”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应该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启发学生的思考。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问题设计得有序与有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首先,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富有启发性。其次,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下面就教读沈从文先生的《云南歌会》为例,谈谈问题的设计。
  1.文章开头写道:“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闻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歌舞形式,请你用简洁的话语进行概括。
  2.这篇文章介绍了多种歌舞形式,条理却十分清晰,令人愈加感受到云南歌会浓郁温馨的气息。请你认真阅读文章,说一说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在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歌唱形式的动人之处,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
  3.三种不同的歌唱形式,为什么在作者看来有着不同而又一致的美。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每种形式描写的侧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领会。
  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更加深入了。不仅要识别、概括出作者对不同形式歌舞的侧重点,还要深入领会具体词句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审美和情感。在研读山野对歌部分时,点拨学生寻找能够体现年轻妇女形象的词语;研读集合传歌的“金满斗会”时,让学生重点体会对声音的描写。
  因为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有了深入的研读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终于体会到了这三种情形各自不同的美,而且它们都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的指导标准,其前提是教师要明确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文本的教学重点、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而不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主导文本研读与对话的大方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层次性而言要合理恰当。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使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就有效性而言,注重的则是问题指向与知识含量高,关键在于问题要切中要害。当然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确把握上,必须建立在教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看似容易,但是大有学问。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这样才会有较好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往往教师比学生紧张,为此许多教师“跑”到了学生前面,课堂上滔滔不绝,讲个没完没了,生怕学生哪里不懂,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只有逼着学生做这做那。而对学生来说,课后作业满天飞,大考小考接连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迫于无奈,疲于应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证明,在高考备
期刊
教学改革是给死水般的课堂注入活力,让教学事半功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期望有好的模式将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实践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可学生习惯了“赶牛”式学习,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的无奈。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
期刊
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到:传统的作文教学片面地强调主题先行,过分刻板地要求突出中心思想,人为地设置许多框框和禁区,其危害是造成学生思想僵化,扼杀学生的个性,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激起了学生的反感,纷纷要求改革。那么,如何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解放出来,进行改革呢?两年前从《羊城晚报》刊登的“生活素描”得到启迪,尝试以指导学生写生活素描作为作文教改的突破口。  素描,本义是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色彩的
期刊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参加比赛的“重要时刻”,在语文教学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同仁建议写一点上好优质课的“经验”和“技巧”的东西,盛情难却,就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此共勉吧!  首先,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前或赛前不能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备课和休息。不能把结果看得太重,想的太多。真正上课时应轻装上阵,又不能过于随意,应保持一种适度的兴奋,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期刊
黄遵宪先生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口”,在他看来高中语文作文应是“缘情”“言志”之物,而不是“无病呻吟”地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因此,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少不了老师必要的指导与训练,但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作文变为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内在需要。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停留在“
期刊
说起新课改精神是什么,可能很多教师都会如数家珍,毕竟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过外出培训的机会,而每次培训,专家都要把“新课改”挂在嘴边。但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中看出,新课改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一些老教师拿着自己几十年不变的教案“我行我素”,从心理上抵触“新课改”,不愿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二是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新教师言必提新课改,一味地想着如何翻出新意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文本。那么
期刊
看过的一个笑话,编的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不会提问题,没有好奇心。  是谁偷走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一般情况下,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其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着许多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因此,教室常常是“满堂灌”、“一人表演众人看”的场面,形成了教师怎么讲、怎么写、怎么考、学生怎么听、怎么抄、怎么背的教学程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出,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上课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只有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否则,学生的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