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7月9日,我从泗阳县来安中学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蚕桑场沈庄大队接受劳动锻炼。在那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大队是集体统一核算。当时国家教育政策是上大学不考试,实行贫下中农推荐制度。就是说上大学必须要在生产队劳动期满2年,然后由生产队(现在称村民小组)、大队(现在称村委会)、公社(现在称乡或镇)三级推荐,才能有机会上大学读书。我高中毕业那年,国家政治形势复杂,处于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后期,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左倾路线占主导地位。
我回乡干的第一份农活是用平板车到淮阴县水泥厂去拉水泥。酷热的夏天,骄阳似火,晒得我头昏脑涨。中午,十几个人挤在废黄河桥头一家集体经济性质的小吃部就餐,每人吃了一碗面条,只能算是充饥而已。到晚上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一行人才到大队部,卸下水泥以后,各自回家吃饭。第一次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我想入非非,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想法开始在我内心骚动。后来,我就老老实实地参加挖沟、打堆、推土、拖车等重体力劳动。沉重的农活把我锻炼的乌皮黑瘦。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我只得在劳动中处处表现自己,不怕吃苦,不怕劳累,轻活让人干,重活抢着干。另外,由于我才华出众,大队的墙报、宣传栏都由我一个人编办。大队开批判大会和社员大会,大队书记、大队革委会主任的发言稿都有我代笔。因此,大队干部和社员群众对我都有好感。大队干部说我有培养前途,给了我一个大队青年书记的头衔;许多社员夸我有出息,有几个热心的社员还为我物色介绍对象,因为我有自己的梦想,只好婉言谢绝。
1975年8月中旬的一天,大队组织放暑假的中小学生和一部分社员,利用早上时间到棉花地里捕捉棉铃虫,我做记工员。每捕捉100条棉铃虫给1工分。棉铃虫都是夜里或早上出来危害棉花桃,到露水晒干的时候棉铃虫就藏起来,不好捉了。就这样,50多个人连续捕捉了一个星期棉铃虫,总共捕捉害虫6万多条,成绩斐然。为此,大队专门召开了一次棉花虫情总结会,大队书记魏昌柏的讲话材料是我写的。然后,我依据这份材料,以沈庄大队第一通讯报道组的名义,写出了一条300多字的通讯报道稿,题目是“蚕桑场沈庄大队干部群众虫口夺棉夺丰收”,盖上大队革命委员会公章后,我立即送到泗阳县广播站并被采用,一天时间我在大队出名了。大队书记魏昌柏为了培养我,破例将我推荐到蚕桑场中心小学去做代课教师。同年10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和二十几个社员将已堆成堆的稻草再翻晒一遍,用牛拉着石头滚子再打一遍,打出了5000多斤稻谷。我灵机一动,晚上加班赶写了一篇300字左右的通讯报道稿,题目是“蚕桑场沈庄大队颗粒归仓广积粮”,稿件又被泗阳县广播站采用,并连续播了3天。我清楚地记得,这篇通讯报道编辑是胡东凯(后来,他先后担任过泗阳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教育局局长)。自此,场部领导、学校老师、场带队所属的王庄大队、杨庄大队干部都知道了我的名字。同年11月初,经场党总支书记朱学清提议,又破例将我从学校调到场部去做通讯报道员,并兼任人武部民兵通讯报道员。
1976年2月,蚕桑场工业办公室缺会计,经工业办公室主任狄泉海推荐,我又兼任工业办公室会计。同年10月,经场部领导沟通协调,人民银行泗阳县支行批准来安信用社在蚕桑场设立一个信用站,人员编制1个人。场部领导就让我兼任信用站会计。说实在话,在那个特殊岁月里,我一个人干三份工作,是其他人所求不到的,可谓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同年11月,阴雨连绵,场部组织300名基于民兵,参加秋收秋种排涝夺丰收劳动,我灵感一来,写了一篇题为“三百民兵斗龙王”通讯报道,被泗阳广播站录用。年终,泗阳县委宣传部召开宣传报道工作总结会,我被表彰为“优秀通讯报道员”,奖钢笔一支;泗阳县人民武装部赠高级笔记一本。
1977年底,我被调到泗阳县来安信用社写年终总结材料,成为农村信用社大家庭中的一员,开始了农村金融工作研究与实践活动。即使我离开了场部通讯报道员工作岗位,我仍然笔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通讯报道240余篇;主编总纂了llO余万字的《江苏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志》;公开发表诗、词、曲50余首。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参加金融工作四十年来,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留下了许多遗憾,但我无怨无悔,始终热爱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并为之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用手中的笔画出了一段精彩的人生轨迹。我曾自豪地对亲朋好友说:“我是用手中的笔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我曾以绿竹自喻,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诗,诗曰:“一生恬淡守贞操,向上拔节入九霄。不与桑槐争翠绿,寒冬腊月领风骚”,这首诗就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切身感受吧!
我回乡干的第一份农活是用平板车到淮阴县水泥厂去拉水泥。酷热的夏天,骄阳似火,晒得我头昏脑涨。中午,十几个人挤在废黄河桥头一家集体经济性质的小吃部就餐,每人吃了一碗面条,只能算是充饥而已。到晚上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一行人才到大队部,卸下水泥以后,各自回家吃饭。第一次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我想入非非,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想法开始在我内心骚动。后来,我就老老实实地参加挖沟、打堆、推土、拖车等重体力劳动。沉重的农活把我锻炼的乌皮黑瘦。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我只得在劳动中处处表现自己,不怕吃苦,不怕劳累,轻活让人干,重活抢着干。另外,由于我才华出众,大队的墙报、宣传栏都由我一个人编办。大队开批判大会和社员大会,大队书记、大队革委会主任的发言稿都有我代笔。因此,大队干部和社员群众对我都有好感。大队干部说我有培养前途,给了我一个大队青年书记的头衔;许多社员夸我有出息,有几个热心的社员还为我物色介绍对象,因为我有自己的梦想,只好婉言谢绝。
1975年8月中旬的一天,大队组织放暑假的中小学生和一部分社员,利用早上时间到棉花地里捕捉棉铃虫,我做记工员。每捕捉100条棉铃虫给1工分。棉铃虫都是夜里或早上出来危害棉花桃,到露水晒干的时候棉铃虫就藏起来,不好捉了。就这样,50多个人连续捕捉了一个星期棉铃虫,总共捕捉害虫6万多条,成绩斐然。为此,大队专门召开了一次棉花虫情总结会,大队书记魏昌柏的讲话材料是我写的。然后,我依据这份材料,以沈庄大队第一通讯报道组的名义,写出了一条300多字的通讯报道稿,题目是“蚕桑场沈庄大队干部群众虫口夺棉夺丰收”,盖上大队革命委员会公章后,我立即送到泗阳县广播站并被采用,一天时间我在大队出名了。大队书记魏昌柏为了培养我,破例将我推荐到蚕桑场中心小学去做代课教师。同年10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和二十几个社员将已堆成堆的稻草再翻晒一遍,用牛拉着石头滚子再打一遍,打出了5000多斤稻谷。我灵机一动,晚上加班赶写了一篇300字左右的通讯报道稿,题目是“蚕桑场沈庄大队颗粒归仓广积粮”,稿件又被泗阳县广播站采用,并连续播了3天。我清楚地记得,这篇通讯报道编辑是胡东凯(后来,他先后担任过泗阳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教育局局长)。自此,场部领导、学校老师、场带队所属的王庄大队、杨庄大队干部都知道了我的名字。同年11月初,经场党总支书记朱学清提议,又破例将我从学校调到场部去做通讯报道员,并兼任人武部民兵通讯报道员。
1976年2月,蚕桑场工业办公室缺会计,经工业办公室主任狄泉海推荐,我又兼任工业办公室会计。同年10月,经场部领导沟通协调,人民银行泗阳县支行批准来安信用社在蚕桑场设立一个信用站,人员编制1个人。场部领导就让我兼任信用站会计。说实在话,在那个特殊岁月里,我一个人干三份工作,是其他人所求不到的,可谓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同年11月,阴雨连绵,场部组织300名基于民兵,参加秋收秋种排涝夺丰收劳动,我灵感一来,写了一篇题为“三百民兵斗龙王”通讯报道,被泗阳广播站录用。年终,泗阳县委宣传部召开宣传报道工作总结会,我被表彰为“优秀通讯报道员”,奖钢笔一支;泗阳县人民武装部赠高级笔记一本。
1977年底,我被调到泗阳县来安信用社写年终总结材料,成为农村信用社大家庭中的一员,开始了农村金融工作研究与实践活动。即使我离开了场部通讯报道员工作岗位,我仍然笔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通讯报道240余篇;主编总纂了llO余万字的《江苏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志》;公开发表诗、词、曲50余首。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参加金融工作四十年来,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留下了许多遗憾,但我无怨无悔,始终热爱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并为之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用手中的笔画出了一段精彩的人生轨迹。我曾自豪地对亲朋好友说:“我是用手中的笔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我曾以绿竹自喻,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诗,诗曰:“一生恬淡守贞操,向上拔节入九霄。不与桑槐争翠绿,寒冬腊月领风骚”,这首诗就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切身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