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电气设备等方面重要研发方向,因其使用较比方便,在某些特殊的环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根据研究价值,笔者粗浅分析了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水下传输;应用趋势
海洋搜救、水下探测、潜水运动等使用的水下设备,大多使用传统电池供电方式,而水下设备其他供电方式的研究不断进行,无线电传输技术也随着引入水下设备供电系统之中。在未来,谁能首先解决水下无线电能传输问题,谁就能在未来海洋工程中占得先机。
1、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作为第一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开创了无线电能传输的新纪元。1890年,克罗地亚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1],后来特斯拉建成了187英尺的无线电能传输铁塔。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公司研发出了无线充电牙刷,通过内部线圈感应充电器发出的磁场后充电。2007年6月,知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内研究小组利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给远处的灯泡供电,成功点亮了灯泡,同时点亮了世界对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新里程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目前无线电能传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电磁波发射式。
水下无線电能传输技术也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实验室对于水下电磁耦合、充放电系统、线圈优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对于水下电路结构设计、水下电磁耦合等方面也进行重点研究;国防科技大学也研究了独有的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2、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对于海洋的不断开发,水下作业不断增加,同时要求工作要求难度越高、时间越长,因此水下设备要求更高,能解决更多问题,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在向结构多样化、功能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同时也存在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
2.1 结构多样化
由于各国工业用电标准不一致,设备多样化,因此无线电能传输也在向着多样化结构发展。以线圈绕组方式分类,可分为单面和双面绕组方式。单面绕组需要宽度达的耦合器,而耦合器的位置在整个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有会有很大影响。而且单面绕组式需要设置屏蔽板,用以阻止漏磁通[2]。但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子设备的体积也需要不断变小,而此时单面绕组式则体现了其体积小、重量轻、扁平化等特性,适用于未来发展需要。
由于水下作业的特殊情况,设备精度一般较低,使用比较困难,因此选择合适的磁芯对于整个设备的电能传输尤为重要。罐型磁芯的电磁屏蔽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抗干扰性,适用于水下作业对于设备的多项要求。
2.2 功能集成化
水下设备功能的实现主要靠能量和信号两个概念,能量为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信号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控制、检测提供了命令。在一个完整的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需要有控制指令、检测信号的同时,实现能量的传输,这就需要整套系统集能量传输和信号发送于一体。目前行业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设备能量信号传输方式:
(1)独立式。整个系统设置两组线圈,分别进行无线能量传输和信号传输,两个线圈相对独立。但两组线圈无论水平放置,还是垂直放置,都会发生线圈耦合,产生很大的干扰,同时对于能量有很大损失,数据难以正常传输。
(2)高频注入式。信号和能量的无线传输可以通过同一磁路进行,这是高频注入式的最大特点,它将信号和能量的传输集中于一种线圈,通过相同的两极线圈工作。通过高频信号波和低频电能传输波结合,形成一个复合波,经过传输设备进行传输。在此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数据的传输,最终达到信号和能量最大化传输的目的。
2.3 急需解决的问题
(1)电能传输稳定性问题。无线电能传输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水下作业要求更高。
(2)传输距离问题。在各种实验中发现,一旦距离增大,就需要同时增大线圈半径,而线圈半径体积不可能无线增大。
(3)生物安全问题。在整个传输系统中,都存在高频电流和磁场,对生物生存环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结语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由于其特有的便捷性,特别是针对水下设备能量补给问题,比传统供电方式有很大的优点,虽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广大研究学者的不断努力,必将逐步解决当下各种技术难点,让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浩.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状态与传输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5.
[2]贺县林,戚连锁,罗宁昭.基于海水环境下ICPT系统电磁耦合器的研究[J].船电技术,2015,35(11):47-51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水下传输;应用趋势
海洋搜救、水下探测、潜水运动等使用的水下设备,大多使用传统电池供电方式,而水下设备其他供电方式的研究不断进行,无线电传输技术也随着引入水下设备供电系统之中。在未来,谁能首先解决水下无线电能传输问题,谁就能在未来海洋工程中占得先机。
1、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作为第一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开创了无线电能传输的新纪元。1890年,克罗地亚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1],后来特斯拉建成了187英尺的无线电能传输铁塔。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公司研发出了无线充电牙刷,通过内部线圈感应充电器发出的磁场后充电。2007年6月,知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内研究小组利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给远处的灯泡供电,成功点亮了灯泡,同时点亮了世界对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新里程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目前无线电能传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电磁波发射式。
水下无線电能传输技术也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实验室对于水下电磁耦合、充放电系统、线圈优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对于水下电路结构设计、水下电磁耦合等方面也进行重点研究;国防科技大学也研究了独有的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2、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对于海洋的不断开发,水下作业不断增加,同时要求工作要求难度越高、时间越长,因此水下设备要求更高,能解决更多问题,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在向结构多样化、功能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同时也存在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
2.1 结构多样化
由于各国工业用电标准不一致,设备多样化,因此无线电能传输也在向着多样化结构发展。以线圈绕组方式分类,可分为单面和双面绕组方式。单面绕组需要宽度达的耦合器,而耦合器的位置在整个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有会有很大影响。而且单面绕组式需要设置屏蔽板,用以阻止漏磁通[2]。但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子设备的体积也需要不断变小,而此时单面绕组式则体现了其体积小、重量轻、扁平化等特性,适用于未来发展需要。
由于水下作业的特殊情况,设备精度一般较低,使用比较困难,因此选择合适的磁芯对于整个设备的电能传输尤为重要。罐型磁芯的电磁屏蔽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抗干扰性,适用于水下作业对于设备的多项要求。
2.2 功能集成化
水下设备功能的实现主要靠能量和信号两个概念,能量为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信号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控制、检测提供了命令。在一个完整的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需要有控制指令、检测信号的同时,实现能量的传输,这就需要整套系统集能量传输和信号发送于一体。目前行业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设备能量信号传输方式:
(1)独立式。整个系统设置两组线圈,分别进行无线能量传输和信号传输,两个线圈相对独立。但两组线圈无论水平放置,还是垂直放置,都会发生线圈耦合,产生很大的干扰,同时对于能量有很大损失,数据难以正常传输。
(2)高频注入式。信号和能量的无线传输可以通过同一磁路进行,这是高频注入式的最大特点,它将信号和能量的传输集中于一种线圈,通过相同的两极线圈工作。通过高频信号波和低频电能传输波结合,形成一个复合波,经过传输设备进行传输。在此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数据的传输,最终达到信号和能量最大化传输的目的。
2.3 急需解决的问题
(1)电能传输稳定性问题。无线电能传输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水下作业要求更高。
(2)传输距离问题。在各种实验中发现,一旦距离增大,就需要同时增大线圈半径,而线圈半径体积不可能无线增大。
(3)生物安全问题。在整个传输系统中,都存在高频电流和磁场,对生物生存环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结语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由于其特有的便捷性,特别是针对水下设备能量补给问题,比传统供电方式有很大的优点,虽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广大研究学者的不断努力,必将逐步解决当下各种技术难点,让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浩.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状态与传输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5.
[2]贺县林,戚连锁,罗宁昭.基于海水环境下ICPT系统电磁耦合器的研究[J].船电技术,2015,35(1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