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龙与中华龙/谢存信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ppp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中、西均有龙,其外表貌似相近,但其性质与内涵差异颇大。曾有人按西方龙(Dragon)说法,框范东方,欲将中华龙(Long)废除,塑造新形象标志。也有人将中华龙与《圣经》龙(D ragon)混为一谈,为此,分析总结中、西“龙”之差异,以正确对待,十分必要。现以《圣经·启示录》龙为西方龙之代表,予以解析。
  《圣经·启示录》龙为暗喻
  《圣经·启示录》原文为希腊文。
  “启示”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亦多解释为“虚幻”。但其希腊文“apokalytein”,代表揭开或显露人们看不到之事物。又译“天启”,意谓“以神谕方式揭开隐蔽之真理”。
  公元1世纪末,基督教处于前为犹太人,后为罗马帝国,两大强敌夹击之下的苦难境地中。而《启示录》(亦译《默示录》)成书于多米提安统治时期(公元18-96年),故作者多采用暗喻,及像绘画一样描写与世界末日相关秘密之传统启示文学手法,以鼓励、劝勉读者。书中大量采用异象、象征及寓言。使“龙”被描写成怪物模样。
  “中华龙”为“图腾”
  “图腾”一词,源自北美印第安鄂吉布瓦人之方言“Totem”,意为“他之亲族”。图腾为人类社会早期产生,是与自然崇拜、族祖崇拜、宗教崇拜、社会制度等交织在一起之复杂文化现象,对后世文化影响极大。
  中国最早以图腾理论分析龙的学者闻一多先生,提出“综合图腾说”。其《神话与诗·伏羲考》:龙“是一种图腾(Totem),并P1.q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为多元融合,既来自自然物与天象,又高于自然物与夭象,其徽号标志功能极为明显,故可称为广义之“中华民族图腾”,是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与情感纽带。
  《圣经·启示录》龙之外貌、形象
  《圣经·启示录》龙(Dragon),其英文“Dragon”来源于希腊文“Drakon”,而“Drakon”原意为一种大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龙(Dragon)乃“传说中一种怪物……巨大龙状爬虫……不管以后被描述成何样,主要仍为一种蛇”。
  《圣经·启示录》(中、英文摘录):“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大龙就是那古蛇(that ancient se rpent)”(12:3~9)。以后,该章中“龙”(the dragon)与蛇(theserpent)两词交替使用,为描写同一物。而英文“Serpent”尤指大蛇、毒蛇。
  综上所述表明《圣经·启示录》龙(Dragon)外貌为:红色、七头十角、一条巨大毒蛇。
  “中华龙”之外貌、形象
  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驼的头、鬣的尾、鹿的角、鹰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如今,中华龙(Long)已从基于狭隘血缘关系、氏族文化象征,即狭义图腾,升华飞跃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象征,即广义图腾。
  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前人分龙(Long)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实际还有多种。但《汉语大词典》:龙(Long)为“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身长,形如蛇有鳞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即中华龙(Long)之基本特征。
  四
  《圣经·启示录》龙性质与结局
  《圣经·启示录》:“大龙(The great dragon)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12:9)“叫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20:8)结局为天使“捉住那龙(the dragon),又叫魔鬼,也叫撒旦,把它捆绑一千年”(20:2)。后“被扔到硫磺的火湖里……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20:10)。
  “中华龙”之性质与结局
  《汉语大辞典》:中华龙(Long)为“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后“喻指人君”,或“喻才俊之士”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华龙(Long)为“行善的生物……民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帜。”“在道教中,它们是被神化了的自然力量。”结局为与人类共存。
  五
  综上所述,两者无论从起源、形象,还是功能、地位等方面,皆属性质不同的两种象征物,不可混同。世界为多元,文明为多样,既不可以东方讲究要求西方,亦不可以西方说法框范东方。
  造成上述两者混同,很大成分为翻译时未注明。但亦有例外,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龙dragon”条目中,诠释东、西方主要龙;而在“龙long(dragon)”条目中,诠释中华龙。如前所述。又如《大美百科全书》,在“dragon龙”条目中,诠释世界各地主要龙,其中有“中国传统龙的外表,虽然与中东和欧洲的龙相似,但《易经》中所呈现的龙却大不相同。在中国的传统和艺术里,龙象征权威、丰饶和安和乐利”。
  一些学者认为:对中世纪,将这类怪兽译为“龙”,再恰当不过。而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将中华“龙”英译为“Loong”,因拼音Long英文发“朗”音,故加一“0”,且将第一字母大写,以示区别。1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美国电视剧发展的势头很迅猛,一直处于蓬勃创新的阶段。由不同电视剧网推出的系列电视连续剧,如《绝命毒师》(Breaking the Bad)、《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国土安全》(Homeland)、《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等剧集播出后在全球都很火热。其中,之前一直呼声很高并获得第67届艾美奖24项提名的魔幻史诗剧《权力的游戏
早就听说印度是“宗教的博物馆”,但初到印度,却首先是通过那一件件在我眼前跃动的瑰丽多变的服饰来感知印度文化与宗教的多元共生并存。一会儿是肃穆简朴到极致的修行者,一会儿是绚烂华艳的沙丽,甚至还有崇尚与自然合一、完全不穿衣服的“天衣派”, 印度的这种多样性往往令人目瞪口呆,怪不得人们都说印度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度。  印度有很多原生的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除此之外,很多外来宗教如伊斯
女士长裙及配饰  大平原印第安人指居住在美国大平原和加拿大南部地区的印第安部落,亦称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或水牛印第安人。在欧洲探险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美洲大陆。他们是开发北美大陆的先驱和近代农业的奠基人,还是早期欧洲探险者和移民的指路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骁勇善战、慷慨好客的古老民族留下了珍贵的古代文明,如高大的图腾柱、独特的鹰羽冠服饰、 神秘的图案与文字、奇特的面具和精美的
爱情是一次邂逅,爱情是一段重逢,爱情是一份坚守。当一个接着一个九载时光的约定被兑现,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他精准又纪实的镜头记录下的,是一段绵延悠长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首字字珠玑的人生长诗。  《爱在黎明破晓前》  一场等待爱情萌发的旅程在疾驰的列车上徐徐拉开。清新可人的法国女孩儿赛琳娜为了避开一对夫妻的争吵,将座位换到另一处,这个意外的举动吸引了过道对面美国男孩儿杰西倾慕的眼光。这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金翅雀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很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闊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等农作物为食。金翅雀羽色鲜艳,叫声动听,是鸣禽中的佼佼者。  【微评】小精灵似的金翅雀非常机警敏捷,一般情况下很难近距离地拍到它。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镜头竟然抓拍到了金翅雀展翅飞翔
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应朋友之邀去俄罗斯游玩。先抵达圣·彼得堡市,在那里,我们参观了国家美术馆、圣·彼得大教堂,欣赏了芭蕾舞,瞻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游览了冬宫和夏宫等著名景点。我们还在彼得保罗要塞乘船,在涅瓦河上观光古典又迷人的圣·彼得堡市容之后去了莫斯科,由那里回国。十多天的旅游虽不算长,却感想颇多。    别具一格的建筑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白夜”的城市,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凭借简约有力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出色的现代派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坛地位。研究海明威的性格,人们总是在他的成名著作中寻找答案,却常常忽视小说家早期的作品。《印地安人营地》就是海明威24岁左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根植于海明威对生活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含蓄而又清晰地折射了小说家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历经风雨,初涉人生    《营
自然和人类向来关系密切,它常常是艺术家们所描绘的对象,长久以来它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梦想。在西方,关于自然的风景画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流变过程,目前我们无需步出国门,在国内就能亲身领略其永恒魅力。  201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推出“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2月1日-5月9日),展出了来自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127件艺术精品,涵盖了从古巴比伦到现代美国的4000年以来的绘画、雕塑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地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了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  比如,一位唐诗的英译者在翻译被蘅塘退士誉为“千古丽句”的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时,把这句诗译为Mid April mist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是作者根据两次访问印度的经历写成的,展现了多棱镜似的印度形象,抨击了英国殖民者“那颗发育不良的心”。福斯特的作品浸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福斯特塑造的印度形象具有独特的复杂性。本文试以小说中的人物、风景为代表,从形象的角度解读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并分析其成因。    异国人物形象    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塑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