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办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来源 :市场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d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办产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制约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办产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1-
  【收稿日期】2006-01-21
  【作者简介】刘吉成(1953—),男,湖北郧西县人,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会主席、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学。
  
  一、高校校办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校办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这取决于高校校办产业的人才优势、资产优势、社会关系优势、政策优势等诸多优势。2002年,高校校办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4.55亿元,实现利润45.64亿元;2001年销售收入607.48亿元,实现利润48.51亿元,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所高校科技企业的收入总额超过亿元。但是在发展进程中,高校校办产业却面临着制约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体制上事企分开并未真正实现
  一般认为,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是“一体两环”的管理体制,即学校是一个整体,其教学科研工作按照事业单位的规律和体制运行,构成事业运行环,校办产业则按照企业的规律和体制运转,构成企业运行环,这种“一体两环”的管理体制可以使事企分开。但事实上,由于校办产业是在学校中办企业,是在事业体制内运转,再加上学校往往又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学校行使所有者权能与企业行使经营权之间产权并不明晰,权责也不明确,学校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及方式上,很自然地把校办产业作为一个下属单位、部门看待,纳入事业单位行政管辖关系的大框架中,校办产业被置于院(系)、处(室)等事业单位级别的位置上。有的学校以所有者和行政主管的双重身份干预校办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向企业下达非经营性任务,学校可以以各种行政手段从企业收取所有者权益以外的回报,导致生产经营决策的低效,有的学校还通过人事安排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实行直接的干预和控制。另外,高校校办产业存在事业财产与企业财产界限不清的问题。许多校办产业并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真正建立起法人财产制,不少校办产业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还不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资格,也不能取得有限责任地位,一旦企业无力偿债或出现经济纠纷,学校还要承担连带经济责任。事企不分,使校办产业多了一些惰性、依赖性,少了自主性、主动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运行机制上实行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
  高校校办产业依附高校产生,必然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因此在内部管理上带有浓厚的事业单位的色彩。许多高校的校办产业在人事、劳资、财务等方面都存在按事业方式管理的问题,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平均主义大锅饭还没有完全打破,难以按企业方式运作。校办产业的厂长、经理大多由学校委派或任命,拥有校、企双重身份,即使是上市公司,核心管理人员一般同时具有高校教员的身份;甚至在某些非高校控股的企业中,具体运作仍由高校员工控制。使他们不仅要向董事会负责,还要对校务委员会负责。大多数职工是高校的在编人员,并没有脱离事业单位的怀抱,在人事档案关系、工资待遇、生活福利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事业单位的学校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职工是学校的职工而不是企业的职工。另外,大多数高校校办产业还没有跳出“校办”的框框,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处于封闭运行状态,信息闭塞,与市场脱节比较严重。校办产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创出一条离开学校、走向市场的新路,校办产业还缺乏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应有的活力。
  
  (三)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更离不开懂经营善管理的综合型人才,两种人才缺一不可。我国高校不乏科技人才,但现代企业的经营人才十分匮乏;我国高校不乏科技成果,但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企业家十分缺少。一方面,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育和经济的长期脱节,造成了高校科技人员大都市场观念淡薄,缺乏企业经营的实践经验,因此,校办产业虽有明显的科技人才优势可依托,但却存在缺乏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可利用的劣势。另一方面,受传统校办产业运营机制和高校人事管理条块分割的制约,校内的科技人才优势也常常难以真正为校办产业所依托。同时,校办产业封闭式的运营管理模式,又不利于广泛吸纳社会上那些懂经营会管理的综合型管理人才,走上校办产业的管理岗位。而学校任命的校办产业管理人员,大多由科研、教学、管理岗位直接转来,并不熟悉企业的运行规律,不懂企业的经营管理,只能沿用自己熟悉的管理事业单位的办法来管理企业,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管理企业,在面临经营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可以说这些人员并不能胜任校企的经营管理工作。所以,尽管高校人才济济,但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却成为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个制约因素。
  
  (四)资金不足
  我国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高校不但不能满足校办产业对资金的需要,反而需要校办产业向学校“输血”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这在客观上加剧了高校校办产业的资金匮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办产业本应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大多数高校校办产业受传统管理经营机制的制约,处于封闭运行状态,缺乏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而且管理层担心与社会资本合作要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会削弱学校对校办产业的控制权,加之经营者不熟悉资本运营,还没有广开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单纯地依靠有限的原始资金投入去滚动发展的运营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校办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校办产业常常难以抓住发展机遇,扩大规模以取得规模效益。
  
  二、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对策
  
  事实证明,高校校办产业要解决存在问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方针,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体制和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一)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参照体改办、教育部有关文件意见,做到通过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理顺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完善校办产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校办产业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依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有效规避校办产业经营风险。高校与校企的关系将由过去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机制改革的设想是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对与学校没有资产关系的“挂靠”企业,必须解除“挂靠”关系。保留原有的由高校自己投资的效益较好的企业,主要由学校控股。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企业投入无形资产,并吸收社会资金参股等多元结构模式。积极推行校办产业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按《公司法》要求,公司成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各管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机制灵活的组织结构。各高校可以结合校企的实际情况,对校企贡献大的科技人员,可以采取以专有技术或科研成果投资入股。对那些经济效益好,对学校贡献大的企业及负责人的薪酬待遇的提高,给予政策保护。
  
  (二)清产核资、规范资产管理
  首先必须对校办产业所有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摸清企业的资产总量,按照资产的属性,实行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别建账、分开管理的制度。对尚在学校账上的经营性资产无偿划到校办产业账户中,同时对企业中属于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全部归还学校。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投资者,依法清理投入产业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并将一切投入的资产依法核算为货币资金,作为依法投入企业的实收资本,享有和维护学校出资人的投资收益权。校办产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承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学校以股东的身份,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行使对企业的管理权。这样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理顺企事之间的人事劳动关系
  各高校可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稳妥处理高校企业的人事关系。即公司招聘、调入的新进人员属企业编制,完全实行劳动合同制,其工资、福利待遇、住房、医疗均按企业有关规定进行社会化管理。同时各高校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和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并将参与该项工作的绩效作为评聘、任用的依据。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企业委派一些骨干人员,对一些科技人员、优秀的管理者仍保留事业编制,在学校与产业之间建立开放的人员流动机制,鼓励和允许人员在学校和产业之间的双向流动。
  
  (四)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校办产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机制,规范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产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校办产业干部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政治素质,引进现代的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学习掌握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在法规政策范围内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还要开源节流,做好社会资本的吸纳和利用,实现借鸡生蛋,以外补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校办产业改革势在必行,高校校办产业一定会在改制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菲.关于我国高校校办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J].高科技产业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3).
  [2]王希文,郑少锋.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3]夏伍珍.高校校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经济师,2005,(11).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益肺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疗效,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肢体力量、呼吸功能以及ALS功能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连用自拟的健脾益肺方,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各组患者的ALS功能评分,MRC肌力评分、肺功能改变情况及不良反
期刊
摘要 目的:定量分析傳统方剂苓桂术甘汤的研究现状和在重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检索CBM、CNKI、Wanfang Data、PubMed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6年12月。按发表时间、发表期刊、作者区域分布、文献类型、研究疾病、临床文献研究类型、不良反应、剂型等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分析和评价苓桂术甘汤文献研究现状及其在重大疾病中的应用。结果:1)共检出苓桂术甘汤相关文献774篇,其中动物实验54篇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而有些经济行为则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宏观调控正是对市场机制不足的弥补和补充,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关键词】经济体制,宏观调控,手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1-  【收稿日期】2006-01-27  【作者简介】许志元(1974-)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刀联合射频、臭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海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将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刀+射频+臭氧)25例和对照组(射频+臭氧)25例,分别给予上述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并记录手术并发症,比较分析不同随访时间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1
期刊
摘要 目的:检测连翘-4味汤散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微孔板TTC法,以連翘-4味汤散不同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无水乙醇、75%乙醇、水)提取物为实验药物,选用临床分离鉴定的,耐药现象较普遍的11种常见致病菌株为供试菌,检测实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实验所用6种药物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
期刊
摘要 目的:觀察复方皂矾丸对化学治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研究。方法:将本院100例化学治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2组患者都予原发肿瘤疾病的常规护理及对症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1周为1个疗程,2组均接受为期2周的治疗。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持续冰敷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康复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收治的行TKA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98例,隨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及持续被动运动训练,观察组同时行推拿配合持续冰敷。检测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评价2组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检测2
期刊
摘要 目的:觀察解郁平肝汤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症肝郁化火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就诊且符合试验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给予依那普利降压治疗,治疗组联合中药复方解郁平肝汤抗焦虑治疗,对照组则联合黛力新抗焦虑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动态血压、SAS评分,去甲肾上腺素(NE)、AngⅡ、内皮素
期刊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血运重建治疗和抗血小板、调脂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预后,但近晚期血栓形成、无/慢复流和支架内再狭窄等仍是严重影响预后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中西医优势互补,进一步改善预后,仍是中医临床面临的一个挑战。史大卓教授在结合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明辨AMI气血阴阳虚实之不同,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在传统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注重“毒”
期刊
【摘要】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郊县马山县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生态农业旅游内涵,在分析了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现状、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郊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发展措施等。  【关键词】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2-  【收稿日期】2006-03-02  【作者简介】陈俊安,(19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