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博楚简《孔子诗论》是孔子关于《诗经》的阅读感想和评注。《孔子诗论》是一部问答式的作品,体现出了孔子独特的读诗特色。孔子在“诗无泯志”的总纲下进行阅读,将诗作视为文学性、思想性和音乐性兼具的整体。孔子重视真挚“情感”的抒发,也褒奖对理性“知”的追求,同时对于国民共性也有着深刻的探索。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 纲领 “情” “知” 国民性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书简《孔子诗论》(简称“上博楚简)对于《诗经》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学史上历来有着“孔子删诗说”,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又甚少。《孔子诗论》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读诗心得,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诗经》和孔子的思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作品入手,结合《孔子诗论》,略陈浅见,讨论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在谈论孔子的诗论观之前,先要就《诗论》的形制内容做一些简要的总结。《诗论》由两个部分组成,“满写简”和“留白简”,廖名春先生认为应该将它们分开对待,这样才能把不同的文献区分开来。而对于《诗论》的作者到底是谁,学者们也持不同的观点。高华平先生认为“《诗论》的作者应该是出自孔子的弟子子羔之手。《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为子羔引诗的解说,和后世的诗解内容相近;《孟子》一书中有关于“高子论诗”之事的记载;《毛诗》的《周颂·丝衣》的“小序”中引用了可能是子羔的言辞,推测子羔可能为《诗经》作过序。”①还有一种说法是廖名春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诗论》并非全为孔子所作。他推测:孔子可能先引用了一个更加权威的诗说,后面的才是孔子对前面的解释,或者是与弟子之间的互语。因此推断作者也许是那个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②
笔者认为,从《诗论》的体制上看像是一种对话体,一问一答,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交谈论道的方式很相似。这样也能很好地解释《诗论》中对一首诗出现重复评说的情况。简文中出现“何”、“曰”,等字眼,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所以说,《诗论》并不一定全出于孔子之手,可能与《论语》中的语体问答的体制相似,是师徒之间的交谈。
说清楚了《诗论》形制的问题,就来探讨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一、读诗的总纲领
通篇《孔子诗论》都在叙述对于诗经中各个诗篇的感想,这些感想有一个总的纲领,也就是读诗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是读诗的切入点。孔子曰“诗无泯志,乐无泯情,文无泯意。”③笔者认为,这就是孔子读诗的切入点。这里“泯”或释作离、吝、隐,都是隐藏,深埋的意思。《尚书》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诗是用来抒发内心情志的。而孔子说“诗无泯志”就是说诗中没有能够被隐藏的情志。孔子读诗的切入点就是从诗文入手,体会作者明言的“志”,同时还要看出作者隐藏的“志”,然后在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作出评价。
在这个总纲领下,孔子对于诗有着什么具体的理解呢?
二、重视真挚感情的抒发
简文说:“《鹊巢》之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④
孔子说这是讲女子嫁人,有上百辆车来迎接,场面华丽,新娘离开父母嫁到夫家去了。“这是一首贵族之家典礼上的乐歌” 。婚礼举行按照礼仪进行,办得很体面。虽然是离开了父母,但女儿有了一个好归宿,这是令天下父母都欣慰的事。在合乎礼仪的典礼上,同样顾及了女儿与父母的不舍,抒发了婚礼场面上浓厚的亲情。
《毛诗序》等注释集中都将《绿衣》作当成是一位被小妾夺去了宠爱的夫人的慨叹之作。孔子说,这首诗表现的是思,就是思念故人的忧愁,而这个故去的人可能就是原来日夜为夫君织衣的妻子。当丈夫看见了衣服,睹物而思人,表现了丈夫对亡妻深深的思念,还有一种爱人不在的忧愁。读来让人感动。
对于《燕燕》,今文家认为是卫定公的妻子定姜在儿子死后送儿媳回娘家的作品。古文家认为是作于卫庄公去世后,庄公夫庄姜送陈女大归的作品。孔子认为这个诗篇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它流露的情,燕子在空中低飞,送别送到了郊外,看见人影已经渐行渐远了,还是舍不得走,继续泣涕如雨的张望。依依不舍的送别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们看出,孔子十分重视诗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因为在抒发真实感情时,诗篇便具有了感染人心的力量,以情动人。
三、重视民性中共同的感情
在对《葛覃》、《甘棠》、《木瓜》⑤这三首词的评价中,孔子都用了“民性固然”这句话。“性”这里当做“本性”讲,“固然”就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意思。在这里孔子阐述了诗中体现的人们所本来固有的情感。
《诗论》中《葛覃》篇“得鄶初之志”的“鄶”又释作是,或师,“鄶初”就是敬初重本的意思。李山认为:“孔子之所以会读出诗篇中敬初重本的意思,是因为人们“见其美必欲返其本”的心理。”⑥孔子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人们见到美好之物或行为都会返而追溯其根本原因:葛覃做成的衣服好,归功于它当初生长得茂密;而女子在夫家表现得好,归功于娘家教育得好,这是一种人们普遍的思维。
孔子从《甘棠》中读出了人们对于宗庙的敬意。他说人们尊敬某个人,就会连他坐过的位子都一起尊敬,喜欢某人,那么他的所作所为都会是令人愉悦的;同样的,人们如果讨厌一个人,也会讨厌与他有关系的事物。这就是人们爱屋及乌的共同特性。因此,人们对于宗庙祖先的尊敬也是源于此的,祖先已故去,可是他磊落的行为,高尚的品格仍然为人们所铭记,于是人们就在祭祀宗庙的活动上十分用心,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爱戴。这种人们共有的感情使孔子看到了宗庙祭祀中最真挚的,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木瓜》一诗,《毛诗序》认为是美齐桓公也。而朱熹的《诗集传》认为诗说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疑似是男女赠答之辞。孔子认为,这是人们在互通好意时赠送礼物的习惯,这就是一种人们共有的特性,这种共性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
在“民性固然”这个方面,孔子是想为我们揭示一些共同的国民性,让我们在为人处事时注意这些大家共有的特性,这些东西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人们要理解这些共性。在这个方面,孔子也是对人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 四、对理性“知”的追求
《诗论》云:“《樛木》之时”,“《汉广》之智”,“《蟋蟀》知难” ⑦。
对于《樛木》这首诗,《毛诗序》的解释是指后妃逮下也,就是无嫉妒之心。而《诗三家义集疏》中曹大家援引齐说,认为是言说君子的。廖名春先生认为这里的”时”应该解作“理性”,君子有福,在于他得时,能把握住时,就会有福有禄。⑧笔者认为这里孔子强调了君子得福禄的原因在于其能将自己的言行纳入到理性的范围中,从而获得福禄。
《汉广》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说是文王之道被于南国。诗中多次强调“不可泳思”,“不可方思”,就是强调人们对现实要抱有一种理性审慎的态度,不要陷入了狂热的主观主义,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不要力图扭转一些不可能之事,这不是叫人们不要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要人们在树立理想要合理适宜,这样才是一种永恒的智慧。
对《蟋蟀》的读解,诗论中只有两个字“知难”。孔子更看到了岁暮惜时中透露出的理性反思,这种反思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当人们听到蟋蟀又鸣叫了,知道一年又过去了,叫声就像是催人反省的警钟。在回想自己这一年的作为时,作者认为自己不能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过度享乐上,要过一种昔时、中和的生活。这是一种人对自己的理性反思,对促进自己自身品德修养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所用。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十分赞赏这种用理性来规范自己思想行为的方式,他认为随性发展很重要,但是也要有理性来规范。而且理性思维是一种中庸的,冷静的智慧,它能将人从感情漩涡中拉出,引导人向着比较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诗论》是孔子贡献给后人的又一笔财富,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出发,为我们阐释了他心目中的《诗经》三百首,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语中透露出的是无限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值得后辈们认真咀嚼。对于《诗论》的阐释和探究远远没有结束,随着更多文献资料的出土和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能从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注释
① 高华平.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J].华东师大学报,41,:5.
②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研究浅见[J].文学研究,2002(2).
③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
④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0.
⑤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6,18,19,24.
⑥ 李山.诗经析读[M].南海出版公司,2003:6.
⑦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0,11,13,27.
⑧ 廖名春.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J].中州学刊,2002,1:1.
参考文献
[1]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研究浅见[J].文学研究,2002(2).
[2] 廖名春.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J].中州学刊,2002,1(1).
[3] 廖名春.上博《诗论》简“以礼说诗”初探 [J].中国诗歌研究.
[4] 高华平.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J].华东师大学报,41,(5).
[5] 李山.诗经析读[M].南海出版公司,2003:6.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 纲领 “情” “知” 国民性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书简《孔子诗论》(简称“上博楚简)对于《诗经》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学史上历来有着“孔子删诗说”,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又甚少。《孔子诗论》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读诗心得,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诗经》和孔子的思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作品入手,结合《孔子诗论》,略陈浅见,讨论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在谈论孔子的诗论观之前,先要就《诗论》的形制内容做一些简要的总结。《诗论》由两个部分组成,“满写简”和“留白简”,廖名春先生认为应该将它们分开对待,这样才能把不同的文献区分开来。而对于《诗论》的作者到底是谁,学者们也持不同的观点。高华平先生认为“《诗论》的作者应该是出自孔子的弟子子羔之手。《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为子羔引诗的解说,和后世的诗解内容相近;《孟子》一书中有关于“高子论诗”之事的记载;《毛诗》的《周颂·丝衣》的“小序”中引用了可能是子羔的言辞,推测子羔可能为《诗经》作过序。”①还有一种说法是廖名春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诗论》并非全为孔子所作。他推测:孔子可能先引用了一个更加权威的诗说,后面的才是孔子对前面的解释,或者是与弟子之间的互语。因此推断作者也许是那个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②
笔者认为,从《诗论》的体制上看像是一种对话体,一问一答,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交谈论道的方式很相似。这样也能很好地解释《诗论》中对一首诗出现重复评说的情况。简文中出现“何”、“曰”,等字眼,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所以说,《诗论》并不一定全出于孔子之手,可能与《论语》中的语体问答的体制相似,是师徒之间的交谈。
说清楚了《诗论》形制的问题,就来探讨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一、读诗的总纲领
通篇《孔子诗论》都在叙述对于诗经中各个诗篇的感想,这些感想有一个总的纲领,也就是读诗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是读诗的切入点。孔子曰“诗无泯志,乐无泯情,文无泯意。”③笔者认为,这就是孔子读诗的切入点。这里“泯”或释作离、吝、隐,都是隐藏,深埋的意思。《尚书》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诗是用来抒发内心情志的。而孔子说“诗无泯志”就是说诗中没有能够被隐藏的情志。孔子读诗的切入点就是从诗文入手,体会作者明言的“志”,同时还要看出作者隐藏的“志”,然后在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作出评价。
在这个总纲领下,孔子对于诗有着什么具体的理解呢?
二、重视真挚感情的抒发
简文说:“《鹊巢》之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④
孔子说这是讲女子嫁人,有上百辆车来迎接,场面华丽,新娘离开父母嫁到夫家去了。“这是一首贵族之家典礼上的乐歌” 。婚礼举行按照礼仪进行,办得很体面。虽然是离开了父母,但女儿有了一个好归宿,这是令天下父母都欣慰的事。在合乎礼仪的典礼上,同样顾及了女儿与父母的不舍,抒发了婚礼场面上浓厚的亲情。
《毛诗序》等注释集中都将《绿衣》作当成是一位被小妾夺去了宠爱的夫人的慨叹之作。孔子说,这首诗表现的是思,就是思念故人的忧愁,而这个故去的人可能就是原来日夜为夫君织衣的妻子。当丈夫看见了衣服,睹物而思人,表现了丈夫对亡妻深深的思念,还有一种爱人不在的忧愁。读来让人感动。
对于《燕燕》,今文家认为是卫定公的妻子定姜在儿子死后送儿媳回娘家的作品。古文家认为是作于卫庄公去世后,庄公夫庄姜送陈女大归的作品。孔子认为这个诗篇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它流露的情,燕子在空中低飞,送别送到了郊外,看见人影已经渐行渐远了,还是舍不得走,继续泣涕如雨的张望。依依不舍的送别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们看出,孔子十分重视诗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因为在抒发真实感情时,诗篇便具有了感染人心的力量,以情动人。
三、重视民性中共同的感情
在对《葛覃》、《甘棠》、《木瓜》⑤这三首词的评价中,孔子都用了“民性固然”这句话。“性”这里当做“本性”讲,“固然”就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意思。在这里孔子阐述了诗中体现的人们所本来固有的情感。
《诗论》中《葛覃》篇“得鄶初之志”的“鄶”又释作是,或师,“鄶初”就是敬初重本的意思。李山认为:“孔子之所以会读出诗篇中敬初重本的意思,是因为人们“见其美必欲返其本”的心理。”⑥孔子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人们见到美好之物或行为都会返而追溯其根本原因:葛覃做成的衣服好,归功于它当初生长得茂密;而女子在夫家表现得好,归功于娘家教育得好,这是一种人们普遍的思维。
孔子从《甘棠》中读出了人们对于宗庙的敬意。他说人们尊敬某个人,就会连他坐过的位子都一起尊敬,喜欢某人,那么他的所作所为都会是令人愉悦的;同样的,人们如果讨厌一个人,也会讨厌与他有关系的事物。这就是人们爱屋及乌的共同特性。因此,人们对于宗庙祖先的尊敬也是源于此的,祖先已故去,可是他磊落的行为,高尚的品格仍然为人们所铭记,于是人们就在祭祀宗庙的活动上十分用心,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爱戴。这种人们共有的感情使孔子看到了宗庙祭祀中最真挚的,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木瓜》一诗,《毛诗序》认为是美齐桓公也。而朱熹的《诗集传》认为诗说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疑似是男女赠答之辞。孔子认为,这是人们在互通好意时赠送礼物的习惯,这就是一种人们共有的特性,这种共性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
在“民性固然”这个方面,孔子是想为我们揭示一些共同的国民性,让我们在为人处事时注意这些大家共有的特性,这些东西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人们要理解这些共性。在这个方面,孔子也是对人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 四、对理性“知”的追求
《诗论》云:“《樛木》之时”,“《汉广》之智”,“《蟋蟀》知难” ⑦。
对于《樛木》这首诗,《毛诗序》的解释是指后妃逮下也,就是无嫉妒之心。而《诗三家义集疏》中曹大家援引齐说,认为是言说君子的。廖名春先生认为这里的”时”应该解作“理性”,君子有福,在于他得时,能把握住时,就会有福有禄。⑧笔者认为这里孔子强调了君子得福禄的原因在于其能将自己的言行纳入到理性的范围中,从而获得福禄。
《汉广》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说是文王之道被于南国。诗中多次强调“不可泳思”,“不可方思”,就是强调人们对现实要抱有一种理性审慎的态度,不要陷入了狂热的主观主义,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不要力图扭转一些不可能之事,这不是叫人们不要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要人们在树立理想要合理适宜,这样才是一种永恒的智慧。
对《蟋蟀》的读解,诗论中只有两个字“知难”。孔子更看到了岁暮惜时中透露出的理性反思,这种反思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当人们听到蟋蟀又鸣叫了,知道一年又过去了,叫声就像是催人反省的警钟。在回想自己这一年的作为时,作者认为自己不能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过度享乐上,要过一种昔时、中和的生活。这是一种人对自己的理性反思,对促进自己自身品德修养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所用。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十分赞赏这种用理性来规范自己思想行为的方式,他认为随性发展很重要,但是也要有理性来规范。而且理性思维是一种中庸的,冷静的智慧,它能将人从感情漩涡中拉出,引导人向着比较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诗论》是孔子贡献给后人的又一笔财富,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出发,为我们阐释了他心目中的《诗经》三百首,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语中透露出的是无限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值得后辈们认真咀嚼。对于《诗论》的阐释和探究远远没有结束,随着更多文献资料的出土和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能从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注释
① 高华平.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J].华东师大学报,41,:5.
②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研究浅见[J].文学研究,2002(2).
③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
④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0.
⑤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6,18,19,24.
⑥ 李山.诗经析读[M].南海出版公司,2003:6.
⑦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0,11,13,27.
⑧ 廖名春.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J].中州学刊,2002,1:1.
参考文献
[1]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研究浅见[J].文学研究,2002(2).
[2] 廖名春.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J].中州学刊,2002,1(1).
[3] 廖名春.上博《诗论》简“以礼说诗”初探 [J].中国诗歌研究.
[4] 高华平.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J].华东师大学报,41,(5).
[5] 李山.诗经析读[M].南海出版公司,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