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决定》对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197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实质和发展趋势考察,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逐步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走的。先后提出和实施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改革实践上,都可以视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这种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所有制变革的直接产物,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格局的形成,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日趋普遍化,都超出原先的预期。对外经济体制因为加入WTO的推动而取得可观的进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总的判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如果说,十年前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还比较生疏,那么,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变革过程,成为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最重要的制度和整个社会变革的基础。十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动荡和经济低迷的冲击,克服国内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战胜严重洪涝和重大疫情,经济保持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是重要的动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个总体判断,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大的框架搭起来了,基础奠定了,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按照新体制的轨道和规则运行;一是说,这种新体制还很不完善,在制度层面还有缺陷,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社会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经济法制还不完备,经济效率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旧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新体制在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的同时其固有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过程中,体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的过渡形式,甚至矛盾和混乱的现象,这是人们从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也是必然的,难以完全避免的。
  和十年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时候不同,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变化,即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建设的任务和以往不同,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紧迫问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做更大的努力,是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这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是积极推进改革的动力。随着过渡期终结时间的临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日渐紧迫。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竞争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对于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非常及时地做出的重大决策。
  
  二
  
  十四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比较完整的,有预见性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需要另起炉灶,构建新的体制框架,而是在原有的大框架基础上做如何“完善”的文章。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总结了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地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与此相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为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决定》关于各方面"统筹"的要求,丰富了新的发展观,也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新的发展观和改革观的进一步升华。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现在,农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左右,而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比重的降低是产业升级的结果,困难在于人多地少,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以及政策方面的原因,导致投资过分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与此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必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给予更大的关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需要解决大量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客观条件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区差距目前仍呈继续扩大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双重的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是比较长的时期内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依托,也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力物力支撑;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统筹区域发展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是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既定的经济总量,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下,人民实际福利和社会总体状况可以有重大差异。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在的情况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规模空前扩大,这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但过分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无公害产业的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都是人类觉醒的表现。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环境承载力弱,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至今尚未根本扭转,矛盾非常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功在当代、泽及子孙,而不能利在眼前、贻患长远。体制改革要有利于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这样的双重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现在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要考虑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加入WTO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订立、修订和完善进程,努力争取使之符合我国发展的利益。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是不同国家利益矛盾和妥协的产物,并不是天经地义和一成不变的。我们不是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这里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较量。
  统筹就是兼顾。对于执政党来说,统筹兼顾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上述一系列“统筹”,都是从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要求来说的。努力做到这些统筹,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里贯穿的统筹兼顾以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的体现。这些都是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实现这些理想也是长期努力的过程。可以说,能否切实做到这些方面的统筹,朝着这些理想目标努力,都是决定经济改革和发展成败的。
  
  三
  
  《决定》根据各方面统筹发展的要求和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了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社会负担和承担过大的改革成本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寻找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的实现形式所遇到的特殊困难。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更广泛地推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股份制,将有利于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决定》在强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强调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理和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将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是许多地方的经验所证明了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维护公、私各类财产权,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保证。
  (二)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继续推进工业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到实现现代化这个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任务。这种根本性的社会转型,要着重解决的实质上是“三农”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除农业方面的努力外,从根本上说,要从“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上找出路。就是说,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促进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社会化轨道。现阶段的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从根本上说,统筹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都是要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过程,即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顺利,2020年城镇化达到55%左右,届时全国农村人口仍将有6亿以上,"三农"问题仍将是大问题。重要的是,经济体制要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某些现行的体制和政策,是不利于逐步改变甚至是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三)市场体系建设和改善国家经济管理。这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体制不完善的重要表现,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主要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改善国家经济管理方面,《决定》强调继续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对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明确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以及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调控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政府在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回顾2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利用党和政府系统集中统一的优势,推进以主体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为特点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改革阶段,需要继续发挥这种优势。
  (四)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固有的社会问题。积极扩大就业,推进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变时期,就业压力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突出困难,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作为重要的体制改革和政策目标。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之目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市场竞争不能自发实现这种社会目标。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导向、法律规范、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
  (五)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也把这个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问题。现在,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受到市场竞争的深刻影响,市场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地发挥作用,但这些领域又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搬用市场经济的规律,简单地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重要的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体制选择和发展战略,都要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各个方面统筹兼顾的要求,努力实现《决定》所提出的目标,将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四
  
  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实现这种转变,为社会转型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包括三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三个文明”建设的开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无疑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具备推进改革的诸多有利条件:经济快速增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改革进程中的矛盾提供了比过去雄厚得多的物质基础;社会稳定和对于深化改革问题愈益广泛的共识;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指导思想的正确;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普遍认同,等等。人们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乐观预期,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也将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得到解决。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总结了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充实了十年前来不及或者因为条件不成熟而不可能展开的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的纲领。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过程看,《决定》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完全可以预期,《决定》的贯彻执行对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康恒小学校是珊瑚小学集团化办学下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小学。建校之初,学校就高度重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断探索和尝试如何通过
管幕洞柱法是一种新型修建超浅埋大跨度矩形地铁车站的施工工法.该工法克服了传统管幕工法横向连接薄弱(仅锁扣)、未能实现大面积挖及无法修建平顶等缺点,国内首次应用于沈阳地铁
十多年前的邓建国,是江西某林场的电影放映员,而现在是享誉全国的"影视大鳄"、"明星老板":创办了中国知名度很高的民营影业公司,拍出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30多部影视作品,被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成为中国影视圈里成功的民营人士……不久前的一天,笔者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寻梦之旅: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邓建国是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只有初中学历。1977年,18岁的他参加工作到抚州
讨论一种结合背景消除与图像形态学滤波的手部目标动态分割方法。首先,将输入图像与经过线性卡尔曼滤波提取的不包含前景运动目标的背景图像相比较,由此得到去除了背景的新图像,然后,对该图像进行图像形态学重建滤波与闭运算以去除孔洞与噪声。因为卡尔曼滤波可以实现背景图像的自适应提取,该方法可有效地实现复杂背景中手部目标的动态分割。
本文以Au(Ⅲ)-Cl~--Rh6G为体系,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以汞弧光激发,其激发光波为365nm或546nm,发射光波为558nm,其荧光强度随金的含量增加而降低,在0—3.0pgAu/25ml范
【正】 南宋杭州著名词人张炎,是清代初年浙西词派尊奉的宗师之一,浙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朱彝尊自己讲得很清楚:“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珮令》自题
旨在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经贸联系的贸易协定——《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及六个附件正式签署和具体内容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
提出一种稳定域约束的串级PID控制器的参数优化方法。首先根据广义H_B定理得到串级PID控制器参数的稳定域约束条件,然后利用遗传寻优算法获得ITAE性能指标最优的串级PID控制器参数,最后通过对锅炉过热汽温和火电厂主汽压力的串级控制系统的研究,表明该方法有效且易于实现,设定值跟踪和扰动响应曲线输出平缓、超调量小、调节时间短。
上市:构筑资本高地对于四大商业银行而言,上市似乎成了它们坚定不改的夙愿.就在今年2月份国务院对中国建设银行提交的整体上市方案作出了"继续研究"的明确批示之后,中国银行
摘 要: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本文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的发展、校企合作的沟通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86-0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