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引起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发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但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上。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教学媒体功能、教学评价的实施选择上谈谈教学实施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选择,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发
相对于传统教师的备课能力,信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应该有更广阔、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发挥學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其次,从设计策略上,强调运用深度融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及整体把握。最后,从设计方法上,强调师生间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及对学习过程的整体优化设计,强调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设计体现深度融合的维度。根据社会发展、学生需要及技术的发展现状,革新课程内容;在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网站等扩大课程资源范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创造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评价、应用,提高备课、学习及科研等活动的效率。
设计实现能力培养的核心。基础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打好扎实基础,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就目前而言,最需要解决的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由最基础性的应用目标到发展目标的改进。
笔者在长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现,在汉字书写方面很多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生字时,没有考虑到学生面对不同汉字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点,大多用动画呈现字的笔顺,到头来,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汉字书写的笔顺,从而脱离了字帖。如:关键笔画、左窄右宽、半藏半露、左短右长等书写不好。汉字就变成没有生命、没有源头的干巴巴的符号。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类型汉字的书写规律,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对汉字的探索兴趣,才是汉字书写的核心训练目标。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识字7》汉字“停”的书写设计。首先,找到“亭”字的关键笔画是“平宝盖”,平宝盖就像屋檐一样能遮阳避雨。书写时应拉长居中,压在横中线上。接着,播放“停”字左右两部分组合时的变化过程的视频,了解左右结构的字组合时的变化规律,相应出示一组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会发现,当左边笔画较少时,书写左窄右宽,当左边笔画较多时,则反之。之后,让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书写规律,学会读帖,并运用实物展台投影,现场书写互评互改。
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生写一个正确的字,更是培养学生如何写好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核心知识,提升语文学习技能,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教学媒体功能的选择,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应用信息的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及对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能力。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介,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就目前一线课堂与全国平台展示课堂的对比来看,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相距甚远,差的不是运用能力,而是课堂教学实施理念。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李广射虎》。
师:(手持平板)有谁能像李广一样勇敢地站起来朗读呢?
学生站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面带微笑摆各种造型,教师拍照后传到了白板上,才开始朗读。最后,所有站起来朗读的学生拍集体照传在屏幕上,和李广的照片放在一起。
例子中可看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教而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储备,及课程特点、教学价值和目标,是“假互动”。虽然教师对媒体的应用娴熟巧妙,但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实施应用的理解有所偏差,造成了课堂上教师、学生被技术所裹挟。
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实践和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媒介和功能的选择要为学科服务,紧抓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核心,并考虑学情。笔者参加了第二十届全国教育信息化总决赛比赛,观摩了两节白板课例展示。一节是教师仅用拖拽功能,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叙和倒叙的区别,学会给段落列提纲。另一节是科学课,首先教师运用了白板的拖拽功能,使得线路串联的方法形象直观。接着用透视功能使线路内部构造清晰可见,微观方法,令人震撼。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探究兴趣。最后,小组合作串联线路,教师用手机拍照及时上传屏幕,全班交流点评。上述两个例子,运用最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了学生实际存在的学习困难,并不忘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三、教学评价的实施选择,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网络时代的教学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传统课堂更多趋向于教师的观察、感性认知。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更客观、形象。评价基于问题的解决,应全面、综合考虑和检查。如:如何设定问题、建立什么假设等。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评价能力。应注意的是,评价应基于以问题为导向,整理学习的各种数据,按照整理的结果,重点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应决定评价的标准和项目,结合收集的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中进行评价。之后,教师再从学生的评价中进行分析评价,及时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学习需求,给予恰当的学习引导。
总之,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其教学实施能力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选择,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发
相对于传统教师的备课能力,信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应该有更广阔、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发挥學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其次,从设计策略上,强调运用深度融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及整体把握。最后,从设计方法上,强调师生间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及对学习过程的整体优化设计,强调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设计体现深度融合的维度。根据社会发展、学生需要及技术的发展现状,革新课程内容;在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网站等扩大课程资源范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创造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评价、应用,提高备课、学习及科研等活动的效率。
设计实现能力培养的核心。基础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打好扎实基础,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就目前而言,最需要解决的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由最基础性的应用目标到发展目标的改进。
笔者在长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现,在汉字书写方面很多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生字时,没有考虑到学生面对不同汉字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点,大多用动画呈现字的笔顺,到头来,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汉字书写的笔顺,从而脱离了字帖。如:关键笔画、左窄右宽、半藏半露、左短右长等书写不好。汉字就变成没有生命、没有源头的干巴巴的符号。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类型汉字的书写规律,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对汉字的探索兴趣,才是汉字书写的核心训练目标。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识字7》汉字“停”的书写设计。首先,找到“亭”字的关键笔画是“平宝盖”,平宝盖就像屋檐一样能遮阳避雨。书写时应拉长居中,压在横中线上。接着,播放“停”字左右两部分组合时的变化过程的视频,了解左右结构的字组合时的变化规律,相应出示一组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会发现,当左边笔画较少时,书写左窄右宽,当左边笔画较多时,则反之。之后,让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书写规律,学会读帖,并运用实物展台投影,现场书写互评互改。
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生写一个正确的字,更是培养学生如何写好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核心知识,提升语文学习技能,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教学媒体功能的选择,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应用信息的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及对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能力。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介,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就目前一线课堂与全国平台展示课堂的对比来看,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相距甚远,差的不是运用能力,而是课堂教学实施理念。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李广射虎》。
师:(手持平板)有谁能像李广一样勇敢地站起来朗读呢?
学生站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面带微笑摆各种造型,教师拍照后传到了白板上,才开始朗读。最后,所有站起来朗读的学生拍集体照传在屏幕上,和李广的照片放在一起。
例子中可看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教而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储备,及课程特点、教学价值和目标,是“假互动”。虽然教师对媒体的应用娴熟巧妙,但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实施应用的理解有所偏差,造成了课堂上教师、学生被技术所裹挟。
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实践和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媒介和功能的选择要为学科服务,紧抓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核心,并考虑学情。笔者参加了第二十届全国教育信息化总决赛比赛,观摩了两节白板课例展示。一节是教师仅用拖拽功能,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叙和倒叙的区别,学会给段落列提纲。另一节是科学课,首先教师运用了白板的拖拽功能,使得线路串联的方法形象直观。接着用透视功能使线路内部构造清晰可见,微观方法,令人震撼。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探究兴趣。最后,小组合作串联线路,教师用手机拍照及时上传屏幕,全班交流点评。上述两个例子,运用最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了学生实际存在的学习困难,并不忘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三、教学评价的实施选择,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网络时代的教学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传统课堂更多趋向于教师的观察、感性认知。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更客观、形象。评价基于问题的解决,应全面、综合考虑和检查。如:如何设定问题、建立什么假设等。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评价能力。应注意的是,评价应基于以问题为导向,整理学习的各种数据,按照整理的结果,重点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应决定评价的标准和项目,结合收集的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中进行评价。之后,教师再从学生的评价中进行分析评价,及时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学习需求,给予恰当的学习引导。
总之,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其教学实施能力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