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视野下的同义词辨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on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同义词辨析应当遵循简单、实用、易操作的基本原则。以“关于”和“对于”的辨析为例,我们发现内容和形式是辨析二者的两个简明高效的原则。内容上,“关于”常和“情况”搭配,“对于”常和“态度”搭配;形式上,“关于”可用于谓语动词之后和绝大部分的标题,“对于”可用于主语之后(作状语)、“对于……来说”句式和“……对于……的贡献/影响”这一标题格式。
  关键词:“关于”“对于”内容形式一、引言
  同义词辨析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通过大量的字典、语法与词汇书籍,我们可以了解绝大部分同义词的异同。但这些本体解释并不都能够运用到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为此李绍林(2010)提出了同义词辨析的四条原则:简单实用、明白易懂、温故知新和解决主要矛盾。即要使词语辨析用时短、效率高、术语少,无需面面俱到。
  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有更开阔的思路和视野,依靠而不局限于前人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尤其是对于一些辨析起来比较麻烦的虚词。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种方法?我们以高频词“关于”和“对于”的辨析为例,作初步的阐述。
  “关于”和“对于”的辨析,“前人之述备矣”,但真正在汉语教学中具有实践意义、能够帮助外国学生高效掌握二词的论述还比较少。目前,大多数研究是把辨析的视角放在“关于A”和“对于A”中的“A”上,再从语法成分上找规律,如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都是这个思路。但是在辨析中,多用“表示关涉”和“指出对象”来区别。不要说对外国学生,就是对中国人,这种解释也是模糊不清的。近一点的文章,在辨析上,除了继承上述思想外,扩大了研究角度,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分析,如张世才(2000)和李雯婧(2008)的两篇文章。在两词的分别研究上,注重话题标记研究,如聂仁发、宋静静(2008)和聂仁发(2011)。此外还有诸多从词源角度的分别考察,如李德鹏(2008)和陈卓(2010)。这些文章对中国人深入认识“关于”“对于”是有帮助的,但在教学方面的意义还比较欠缺。以黄宇红(2008)的文章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可能为讲这一对词,而将“对于”的谓语搭配词分成三类,每类列出几十个词语来,这在时间和学生记忆上都是不现实的。
  那么关于这两个词的简明可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辨析方法在哪里呢?在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时,我们发现那些差异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类,即“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
  二、从内容上区分“关于”和“对于”
  上文已经说过,我们过去的研究,一般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紧跟在“对于”和“关于”后面的“A”上,但“A”是人还是物并不能决定使用“关于”还是“对于”,还要考察谓语动词是否是针对“A”而言,情况比较复杂。但如果我们将“关于A”和“对于A”看作一个整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句子的其他成分上,就会发现:
  作状语时:
  “关于A”的搭配成分在内容上,一般是一种“情况”;
  “对于A”的搭配成分在内容上,一般是一种“态度”。
  这里的“内容”是就“关于A”和“对于A”作状语所修饰的那部分成分而言的,具体考察这个搭配成分是呈现了一种情形,还是表明了一种态度。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情况”即“情形”,“情形”即“事物呈现出的样子”,一般不含主观评价;“态度”是“对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一般带有主体的某种喜好或倾向。下面通过几个例子 [主要取自《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下同] 来具体说明:
  (1)对于两国之间的矛盾,我们坚持和平解决。
  (2)对于不同水平和要求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对于这件事,他一直很热心。
  (4)对于张亚平的文章,大家的评价都很高。
  (5)对于他的失败,大家都觉得可惜。
  (6)关于汉语水平考试的安排,办公室会及时通知大家的。
  (7)关于苏州和杭州,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8)对于小林,我一直很信任。
  (9)关于小林,我就介绍这些。
  例(1)、(2)谓语动词都是直接针对A“矛盾”和“不同水平和要求的学生”的。从“内容”上理解:例(1)中“我们”对待“矛盾”的态度是“坚持和平解决”,例(2)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的态度是“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3)~(5)的谓语各不相同,或是表心理的形容词,或是表态度感觉、表心理的动词,但都可以看成是主语的一种态度。例(3)中“他”的态度是“热心”, 例(5)中“大家”的态度是“觉得可惜”;例(6)、(7)中的“A”都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事情,这些动作行为其实就是有关“A”的“情况”。例(6)中与“汉语水平考试安排”有关的情况是“办公室会及时通知大家”,例(7)中与苏杭有关的情况是“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从谓语动词针对的客体来看,例(8)的客体是其人本身,例(9)针对的却是其人的个人情况(如出生、性格、工作等)。同样,就“内容”而言,例(8)是主语对客体的一种态度,“我”对小林的态度是“信任”;例(9)叙述的是关于客体的具体情况。“我”关于小林所呈现的一个情况是就“介绍这些”。
  二、从形式上区分“关于”和“对于”
  仅仅从内容上还不能完全区分二者,有些句子用“情况”和“态度”的标尺去衡量时,并不能确定正确的用词。但这类句子一般都有鲜明的形式标记。这里的“形式”指“关于”和“对于”在句子中的位置、所处的结构。通过这些标记,我们无须借助于“内容”的考察,便可直接确定用词。如果句子中有下文提到的“形式”之一,那么一般就用与该形式对应的介词。
  第一类,作状语时,“关于A”必须在主语前,“对于A”可以在主语前,也可以在主语后。即当状语位于句首时,“对于”和“关于”皆可使用;当状语位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时,就只能用“对于”了。例如:
  (10)对于阿拉伯语的语法,我只有初步了解。(关于)①
  (11)我对于阿拉伯语的语法只有初步了解。(*关于)
  第二类,“对于……来说”。只要有“……来说”,前面的介词就必然是“对于”。例如:
  (12)对于中国来说,人口问题是个严重的问题。
  第三类,谓语动词之后,用“关于”。此处“关于”有的作宾语,有的作定语修饰宾语。但它们皆处于谓语动词之后,常比较靠近句尾。例如:
  (13)这个话题是关于教育的。
  (14)首先,他们有一个形象的关于新闻的比喻:人咬狗才是新闻。
  第四类,“关于……”作标题。“关于”作标题既可以加中心语,也可以不加。但“对于”必须有中心语,且能够用作标题的情形十分少见。通过对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的语料进行检索,可以看到,“关于”用作标题的例子不计其数,而“对于”作标题的情况不到30例,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形式:
  1.对于……的主张/建议/请求/意见/看法/态度/思考/分析/异议/希望
  2.……对于……的贡献/影响
  1中的中心语都与主体的观点有关,可以用“关于”替换,“对于”前可以添加观点的所属人或单位组织等。2表示某人或事物对另一人或事物的影响,此时不可替换成“关于”,“对于”前也一定要有施事者。例如:
  (15)丰子恺对于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的贡献
  所以,除2外,一般都可以用“关于”介词短语作标题。
  三、“关于”和“对于”互换的情形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有一部分句子既可以用“关于”,也可以用“对于”,也就是说,“形式”上,该句没有上述典型特征;“内容”上,该句既可以倾向于陈述一种情况,也可以倾向于表达一种态度,有时甚至是游离于“情况”和“态度”之外的询问。例如:
  (16)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经研究得很深入了。(对于)
  (17)关于失业人员的工作,政府会妥善安排的。(对于)
  (18)关于与海信公司合作的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对于)
  (19)关于春游的时间、地点问题,大家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对于)
  此外,“关于”和“对于”还可以作定语,修饰主语。此时,二者也可以互换。例如:
  (20)张老师对于改进教学的几点建议非常好。(关于)
  这类句子的谓语动词一般是商讨性、对策性的,诸如“研究、考虑、计划、安排、制定”。带宾语的句子,宾语一般是意见、看法类的词(陆庆和,2003:246)。它们的两可性,给学习者的使用带来了方便,只要从“内容”的角度去衡量,任选“情况”或“态度”的倾向即可。正如绪论所言,同义词辨析,旨在解决主要矛盾,无需面面俱到,所以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必过分纠结于此。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而言,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关于”和“对于”作简明易懂的辨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作更加简单的处理(如下图)。
   关于 对于
  内容 情况 态度
  形式 谓语动词之后作标题 主语之后(作状语)
  对于……来说
  ……对于……的贡献/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对”和“对于”的相似性,凡是能够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换成“对”(彭小川,2004:205),所以如果学习者对“对”的掌握情况较好的话,在遇到困惑时,也可以考虑用“对”替换“关于/对于”的方法,如果能够替换,那么就可以用“对于”,反之,则不能。
  对外汉语教学视野下的同义词辨析,应该本着实用高效易操作的原则。因此有必要拓展已有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现象学思维。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为立足点,通过观察事物的两个基本维度——内容和形式,对“关于”和“对于”做了简明辨析。这种方法或许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注释:
  ①括号里的词代表可以替换;如词前有“*”,则表示不可替换。
  
  参考文献:
  [1]陈卓.介词“对于”来源新探[J].理论界,2010,(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黄宇红.“对于”句的考察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8,(5).
  [4]李德鹏.介词“关于”的形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5]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李绍林.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的对象和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7]李雯婧.刍议“关于”和“对于”[J].大众科学,2008,(3).
  [8]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聂仁发.“对于”百年来分布变化的定量分析[J].汉语学报,2011,(3).
  [10]聂仁发,宋静静.“关于”式话题句考察[J].语言研究,2008,(3).
  [11]彭小川,李守纪.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赵新,李英.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张世才.谈谈“关于”与“对于”[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1).
  
其他文献
摘 要:规范性辞书或词表对“混蛋/混蛋”的处理存在差异,但使用现状却高度一致,即“混蛋”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浑蛋”。规范性辞书或词表对“混水摸鱼/浑水摸鱼”的处理一致,即“浑水摸鱼”为推荐词形,但“混水摸鱼”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浑水摸鱼”。从两对异形词发现,规范性辞书或词表应处理好辞书规范原则,应明确彻底地贯彻和统一异形词的标注方式。  关键词:异形词 历史发展 使用现状 科学标注 规范化  一、引
期刊
摘 要:中国籍教师在韩国讲授初级汉语会话课与在国内讲授该课程,在教学对象的特点上和教学大环境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文章首先分析了在韩初级汉语会话课的教学活动中非母语授课的特点,教学语言——英语以及汉语的使用原则,阐述了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韩初级汉语会话课非母语授课的六大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级汉语会话 非母语授课 国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韩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多,开设与中国语言文化相关
期刊
摘要:从认知的视角出发,研究英语和汉语在概念形成与表达上的差异。讨论了两种语言在动词使用及领属主语的选择上存在的差异。在双宾语结构中,汉语中存在双向矢量动词,英语中只有单向矢量动词。在领属主语的选择上,汉语多突出个体,英语多突出整体。这对英汉对比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汉对比认知模式差异  一、引言  生成语法理论由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它强调句法的自治性,认
期刊
摘 要:英国著名童话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1859-1932)的童话作品《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1908)自出版之日便深受广大儿童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拟以杨静远先生翻译的《柳林风声》为例,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关键词:结构转换 《柳林风声》 儿童文学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使用者认知能力的重视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视野,同时也给翻译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指导。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句法象似性原则的有效性及其在汉英语序上的不同体现,论证象似性原则在英汉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句法象似性语序英汉翻译  一、研究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流派和研究思潮,其代表性人物有C
期刊
摘要:通过实验激发说汉语者创造名词动用,发现汉语名词动用对来自英语处所类动词与移位类动词的两类致使-移动情境敏感。在致使-移动情境中,被试强烈地倾向于选择表示位移终点的名词作为动词;在致使-移动情境Ⅱ中,被试强烈地倾向于选择表示位移物体的名词作为动词。这种选择表现出与英语的高度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对可能转化为动词的名词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主体的认知模式与概念结构所决定的。  关键词:致使-移动
期刊
摘 要: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 和 Turner 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实时构建和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合成、Adj.+N组合以及一个单词的合成。其中,N+N合成是最主要的形式,其语义关系可归结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和合成型。本文以这五种语义关系为切入点,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以汉语新词为例,对N+N概念合成
期刊
摘要:认为汉语中有叠音式构词法构成单纯词者多喜欢举“姥姥”等词为例,但是考察发现“姥姥”是偏正式合成词,而不是叠音式单纯词。实际上,不仅“姥姥”不支持汉语里有叠音式构词法构成单纯词的观点,而且其他被举以为证的例词也都不是以叠音式构词法构成的。汉语里有没有构成单纯词的叠音式构词法还需要学界继续研究。  关键词:姥姥构词法偏正式合成词考察复音词的结构类型,判断复音词的语素构成情况,往往是现代语言学工作
期刊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以隐喻和转喻理论为基础,对汉语和西班牙语中的两种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明确颜色词在中国和西班牙不同的内涵及象征意义,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基本语义结构。有助于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  关键词:黑绿认知对比文化内涵西班牙语一、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Palmer)说过:语言知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
期刊
摘要:运用构式语法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口语中具有贬抑性否定意义的构式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具有理据性关联意义的构式群的演化发展过程和生成机制。以“爱XX”为例的构式通过动词的实例联接、隐喻扩展和子部分的继承性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以表达说话人或听话主观化否定评价意义或贬抑性感情色彩的构式群。“转喻”作为内部转化机制,贯穿于整个群的演化过程中。在转喻的作用下,一个构式从前一个构式的意义中“推导”出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