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建设是新时期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如何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专业建设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生存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方向。同时要着眼于高校继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整体推进平台建设和生态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体现在高校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落脚点,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成为高校生存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方向。在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模式”中,有代表性的当属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于开莲表示,学前教育专业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立足北京、服务国家和京津冀重大需求为导向,打造学前教育“北京模式”,建设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继续教育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三个意义
首师大学前教育學院分管继续教育的副院长郭鹏认为,高校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国家“办好继续教育”指导思想落实生效、满足人民对更优质继续教育需要、高校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大学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
他表示,继续教育持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有三个意义:一是教书,学员大多数是已经在幼儿园工作的一线在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最鲜活的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真实问题,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论文选题等方面必然要有实际针对性,这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育人,学校通过持续推进学前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培养了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幼儿园教师;三是推进公平正义同时体现学校的社会担当。比如学院承接的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的工作面越来越大。郭鹏介绍,2018年,学院承接了北京市民生工程,通过网络化手段对北京市10000余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职后培训,为很多远郊区县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尽了一份力,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
尽管如此,于开莲认为,目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基于各自学生的特点、实际需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凸显特色;如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等。她表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定位不明晰、对学生的分析了解不足、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教学方法变革不到位等。“要切实实现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北京模式”建设
专业建设是新时期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但如何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有效推进各类继续教育形式的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则要着眼于高校继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整体推进平台建设和生态体系建设。因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办好学前教育”的要求下,在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高度重视及在各方面条件支持的保障下,该学院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北京模式”。
“要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线上线下学习一体化,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立师德、重素养、厚基础、强能力、全实践’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开莲透露了学前教育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重点建设内容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是确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广泛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定期召开实习基地园人才培养会议;举办学前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会议,达到人才培养保质保量的预期目标。
二是推进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符合新时代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抓好继续教育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力量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学前专业教材,努力形成具有学前特色的优化配套继续教育教材体系。
三是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以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教育研究,以研促教学;提升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达到持续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目标。
四是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建立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教学工作平稳运行,并定期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督导,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达到完善管理考核机制目标。
五是社会服务与合作。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协同育人。与北京市、区两级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优质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作培养机制,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形成学前教育的“北京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于开莲说,“这些重点建设内容,都是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服务首都、辐射京津冀,集幼儿园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咨询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而服务的。”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体现在高校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落脚点,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成为高校生存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方向。在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模式”中,有代表性的当属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于开莲表示,学前教育专业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立足北京、服务国家和京津冀重大需求为导向,打造学前教育“北京模式”,建设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继续教育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三个意义
首师大学前教育學院分管继续教育的副院长郭鹏认为,高校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国家“办好继续教育”指导思想落实生效、满足人民对更优质继续教育需要、高校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大学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
他表示,继续教育持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有三个意义:一是教书,学员大多数是已经在幼儿园工作的一线在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最鲜活的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真实问题,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论文选题等方面必然要有实际针对性,这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育人,学校通过持续推进学前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培养了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幼儿园教师;三是推进公平正义同时体现学校的社会担当。比如学院承接的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的工作面越来越大。郭鹏介绍,2018年,学院承接了北京市民生工程,通过网络化手段对北京市10000余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职后培训,为很多远郊区县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尽了一份力,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
尽管如此,于开莲认为,目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基于各自学生的特点、实际需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凸显特色;如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等。她表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定位不明晰、对学生的分析了解不足、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教学方法变革不到位等。“要切实实现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北京模式”建设
专业建设是新时期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但如何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有效推进各类继续教育形式的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则要着眼于高校继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整体推进平台建设和生态体系建设。因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办好学前教育”的要求下,在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高度重视及在各方面条件支持的保障下,该学院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北京模式”。
“要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线上线下学习一体化,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立师德、重素养、厚基础、强能力、全实践’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开莲透露了学前教育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重点建设内容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是确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广泛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定期召开实习基地园人才培养会议;举办学前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会议,达到人才培养保质保量的预期目标。
二是推进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符合新时代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抓好继续教育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力量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学前专业教材,努力形成具有学前特色的优化配套继续教育教材体系。
三是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以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教育研究,以研促教学;提升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达到持续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目标。
四是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建立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教学工作平稳运行,并定期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督导,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达到完善管理考核机制目标。
五是社会服务与合作。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协同育人。与北京市、区两级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优质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作培养机制,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形成学前教育的“北京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于开莲说,“这些重点建设内容,都是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服务首都、辐射京津冀,集幼儿园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咨询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而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