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画为什么这么“亮”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画家凡·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艺术大师,事实上他从学习绘画到创作出数以百计的旷世杰作也只有短短的十年,如果仅仅观看他前七年的作品,笔者斗胆说一句(因为画太值钱了),画得也只是“一般般”。一直到1887年,他碰到了寓居巴黎的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他的绘画风格才为之一变,画面突然变得明亮起来。接下去他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鲜花之都——阿尔,他的画变得越来越亮,真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观赏过凡·高原作的观众都会感觉到画面有一种让人“辣眼睛”的明艳。
  那么为什么凡·高的画有这样的效果呢?
  原来这与他采用的涂色方法——“固体混色”有关系。物理学认为不同的颜色有两类物理混合:
  一是投射光的直接混合,也就是常说的“加法混光”。用红色的光源与蓝色的光源照射同一个屏幕,那么在屏幕上红、蓝两种颜色光斑的重叠处就会产生紫色,这种紫色是由两种颜色的光叠加而成,能保持其色彩强度,甚至显得更亮,所以称为“加法混光”。
  二是反射光的间接混合,也就是“减法混色”。当画家把红、蓝两种颜料涂抹在画板上混合时(颜料里含有红色和蓝色的微粒),观者视网膜接收到的是反射光,原來被红色微粒反射的红色光又被蓝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同样蓝色光也被红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所以由此得到的混合紫色,颜色会失去一些强度,显得比较暗,这就是“减法混色”。
  油漆匠用不同颜色的涂料重复涂饰墙面时会发现色泽越来越暗,就是这个道理。
  凡·高喜欢用明亮的颜色,他想要达到哥特式大教堂窗户的彩色玻璃产生的效果。通过彩色玻璃产生的混色显然是加法混光,鲜艳夺目、光彩可人,画家是做不到的。为此他干脆不把两种颜色混合起来,而是直接把鲜明的原色涂在彼此相邻的位置上。
  另外凡·高在色彩使用上也是随心所欲。当他看到发明不久的铬黄时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它比以往任何颜料都更加闪亮夺目,而且颜色的层次更丰富:从柠檬黄到橙黄。事实上这种化学合成颜料原来是做油漆用的,但是他不顾一切拿来就用,所以他画的向日葵鲜艳灿烂,动人心魄。但是由于这种合成颜料,特别是在绘画时用白色颜料掺和之后,暴露在光线中很容易发生化学变化而褪色,所以导致近年来他的作品《向日葵》褪色,甚至颜料变黑,当然,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为什么凡·高要把画上的色彩涂得如此光彩夺目呢?这恐怕与他的“脑子有毛病”有关系。那么凡·高究竟得了哪一种精神疾病呢?他的朋友加歇医生并没有作出明确诊断,但从他主动要求到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医院住院,接受洋地黄和溴剂治疗来看,精神病学专家分析,凡·高疑似患有颞叶性癫痫引起的精神障碍。这种病发作前会有点先兆,包括产生幻觉和错觉,闻到难以形容的气味,或看见并不存在的星光、图案、人物和复杂景象。
  因此,凡·高所写生的教堂、麦田、山峦和星空,虽然都是他亲眼所见,却是那种带有幻觉的景象。所以,他在描画它们的时候显得格外费力:为了表达星体明亮的光芒,他用弧形的短线段画了许多个同心圆;在颜色里掺和了色素使它鲜艳夺目……当然这也是他试图摆脱病痛羁绊的一种抗争,当他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他绝望了。
  有多位医学专家认为,凡·高非凡的创造力与他的病态不无关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延长他的生命,同时也可能抑制他的创造力!换言之,他的病如果治好了,天才也许会消失,也就不会给世界留下那么多旷世杰作了!
  关于凡·高的病,笔者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凡·高虽然因高超的用色技法而享誉世界,但是他的疾病也恰恰是颜料惹的祸。
  根据凡·高的传记可知,虽然青年时期的他在工作和恋爱上屡屡遭受挫折,但是并没有精神病方面的记录。但是,1888年他来到了阿尔,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接二连三地犯病九次,最后把自己的耳朵也割下来了。为什么?原来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激情四溢地创作绘画,大量地使用了毒性很强的有机合成颜料。
  例如他的画作中明度非常高的黄色用的就是铬黄。铬黄是19世纪早期发明的一种色彩鲜艳的化学合成颜料,是用硝酸铅与铬酸钾按照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比以往任何颜料都更加闪亮夺目(主要用来做油漆)。他甚至把自己租的房子的外墙也全部涂上了黄色,有记载说他在极其饥饿的时候还吞吃颜料。所以他在阿尔发病一次比一次严重,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
其他文献
一  有人这样一本正经地恶心文艺青年——“穷且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按照这个标准,孔子将光荣地成为最早、最知名的文艺青年之一。  孔子是穷困得叮当响的,自称“吾少也贱”,成年后还有过连续几天没饭吃、饿到脸发黑的经历。但作为文艺青年的先驱,在当时世俗人的眼里,他大概挺装蒜、挺矫情。  他是众所周知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迷恋一种以伟大的神农氏的姓氏命名的小资食品——姜,且十分注意摄入的分量,文艺
许多人将全球幸福指数第一的北欧归结于其制度、福利、资源等因素,但事实仅仅是这样吗?  最近几年世界各国推出的幸福指数、幸福值排行中,北欧五国无不高居榜单前列。  放眼望去,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的,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  在大多数北欧人眼里,车不过是代步的工具,而别墅不过是居住的地方,甚至对于
儿时英文作文教师喜欢出的作文题目之一,便是“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记得当时抓耳挠腮,搜索枯肠,窘困万状,但仍不能不凑出几百字塞责交卷。小孩子的暑假还有什么新鲜的过法?总不外吃喝玩乐。要撰文记述,自不免觉得枯涩乏味。现在我年近五十,仍操粉笔生涯,躬逢抗战胜利,又遇戡乱建国,今年暑假是怎样过去的,颇觉得有一点迷迷糊糊。眼看着就要开学,于是自动地给自己出下这样一个题目,择记几件小事,都平凡琐屑无比,并不
电影里那些被子弹射中却迟迟不死的家伙,是在误导观众。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像某些神剧或科幻片里的那些超级英雄一样,没有人可以刀枪不入,人在子弹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子弹是拥有致命杀伤力的武器,分秒之间,取人性命。  被击中要害部位,毫无疑问,当时就死了,即便被射中胳膊,也不可能像影视剧中那样继续灵活移动,有些人竟然还可以抬手干掉几个敌人,这不现实!  子弹不仅会在你的胳膊上留下一个弹孔,还会在穿透胳膊的
一位诗人跟我说:文学是跳高,不是拳击,其对手是神,而不是人。我把这句话写下来,压在玻璃板下,時时自省。这话的意思是,从文的人们没有理由互相争什么高低,面对自然造化的万物,我们每一个人都太弱小,太浅薄。文学不是为了用来打倒人(任何人),而是为了探索全人类面对的迷茫而艰难的路。  拳击以打倒一个人(一个更弱者)为目的,所以总能得一点沾沾自喜的胜利。跳高却是与神较量,这路便没有尽头。  权梦涵摘自人民文
1  2015年春节,除了吃饭,我每天都待在房间里不愿出门。  大年初四,我躺在床上玩手机。父亲开门走进来,他没走太近,只站在床边上,笑眯眯地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聊天。  父亲小声“哦”了一声,低着头搓了搓手。屋子里并不冷,阳光从窗外打在床上,父亲站着,手足无措得像个孩子。房间里很安静,显得外面刮风的声音格外刺耳。  他像是终于想起来要说什么,抬头看了一眼窗外:“今天风挺大的。”我没有抬头,只是“
徐渭(1521一1593年),明代书画家、戏曲家、文学家、军事家。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老人、天池山人、天池生等。徐渭命运多舛,一生悲苦。少年时即以文章出名,但乡试屡试不中,后在抗倭寇进犯中显示军事才能,三十七岁时被闽浙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助胡擒获倭冦首领徐海、招抚了海盗汪直,立了大功。然好景不长,胡宗宪遭弹劾入狱自杀,徐渭得了精神病,用针刺耳内,用斧劈头,前后九次自杀未遂。四
年轻的友人问我关于娶个有钱老婆的意见。  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娶过有钱老婆。不过,我的忠告是一旦结婚,必得屈服,不管你老婆有没有钱。  男人一结婚便失去了他原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自尊心,因为女人会把他当成财产的一部分。  女人始终要管理男人的,这不是她们的错,而是她们天生的本性。看周边的家庭,最后大多数是女人变为一家之主。天真的少女,年纪一大,就是慈禧太后。男人總是投降,因为他们已经疲倦,他们不想再
我过世的祖母曾经有句话,叫“送饭送给饥人,送衣送给寒人”,德国人送礼物很有这个味道。   我的朋友露西过去有一个小本子,记载的都是朋友的生日和爱好(当然她现在记在手机里了)。一旦受到邀请,她就胸有成竹地出门购物了。那么,德国人送礼,送什么东西为多呢?实用的东西。它排在礼物特性的第一位!   举一个我结婚纪念聚会上所得礼物的例子,你就清楚了——花园所用类:三棵果树、五棵英国玫瑰、一棵三角梅、两盆
活跃于海盗黄金时代(1716~1726)的罗伯茨船长的船上,有一个“海盗章程”:  1、每个人都有权就当前发生的事情进行投票;每次抢到战利品后,每个人都可均分新鲜的食物、烈酒,并且可按自己的意愿来享用;为了全体船员的利益,只在需要做出牺牲的情况下,才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厉行节约。  2、每个人都会按照名单上的顺序来获得他们应得的甚至是更多的战利品。但要是有人欺骗同伴,哪怕只是骗走价值一元的东西,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