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不仅是文学家问鼎诺奖的利器,而且也是广大中学生作文的入门功夫。讲故事的要旨有二:其一,你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其二,你要把故事讲得合情合理,才会有人“信”。下面笔者就以微型小说《唐家寺的雨伞》为例,解读一下这两个要旨。
一、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
同样一个故事,讲功好的人能把人讲得拍案叫绝,而讲功差的人则会把人讲得昏昏欲睡,诚可谓“故事人人能讲,各有高下不同”。这个讲功,在作文中就是叙事技法。莫言为什么能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凭借的正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叙事技法。一幅床单裹在身上怎么着都不雅,但经过时装设计师一摆弄,就能走出一台新潮的时装秀。这个“摆弄”在“讲故事”中就是叙事技法。
叙事技法从何而来?途径有二:一是小语文的。可以从对课本名篇的研习中学得,也可以从对同学佳作的借鉴中学得。二是大语文的。可以从对大量课外读物的博览中悟得,也可以从对各类传媒作品的欣赏中悟得。对叙事技法的演练,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一种技法,讲述一个故事;第二步,用一种技法,讲述N个故事;第三步,用N种技法,讲述1个故事。当你的讲功修炼到第三步的时候,你就可以游刃有余地优选出最能吊足读者胃口、最能把读者引入佳境的叙事技法,牢牢地“抓”住读者,让他们听得不仅津津有味,大块朵颐,而且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唐家寺的雨伞》就用了三种叙事技法来“抓”住读者:一是情节突转法。商人是睿智的,他制伞藏宝,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本是万无一失,孰料百密一疏,“在桌旁打了一个盹儿”,“油纸雨伞已不见踪影”。二是悬念设计法。商人是冷静的,他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悬念由此而生,商人能否等回自己的藏宝雨伞成为压在读者心头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时间在一天天流逝,读者急切的究底之心与商人焦灼的期待之心一起跳动。三是峰回路转法。商人日日修伞不见(藏宝)伞,正在苦等无望之时,顾客的一句:“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要花一大笔工钱!”一语惊醒梦中人,商人又动起了脑筋,打出了“油纸雨伞以旧换新”的广告,这一创意使故事出现了转机,商人终于等来了“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牵的那把伞”。
二、合情合理,才会有人“信”
我们生活中的事是遵循事理逻辑的,这才有了发展变化的必然,而必然才是生活的“常态”。须知,越是“常态”,才越贴近我们“常人”的现实生活。为此,我们在讲故事时也必须遵循生活的事理逻辑。只有合乎情,顺乎理,才能让人坚信不疑。否则,只会让人匪夷所思。而我们有些同学在讲故事时却喜欢搞“无厘头”“脑筋急转弯”,来无影,去无踪,不怕主人公做不到,就怕读者你想不到。作文中会不时冒出一句“突然有一天”“一下子”“恍然大悟”……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超人”“超级能量”。故事生成出“意料之外”的惊奇,要靠叙事技法;而要画出其背后“情理之中”的逻辑弧线,则要靠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从何而来?途径有二:一是直接经验。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人生中去总结。二是间接经验。可以从他人、书本的总结中去汲取。对生活经验的积淀,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把成长中的成败得失想清想透。第二步,把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琢磨清楚。第三步,把人性中的感情、理性理清理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历练,你讲的故事才能“于情”让人产生“共鸣”,“于理”与人形成“共识”。
《唐家寺的雨伞》的作者不乏福尔摩斯的机智,他洞察“情理”的机智集中体现在三个推断上:第一个推断是油纸雨伞“去得有踪”。其“踪”有三:一是有“因”可寻。老天突下小雨,出门急需用伞。二是有“机”可乘。商人正在打盹,正好顺手牵羊。三是有“案”可稽。褡裢完好无损,并非行窃之人。第二个推断是修伞铺“开得有理”。其“理”有三:一是行当选得有理。油纸雨伞乃易损之物,日久必坏,坏了应来修理。二是铺址定得有理。唐家寺乃平常小镇,并非通衢之地,来往应为本地之人。三是心理揣得有理。食客乃图一时之便,并非存心行窃,来修应不存戒心。第三个推断是油纸雨伞“来得有影”。其“影”有三:一是油纸雨伞乃日常什物,他敢拿出。二是不知内藏万贯家财,他能拿来。三是毫厘不花,以旧换新,他愿拿来。
我们每位同学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只要夯实讲功,参透情理,就一定能把自己锻造成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附]
唐家寺的雨伞高虹
成都附近郊县,有一个名叫唐家寺的地方。当地流行一句歇后语: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说起这句歇后语的来历,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话说民国初,一个商人在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攒下大笔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儿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了。
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万不能财富外露,衣锦还乡,只得着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成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只是半生心血所积下的钱财如何携运呢?那时的邮政业还远未发达,不可能一纸汇票寄回家里,也不可能将沉甸甸的银两藏在身上。
商人将所有的钱换成名贵的珠宝玉器——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然后特制一把弯头竹柄油纸雨伞,将粗大的竹柄关节全部打通,把珠宝玉器一一放入,最后用黄蜡封口,恢复伞柄原样。如此这般,商人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一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果然好计谋!如此行路多日,安然无恙!眼看回家的路越来越宽,故乡越来越近,商人心中好不愉快!
这天中午就到了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佐料丰足。商人也有些饥渴了,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又涌了上来。 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双手支颊,在桌旁打了一个盹儿。
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啊,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发现自己的油纸雨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这把伞可就是他的身家性命呀!
但商人沉着冷静,不露声色。他仔细分析:自己装有盘缠散银的褡裢完好无损,说明并非有人专门行窃;他打盹儿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则急于出门,一定是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顺手牵羊就把他的伞取走了。是的,今天只不过碰上个只图自己方便的人,并不是遭遇了抢匪窃贼。
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了。
他叫来饭店掌柜的,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请帮忙找一间房子。
掌柜的倒也是个和善之人,说你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多大的房子?我帮你找就是。
商人说:“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
掌柜的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当然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
他待人客气,心灵手巧,天亮开门,天黑关门,很是个规矩人的样子。没有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哪怕多走两三里路。商人的修伞铺算是立住了。
谁也不知道这个小小手艺人其实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谁也不知道他每天表情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一颗紧张焦灼的心。他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但他失望了。经过他的手的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唯独没有他等待的那一把。
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着,但是他的伞还是没有出现。
一天他接手了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道:“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要花一大笔工钱!”
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的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
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到商人肯定的回答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为了拓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布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旧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不久以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出他腋下夹着的油纸雨伞,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牵的那把伞。
商人不动声色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撬动过的痕迹。他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自己身上发生了。
他转身挑了铺子里最好的一把伞换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上了店门。
商人打开伞柄,里面的一层黄蜡依然封得严严实实。撬开黄蜡,商人看到了他的全部珠宝玉器。他瘫坐在地上,半日无语。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打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很晚了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待了好长时间的外地人已经走了。大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没有多想。
再以后,这个故事流传回来,当地人才恍然大悟,“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的说法就传开了。人们讲述着故事,赞叹着商人的沉着冷静、睿智和大气。
(作者:姜有荣,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
同样一个故事,讲功好的人能把人讲得拍案叫绝,而讲功差的人则会把人讲得昏昏欲睡,诚可谓“故事人人能讲,各有高下不同”。这个讲功,在作文中就是叙事技法。莫言为什么能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凭借的正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叙事技法。一幅床单裹在身上怎么着都不雅,但经过时装设计师一摆弄,就能走出一台新潮的时装秀。这个“摆弄”在“讲故事”中就是叙事技法。
叙事技法从何而来?途径有二:一是小语文的。可以从对课本名篇的研习中学得,也可以从对同学佳作的借鉴中学得。二是大语文的。可以从对大量课外读物的博览中悟得,也可以从对各类传媒作品的欣赏中悟得。对叙事技法的演练,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一种技法,讲述一个故事;第二步,用一种技法,讲述N个故事;第三步,用N种技法,讲述1个故事。当你的讲功修炼到第三步的时候,你就可以游刃有余地优选出最能吊足读者胃口、最能把读者引入佳境的叙事技法,牢牢地“抓”住读者,让他们听得不仅津津有味,大块朵颐,而且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唐家寺的雨伞》就用了三种叙事技法来“抓”住读者:一是情节突转法。商人是睿智的,他制伞藏宝,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本是万无一失,孰料百密一疏,“在桌旁打了一个盹儿”,“油纸雨伞已不见踪影”。二是悬念设计法。商人是冷静的,他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悬念由此而生,商人能否等回自己的藏宝雨伞成为压在读者心头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时间在一天天流逝,读者急切的究底之心与商人焦灼的期待之心一起跳动。三是峰回路转法。商人日日修伞不见(藏宝)伞,正在苦等无望之时,顾客的一句:“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要花一大笔工钱!”一语惊醒梦中人,商人又动起了脑筋,打出了“油纸雨伞以旧换新”的广告,这一创意使故事出现了转机,商人终于等来了“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牵的那把伞”。
二、合情合理,才会有人“信”
我们生活中的事是遵循事理逻辑的,这才有了发展变化的必然,而必然才是生活的“常态”。须知,越是“常态”,才越贴近我们“常人”的现实生活。为此,我们在讲故事时也必须遵循生活的事理逻辑。只有合乎情,顺乎理,才能让人坚信不疑。否则,只会让人匪夷所思。而我们有些同学在讲故事时却喜欢搞“无厘头”“脑筋急转弯”,来无影,去无踪,不怕主人公做不到,就怕读者你想不到。作文中会不时冒出一句“突然有一天”“一下子”“恍然大悟”……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超人”“超级能量”。故事生成出“意料之外”的惊奇,要靠叙事技法;而要画出其背后“情理之中”的逻辑弧线,则要靠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从何而来?途径有二:一是直接经验。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人生中去总结。二是间接经验。可以从他人、书本的总结中去汲取。对生活经验的积淀,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把成长中的成败得失想清想透。第二步,把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琢磨清楚。第三步,把人性中的感情、理性理清理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历练,你讲的故事才能“于情”让人产生“共鸣”,“于理”与人形成“共识”。
《唐家寺的雨伞》的作者不乏福尔摩斯的机智,他洞察“情理”的机智集中体现在三个推断上:第一个推断是油纸雨伞“去得有踪”。其“踪”有三:一是有“因”可寻。老天突下小雨,出门急需用伞。二是有“机”可乘。商人正在打盹,正好顺手牵羊。三是有“案”可稽。褡裢完好无损,并非行窃之人。第二个推断是修伞铺“开得有理”。其“理”有三:一是行当选得有理。油纸雨伞乃易损之物,日久必坏,坏了应来修理。二是铺址定得有理。唐家寺乃平常小镇,并非通衢之地,来往应为本地之人。三是心理揣得有理。食客乃图一时之便,并非存心行窃,来修应不存戒心。第三个推断是油纸雨伞“来得有影”。其“影”有三:一是油纸雨伞乃日常什物,他敢拿出。二是不知内藏万贯家财,他能拿来。三是毫厘不花,以旧换新,他愿拿来。
我们每位同学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只要夯实讲功,参透情理,就一定能把自己锻造成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附]
唐家寺的雨伞高虹
成都附近郊县,有一个名叫唐家寺的地方。当地流行一句歇后语: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说起这句歇后语的来历,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话说民国初,一个商人在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攒下大笔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儿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了。
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万不能财富外露,衣锦还乡,只得着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成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只是半生心血所积下的钱财如何携运呢?那时的邮政业还远未发达,不可能一纸汇票寄回家里,也不可能将沉甸甸的银两藏在身上。
商人将所有的钱换成名贵的珠宝玉器——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然后特制一把弯头竹柄油纸雨伞,将粗大的竹柄关节全部打通,把珠宝玉器一一放入,最后用黄蜡封口,恢复伞柄原样。如此这般,商人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一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果然好计谋!如此行路多日,安然无恙!眼看回家的路越来越宽,故乡越来越近,商人心中好不愉快!
这天中午就到了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佐料丰足。商人也有些饥渴了,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又涌了上来。 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双手支颊,在桌旁打了一个盹儿。
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啊,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发现自己的油纸雨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这把伞可就是他的身家性命呀!
但商人沉着冷静,不露声色。他仔细分析:自己装有盘缠散银的褡裢完好无损,说明并非有人专门行窃;他打盹儿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则急于出门,一定是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顺手牵羊就把他的伞取走了。是的,今天只不过碰上个只图自己方便的人,并不是遭遇了抢匪窃贼。
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了。
他叫来饭店掌柜的,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请帮忙找一间房子。
掌柜的倒也是个和善之人,说你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多大的房子?我帮你找就是。
商人说:“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
掌柜的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当然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
他待人客气,心灵手巧,天亮开门,天黑关门,很是个规矩人的样子。没有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哪怕多走两三里路。商人的修伞铺算是立住了。
谁也不知道这个小小手艺人其实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谁也不知道他每天表情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一颗紧张焦灼的心。他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但他失望了。经过他的手的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唯独没有他等待的那一把。
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着,但是他的伞还是没有出现。
一天他接手了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道:“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要花一大笔工钱!”
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的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
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到商人肯定的回答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为了拓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布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旧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不久以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出他腋下夹着的油纸雨伞,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牵的那把伞。
商人不动声色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撬动过的痕迹。他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自己身上发生了。
他转身挑了铺子里最好的一把伞换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上了店门。
商人打开伞柄,里面的一层黄蜡依然封得严严实实。撬开黄蜡,商人看到了他的全部珠宝玉器。他瘫坐在地上,半日无语。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打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很晚了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待了好长时间的外地人已经走了。大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没有多想。
再以后,这个故事流传回来,当地人才恍然大悟,“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的说法就传开了。人们讲述着故事,赞叹着商人的沉着冷静、睿智和大气。
(作者:姜有荣,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