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善提问,这对小学生思维发展非常不利。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论述了问题意识的重要作用,提出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意识;培养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问。孔子说的“每事问”就是对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由此看来,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课堂中师生带着问题研究,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创新的学习,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很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再次谈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
一、教学中多用鼓励的手段、赏识的眼光培养学生敢问、好问
课堂上不管学生问的是错是对,是有理还是无理,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赏识的语言去鼓励他们,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发问环境,使他们充满自信,没有畏惧的大胆去想去问。鼓励学生能提出与大家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表扬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
例如: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鼓励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议一议,大胆去猜、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呢?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否都相等呢?等等问题,学生会大胆质疑,于是我又马上组织了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很快就肯定了刚才的说法。学生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因此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学习平台,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敢问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此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会问。
1.教师要提供现实的、有思考价值的材料,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材进行适当修改,再创造,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小明的妈妈要用铁丝网围一个鸡笼,一面靠墙,问学生:看了这一情境你有什么设计方案吗?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说我想让长的面靠墙,有的说我想让短的面靠墙......学生们各有各的设计理由,经过交流问题迎刃而解。
2.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启发学生思考,提问。
(1)教师示范问。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善于提问,也要鼓励学生提问,自己要作出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通过讲述介绍了0,老师问对0大家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这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太小,提不出问题,老师就要起到示范提问的作用。这样及解决了问题,又教给学生如何提问。
(2)教师提高自身提问水平。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同化的过程,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提问,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问不只是问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如在二年级教学“七的乘法口诀”时,老师问:口诀正确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这时学生也反问:对不对?为什么?于是开始讨论、交流。学生有的用手指,有的用小棒......进行验证,教师没有去验证,而是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1~6的口诀去探究,教师的问一定要问在关键,问的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做到“准”“活”。
(3)留给学生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前提,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是很重要的,如果草草只是让学生交流探讨,没有经过静静思考,学生是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要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中
1.在引入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每节课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此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时,课始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少年宫计划建一个长25米、宽20米、高3米的游泳池。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认为要挖这个游泳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看谁考虑得最周到,提的问题最多。”学生都有好胜心理,思维马上被激活了,纷纷提出不同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完善认知过程,而且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为整结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新知展开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学生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新知教学时,要利用学生思维高度集中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时,通过复习巩固,谈话导入后,教学新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42+6×(12-4)和42+6×12-4两道例题后,教师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两个算式的异同,接着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两道题结果不同。这个问题问的真是及时,本课主要是强调小括号的作用,顺水推舟,让学生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在课的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到意犹未尽
每节课的末尾,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其实,如果利用短短几分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欲望,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时空延伸到课外,形成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错,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一定会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吴淑红.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2]胡东芳.学问与学“问”.教师博览,2006年第7期
[3]陈大伟.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意识;培养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问。孔子说的“每事问”就是对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由此看来,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课堂中师生带着问题研究,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创新的学习,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很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再次谈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
一、教学中多用鼓励的手段、赏识的眼光培养学生敢问、好问
课堂上不管学生问的是错是对,是有理还是无理,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赏识的语言去鼓励他们,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发问环境,使他们充满自信,没有畏惧的大胆去想去问。鼓励学生能提出与大家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表扬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
例如: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鼓励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议一议,大胆去猜、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呢?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否都相等呢?等等问题,学生会大胆质疑,于是我又马上组织了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很快就肯定了刚才的说法。学生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因此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学习平台,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敢问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此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会问。
1.教师要提供现实的、有思考价值的材料,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材进行适当修改,再创造,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小明的妈妈要用铁丝网围一个鸡笼,一面靠墙,问学生:看了这一情境你有什么设计方案吗?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说我想让长的面靠墙,有的说我想让短的面靠墙......学生们各有各的设计理由,经过交流问题迎刃而解。
2.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启发学生思考,提问。
(1)教师示范问。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善于提问,也要鼓励学生提问,自己要作出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通过讲述介绍了0,老师问对0大家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这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太小,提不出问题,老师就要起到示范提问的作用。这样及解决了问题,又教给学生如何提问。
(2)教师提高自身提问水平。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同化的过程,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提问,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问不只是问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如在二年级教学“七的乘法口诀”时,老师问:口诀正确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这时学生也反问:对不对?为什么?于是开始讨论、交流。学生有的用手指,有的用小棒......进行验证,教师没有去验证,而是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1~6的口诀去探究,教师的问一定要问在关键,问的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做到“准”“活”。
(3)留给学生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前提,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是很重要的,如果草草只是让学生交流探讨,没有经过静静思考,学生是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要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中
1.在引入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每节课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此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时,课始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少年宫计划建一个长25米、宽20米、高3米的游泳池。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认为要挖这个游泳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看谁考虑得最周到,提的问题最多。”学生都有好胜心理,思维马上被激活了,纷纷提出不同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完善认知过程,而且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为整结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新知展开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学生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新知教学时,要利用学生思维高度集中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时,通过复习巩固,谈话导入后,教学新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42+6×(12-4)和42+6×12-4两道例题后,教师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两个算式的异同,接着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两道题结果不同。这个问题问的真是及时,本课主要是强调小括号的作用,顺水推舟,让学生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在课的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到意犹未尽
每节课的末尾,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其实,如果利用短短几分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欲望,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时空延伸到课外,形成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错,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一定会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吴淑红.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2]胡东芳.学问与学“问”.教师博览,2006年第7期
[3]陈大伟.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