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苏轼曾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言语中对陶潜淡泊名利、洒脱自在的心境充满敬佩之意。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不要攀比,甚至在接受了诸多先圣先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熏陶之后,生出了有钱近乎罪恶的心理。但是,有钱又有何罪? 近年来,当街怒砸豪车的事件并不鲜见,人们似乎已经在心理上接受了“富人都是有罪的”的偏见。纵然在新闻里经常看到一些纨绔子弟的不良作为,但我们的态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曾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言语中对陶潜淡泊名利、洒脱自在的心境充满敬佩之意。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不要攀比,甚至在接受了诸多先圣先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熏陶之后,生出了有钱近乎罪恶的心理。但是,有钱又有何罪?
近年来,当街怒砸豪车的事件并不鲜见,人们似乎已经在心理上接受了“富人都是有罪的”的偏见。纵然在新闻里经常看到一些纨绔子弟的不良作为,但我们的态度未免过激了些。莫不是深埋心底的仇富心理在作祟?开法拉利送孩子上学看似高调,细究之下实则无咎。面对这本应无可厚非的事情,我们何以如此仇视?难道李先生再买一辆普通汽车送孩子上学就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炫富?为何家长们的心理如此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够衣食无忧,有房有车;可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别人此时显露的些许“铜臭气”深恶痛绝,生怕自己的孩子生出攀比之心。这未免有些可笑!
林清玄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善哉斯言!当我们面对别人“露富”时,我们能否打开心中的窗子,理智正确去对待?在面对自己过激的态度时,我们能否看看面前的镜子,问问自己是否有失公允?
有钱没什么不好。有了钱,我们可以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这或许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自古有之,王小波也说:“我是个俗人,我喜欢钱,这有什么不好?”诚如斯言,有钱没什么不好。对待有钱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公允的态度,应就事论事,莫让仇富心理作祟。
对待金钱,我们不必去攀比,也不必为有钱而苦恼。一如豁达的苏轼,得用便用,不得用便徜徉于天地之间。不必害怕人民币让你沾上铜臭气。又如某位作家所说:“此物便如内衣,不必说你没有,也不必逢人便说你有。”對待金钱还应以平常心视之。
一扇窗子,一面镜子。公允待人,以人为镜。
考场点评
仇富心理会使“心窗”蒙尘,故而看富人都是有罪的;亦会使“心镜”蒙尘,故而照不出自己的嫉妒、恨。仇富心理说白了就是一种“自己心里有灰,看富人身上都有灰”的心理。只有擦净了“心窗”之尘,才能公允待人;只有擦净了“心镜”之尘,才能以人为镜。作者在论述时何以能“大道至简”?因其思辨深入,故得“大道”;又因其说理深入浅出,故能“至简”。(曹琳君)
其他文献
林子里没有月亮,空中偶尔几只猫头鹰掠过,一棵老树的树干以诡异的姿态在空中变了方向,向下弯曲,似老人佝偻的脊背。 两个身影忽然出现在林子外面。 “听着,小子,从今天起,你将从事这世上最神圣的职业。”沙哑生硬的话语从那个高大苍老的人口中一点点挤出。 “哦。”回答者明显心不在焉。他不住地东张西望,好像于他来说就连空气也是极新鲜的事物。 “我是你的师父,知道吗?我们要做的是修正天地间所有的叛徒。”
题目 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试题强调对思辨能力的考查,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 信息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各种信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是,随着信息传递方式、接收
厚重的大部头,绝不是装门面的摆设。我们读大部头,也绝不仅是因其声名显赫。我们也许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因偶然的机缘阅读,然后产生了神秘的共鸣。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里这样说:“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是否能窥探“人类的容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的内心密码
世界是喧嚣的。战火在利益争夺中燃烧,意外在愤怒加持的人群中爆发。球场上,裁判们正在竭力分开扭打在一起的球员;公路上,无数“路怒症”司机因为堵塞剐蹭吵得不可开交。冲突,这个让人见之就握紧拳头的字眼,在地球上俯拾皆是。 看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结论:“人类关系的本质就是冲突。”甚至,如果我们梳理自然法则,还可以得出这个命题的推论:“冲突是自然运作的规则之一。”这或许因为资源总是稀缺的,而万物皆有
盲点,眼球后部视网膜上没有感光细胞的一点,不能接受光的刺激,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一点上不能引起视觉,故称“盲点”,也比喻认识不到的或被忽略的地方。 然而,眼睛上的盲点正好在我们双眼的视野内,一只眼睛看不到的盲区会被另一只眼睛看到,所以即使不消除它也不会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影响。可生活中的“盲点”一旦不及时察觉,尽快消除,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恰如“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院子里老式的房,陈旧的墙和随意生长的树木花草,既构成了几近世外桃源的拙朴与宁静,更为诸多昆虫们提供了长栖久住的环境。 当远远近近的灯火渐次隐于夜色,嚣声陆续退去,闭目斜倚床头,便有蛐蛐之类的夜鸣响起,清脆而隐约,起伏而有序。尽管你辨不得它们各自的方位,辨不得它们的老幼雌雄,但似乎可依稀辨出它们所怀揣的不同心情:有的似在争论不休,有的似在呼朋引伴,有的似在衷肠互诉,有的似在欢歌,有的则似在悲嘤。就
那是一颗星吗? 每晚七点,我与妻子都会绕着小区外沿快步行走四圈。小区不大,每圈十一二分钟。出大门就是西边。抬头望,西天的那颗星就挂在山头上。很明亮,很惹眼。任何人稍加注意,便可望见。 先前,我以为那是颗星。过后,却想星星为何这么低?那颗星,有时高悬山头上空,像是飞机置留空中,想想又不是,飞机哪能长时间地在天空停留,那么就是颗星。有时就挨着山顶,也没那么灿亮,不注意,便随意地过去了。那天,我指着
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面包含了深刻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自然孕育了万物,人类只是那渺小的万分之一罢了。 不可否认,万物发展立足于自然。你可曾想过,血肉之躯的组成历经千百万年来岁月沧桑淘洗,或来于高山,或起于大海,或曾属于另一个生命,或来源于经过宇宙中漫长远行然终归于这片大地的尘埃。 人类依赖于自然,感激大自然的恩赐。每个人终将逝去,长眠于这片亘古不变却又孕育着
春节的年味儿,在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间,也流淌在温暖的亲情间。正是它们,组成了一曲激昂的春节交响乐。 人间有味是清欢 春节是美食的大聚会,亦是人们举杯动箸、尽享美味的传统嘉年华。南方小城,颇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韵味。不论是年夜饭唱主角的浓油赤酱大猪蹄、清汤醇厚鱼豆腐,还是街边铺子齐喧胚的方头方脑甜酥糖、膀大腰圆米胖糕,都足以让翘首已久的孩子们“垂涎直下三千尺”。 除夕的厨房里仍锣鼓喧天,
曾看过一张照片:黑白色调,背景是在火车站,人头攒动,每个人都提着大包小包,眼里是对家的渴望。再看拍摄日期,大年三十。本应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仍有这么一大群人在外漂泊,远离家乡和亲人。 我可以想象在万家团聚的日子里无法归家的焦虑。还是这张照片,角落里一個男人身上还穿着工作服,粗糙的手摸着黝黑的脸,眼眶中似乎蓄满泪水,又似乎波澜不惊。他歪着头,眼神似要穿越千山万水,回到父母妻儿身边。他身边大包小包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