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富汗,一个陌生的名字,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只有地图上那几个文字。又有些熟悉的整天在新闻里听到。这个我以为那是个难以得到快乐和安详的地方,当作者用描写细致而又直白的语言,把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眼前时,我才知道阿富汗这个地方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的香味儿飘在街道每个角落,那里的孩子们也可以无忧无虑地追逐风筝。
26年前的喀布尔,两个少年在蓝天下,快乐地追逐着满天的风筝。那个叫阿米尔的男孩是少爷,在他身边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叫哈桑,是阿米尔忠实的仆从和玩伴。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保护他。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一定会知道,断了线绳的风筝的掉落点时,哈桑就是那样诚恳带着点骄傲地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阿米尔,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却不能确定地轻声疑问:“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骗过我。”于是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有点不相信地再次确认,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地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当时的情景就活灵活现出现在面前,两个少年没有什么主仆的尊卑,而是情感真挚得如同手足。不仅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坐在学校操场边的草地上,看这夕阳一点点沉下,一边互相发誓,为了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永远做彼此最好的朋友。就像哈桑笃定地微笑着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们总以为年少时这样的友谊是一定会地久天长的,因为那份感情是那么干净,且充满力量。然而,阿米尔在父亲的肯定下,得到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风筝大赛的冠军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为了找回阿米尔比赛得胜的那只风筝,哈桑一个人追着风筝的方向去寻找,却被其他坏孩子在巷子里施加了暴行。这一幕被随后而来的阿米尔看见了,但是他因为害怕,不敢上前保护自己的朋友,只能懦弱地躲在倒坍的泥墙后,没有帮助自己最好的朋友。
这件事情后,阿米尔对哈桑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哈桑并未责怪阿米尔,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为他铺被准备早餐,依然关心着阿米尔。但是哈桑所做的一切,如一根芒刺,日夜折磨着阿米尔还稚嫩的灵魂。渐渐地,对哈桑的愧疚之情诡异地转变成了对哈桑的仇恨。于是阿米尔想让哈桑远离自己的生活,他把手表和钱藏在哈桑的床垫下,栽赃给哈桑,以便自己的父亲可以把哈桑父子赶走。最后如阿米尔所愿,哈桑被父亲毫不留情地赶走了。但那个小巷子里的噩梦,并没有因为哈桑的远离而在阿米尔的脑海里消失,它仿佛一道魔咒,内疚、歉意、懦弱,时刻诅咒折磨着他,一直伴随他的成长。在阿米尔还没能做出什么来挽回自己过错的时候,苏联入侵,战争爆发了,父亲带着他逃到了遥远的美国。
26年过去了,阿米尔长大成人,往事被岁月逐渐消磨淡忘。但是一封来自老朋友的信让阿米尔不得不去面对多年前的罪孽。他犹豫再三,还是踏上了归乡的旅途,回到现在已经被塔利班占领着的喀布尔。阿米尔历尽千辛万苦,从恐怖分子手里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瓦希德的帮助下,逃出战火纷飞的喀布尔,回到了美国,办理了领养索拉博的手续。他对索拉博的爱护细微而真切,想尽一切办法弥补他幼小受伤的心灵。包括后来他带着索拉博一起放风筝的时候,故事仍然是充满了希望。
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拯救,其实是阿米尔对自己灵魂拯救的证明,回到故乡的这次旅行,正是他自我解脱救赎的过程。在收到信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往事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只是潜伏在那里,一有机会就爆发出来折磨着自己的灵魂。所以他带回了索拉博,是对年少时的背叛和愧疚做出的补救,是对那份友谊的无限怀念。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积累最凡尘俗世的道理。从最初的非黑即白,认为凡事都只有对错两面,慢慢体会出人性的弱点,人生的复杂,处境的两难。因此学会了包容,学会在犯错的时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勇敢承担,学会了凡事看到坏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在困难之中渐渐变得坚强。未来总是无法预知的,也许我们还会在未来因为懦弱固执,伤害到身边的朋友,或者被别人伤害。但是我们珍惜那些我们已经懂得的珍贵的品质,这些能让人更快认清事情的本质,做出及时的补救,不致使事往更坏的地方发展。而不会拿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借口,一次次为自己做无谓的辩解。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带着泪水和伤感的句子,是心灵救赎的密码。正如译者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勇敢去追。
书名: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胡賽尼(K.Hosseini)著,李继宏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25.00
编辑/姚晟
26年前的喀布尔,两个少年在蓝天下,快乐地追逐着满天的风筝。那个叫阿米尔的男孩是少爷,在他身边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叫哈桑,是阿米尔忠实的仆从和玩伴。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保护他。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一定会知道,断了线绳的风筝的掉落点时,哈桑就是那样诚恳带着点骄傲地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阿米尔,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却不能确定地轻声疑问:“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骗过我。”于是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有点不相信地再次确认,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地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当时的情景就活灵活现出现在面前,两个少年没有什么主仆的尊卑,而是情感真挚得如同手足。不仅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坐在学校操场边的草地上,看这夕阳一点点沉下,一边互相发誓,为了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永远做彼此最好的朋友。就像哈桑笃定地微笑着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们总以为年少时这样的友谊是一定会地久天长的,因为那份感情是那么干净,且充满力量。然而,阿米尔在父亲的肯定下,得到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风筝大赛的冠军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为了找回阿米尔比赛得胜的那只风筝,哈桑一个人追着风筝的方向去寻找,却被其他坏孩子在巷子里施加了暴行。这一幕被随后而来的阿米尔看见了,但是他因为害怕,不敢上前保护自己的朋友,只能懦弱地躲在倒坍的泥墙后,没有帮助自己最好的朋友。
这件事情后,阿米尔对哈桑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哈桑并未责怪阿米尔,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为他铺被准备早餐,依然关心着阿米尔。但是哈桑所做的一切,如一根芒刺,日夜折磨着阿米尔还稚嫩的灵魂。渐渐地,对哈桑的愧疚之情诡异地转变成了对哈桑的仇恨。于是阿米尔想让哈桑远离自己的生活,他把手表和钱藏在哈桑的床垫下,栽赃给哈桑,以便自己的父亲可以把哈桑父子赶走。最后如阿米尔所愿,哈桑被父亲毫不留情地赶走了。但那个小巷子里的噩梦,并没有因为哈桑的远离而在阿米尔的脑海里消失,它仿佛一道魔咒,内疚、歉意、懦弱,时刻诅咒折磨着他,一直伴随他的成长。在阿米尔还没能做出什么来挽回自己过错的时候,苏联入侵,战争爆发了,父亲带着他逃到了遥远的美国。
26年过去了,阿米尔长大成人,往事被岁月逐渐消磨淡忘。但是一封来自老朋友的信让阿米尔不得不去面对多年前的罪孽。他犹豫再三,还是踏上了归乡的旅途,回到现在已经被塔利班占领着的喀布尔。阿米尔历尽千辛万苦,从恐怖分子手里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瓦希德的帮助下,逃出战火纷飞的喀布尔,回到了美国,办理了领养索拉博的手续。他对索拉博的爱护细微而真切,想尽一切办法弥补他幼小受伤的心灵。包括后来他带着索拉博一起放风筝的时候,故事仍然是充满了希望。
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拯救,其实是阿米尔对自己灵魂拯救的证明,回到故乡的这次旅行,正是他自我解脱救赎的过程。在收到信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往事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只是潜伏在那里,一有机会就爆发出来折磨着自己的灵魂。所以他带回了索拉博,是对年少时的背叛和愧疚做出的补救,是对那份友谊的无限怀念。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积累最凡尘俗世的道理。从最初的非黑即白,认为凡事都只有对错两面,慢慢体会出人性的弱点,人生的复杂,处境的两难。因此学会了包容,学会在犯错的时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勇敢承担,学会了凡事看到坏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在困难之中渐渐变得坚强。未来总是无法预知的,也许我们还会在未来因为懦弱固执,伤害到身边的朋友,或者被别人伤害。但是我们珍惜那些我们已经懂得的珍贵的品质,这些能让人更快认清事情的本质,做出及时的补救,不致使事往更坏的地方发展。而不会拿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借口,一次次为自己做无谓的辩解。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带着泪水和伤感的句子,是心灵救赎的密码。正如译者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勇敢去追。
书名: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胡賽尼(K.Hosseini)著,李继宏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25.00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