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月是故乡明》中不止一次地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说每逢看到异地的明月,就立刻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干江有水干江月”,普天之下的人所看到的月亮都是那一轮,月亮难道还会有大小之分吗?
细读文章,发现作者之所以把故乡的月称为“小月亮”,首先是和“大月亮”相对而言的。
在季先生笔下,提到了五处所谓的“大月亮”。
前四处的“大月亮”都是在国外见到的,文中这样写:“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段话里提到的月亮都是胜地之月,作者把它们称为“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并且说“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之所以把这些月亮称为“大月亮”,是因为观月之地非同寻常,风光旖旎的莱芒湖,平阔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其气度都不是山东西北部一处小村落里的苇坑所能相比的,因此,同是看月亮,所处之地的广阔与狭小,其境界也便似乎有了高下之分。
除了这四处“大月亮”,作者还提到了在北大朗润园里所看到的月亮。“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灵,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这样的一处胜地,如此这般的良辰美景,那轮当空照水的明月也一定是很上台面了,但朗润园的绝佳月色并没有让作者“乐不思蜀”。当窗与这样一处荷塘月色相对时,和在异国他乡看到月亮,“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一样,作者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那样令人难忘,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对此,季先生给我们做了写意的描述:“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这是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的月亮,在一个小村落的上空,那里没有山,更没有美丽的树、花和鸟,月下有的只是几个苇坑。
虽然这苇坑上的月色也是上下天光一片澄澈,但它与莱芒湖上的月色,非洲大沙漠上的月色,以及碧波万顷的大海和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的月色相比,在常人眼中,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
因为平凡所以渺小,从这个角度而言,故乡那轮月亮便是“小月亮”了。在作者笔下,穷乡僻壤的小月亮与胜地的大月亮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小月亮”的“小”字,文中其实已经做出了解释,那便是“平凡”。“小月亮”的“小”是因为平凡,这就像是说人,平凡的“小老百姓”总是被称为“一介草民”。
然而就是这苇坑上空的“小月亮”,却是作者“心爱的小月亮”。虽然没有高山相衬,花鸟相映,月下苇坑里的水却滋润了童年作者的心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些作家的童年往往和一条河有着密切联系,就像沈从文先生所说的:“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对于季羡林先生而言,他的灵性与才情或许就来自村边的那几个苇坑吧。在夏天的黄昏,他“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旁边的古柳下面点起篝火摇知了,早晨还可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可以说,这几处平凡的苇坑便是他童年的乐土。
那轮“小月亮”,就是在这苇坑边上看到的。一个天真的小孩,在熟悉而亲切的苇坑边上看月亮,天上一轮朗月与水中之月交相辉映,再加上自身和自身的影子,真的可谓“对影成四人”了。天上,水上,一片月亮的清辉,投射到孩子纯净的心里,便是一种“禅心似月迥无尘”的境地。这样说来,小月亮虽小,却是深深印到作者心上的,它照亮了作者生命的源头,触动了他的性灵,给了他最初的美的灵光的照耀。季先生写道:“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这里所说的在心中油然萌动的东西,大概就是生命之初朦胧的诗情吧。
人类的智慧往往是因为某种机缘在一瞬间被开启的,就像海伦·凯勒某一天把手伸到水流下面的时候,忽然明白了原来世上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名称和意义。
总是有那样一个奇异的时刻,人类与大自然达到了共通,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达成了一种高度的统一,这样的道家所谓“天人合一”的时刻,便是人类智慧开启的时刻。林徽因在《一片阳光》中也描述过类似的经验,她六岁的时候出水痘,被别人美丽地称为“出水珠”,就是在那样一个出水珠的下午,“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震荡”…。
正如那个下午的阳光唤醒了林徽因的性灵,故乡苇坑上的小月亮的光辉也开启了季羡林先生的智慧。那时那景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灵深处,苇坑、天空、月色,一幅神异的图画牢牢地刻到了他的骨子里,而这种刻骨铭心的感觉便是乡恋。关于故乡的记忆是大千世界任何胜景也不能替代的,所以季先生深情地说道:“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虽然是小月亮,在作者心中,又是多么神奇而美丽的小月亮,所以他写道:“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在“小月亮”这个称呼里,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深切的感情。
记忆里那轮月亮,伴着他度过了安静的童年,他是“小孩子”,月亮也是“小月亮”,小月亮和童年的季先生是一同成长的,那轮苇坑上的“小月亮”可以说是他最亲密的一个“发小儿”,所以即使在梦中他都会“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所以多年以后,天涯行旅的季先生总是想起它,想起和它那段最亲密最美丽的接触,因此便思念满怀,就像他在文中所写的:“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小月亮”就是作者童年珍宝盒子里一件最为珍贵的宝物,发散着灵性的光辉。“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个称谓被年近耄耋的季先生呼唤出来,折射出他对故乡的孩子般纯真的爱,让读者看到季先生一颗未泯的童心,一颗执着地热爱着生活的诚心。
有人说,诗人的天职便是还乡,在季先生对故乡之月的思念中,可以看到他被那轮“小月亮”所唤醒的一颗诗心。
带着强烈的感情倾向,把故乡苇坑上的那轮月亮称为“小月亮”,把异国他乡的月亮称为“大月亮”,其中的“小”与“大”便有了相反的情感意味,“我的小月亮”,意思便是说:我的一轮多么平凡低调又是多么好的小月亮啊!
细读文章,发现作者之所以把故乡的月称为“小月亮”,首先是和“大月亮”相对而言的。
在季先生笔下,提到了五处所谓的“大月亮”。
前四处的“大月亮”都是在国外见到的,文中这样写:“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段话里提到的月亮都是胜地之月,作者把它们称为“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并且说“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之所以把这些月亮称为“大月亮”,是因为观月之地非同寻常,风光旖旎的莱芒湖,平阔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其气度都不是山东西北部一处小村落里的苇坑所能相比的,因此,同是看月亮,所处之地的广阔与狭小,其境界也便似乎有了高下之分。
除了这四处“大月亮”,作者还提到了在北大朗润园里所看到的月亮。“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灵,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这样的一处胜地,如此这般的良辰美景,那轮当空照水的明月也一定是很上台面了,但朗润园的绝佳月色并没有让作者“乐不思蜀”。当窗与这样一处荷塘月色相对时,和在异国他乡看到月亮,“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一样,作者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那样令人难忘,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对此,季先生给我们做了写意的描述:“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这是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的月亮,在一个小村落的上空,那里没有山,更没有美丽的树、花和鸟,月下有的只是几个苇坑。
虽然这苇坑上的月色也是上下天光一片澄澈,但它与莱芒湖上的月色,非洲大沙漠上的月色,以及碧波万顷的大海和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的月色相比,在常人眼中,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
因为平凡所以渺小,从这个角度而言,故乡那轮月亮便是“小月亮”了。在作者笔下,穷乡僻壤的小月亮与胜地的大月亮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小月亮”的“小”字,文中其实已经做出了解释,那便是“平凡”。“小月亮”的“小”是因为平凡,这就像是说人,平凡的“小老百姓”总是被称为“一介草民”。
然而就是这苇坑上空的“小月亮”,却是作者“心爱的小月亮”。虽然没有高山相衬,花鸟相映,月下苇坑里的水却滋润了童年作者的心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些作家的童年往往和一条河有着密切联系,就像沈从文先生所说的:“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对于季羡林先生而言,他的灵性与才情或许就来自村边的那几个苇坑吧。在夏天的黄昏,他“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旁边的古柳下面点起篝火摇知了,早晨还可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可以说,这几处平凡的苇坑便是他童年的乐土。
那轮“小月亮”,就是在这苇坑边上看到的。一个天真的小孩,在熟悉而亲切的苇坑边上看月亮,天上一轮朗月与水中之月交相辉映,再加上自身和自身的影子,真的可谓“对影成四人”了。天上,水上,一片月亮的清辉,投射到孩子纯净的心里,便是一种“禅心似月迥无尘”的境地。这样说来,小月亮虽小,却是深深印到作者心上的,它照亮了作者生命的源头,触动了他的性灵,给了他最初的美的灵光的照耀。季先生写道:“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这里所说的在心中油然萌动的东西,大概就是生命之初朦胧的诗情吧。
人类的智慧往往是因为某种机缘在一瞬间被开启的,就像海伦·凯勒某一天把手伸到水流下面的时候,忽然明白了原来世上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名称和意义。
总是有那样一个奇异的时刻,人类与大自然达到了共通,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达成了一种高度的统一,这样的道家所谓“天人合一”的时刻,便是人类智慧开启的时刻。林徽因在《一片阳光》中也描述过类似的经验,她六岁的时候出水痘,被别人美丽地称为“出水珠”,就是在那样一个出水珠的下午,“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震荡”…。
正如那个下午的阳光唤醒了林徽因的性灵,故乡苇坑上的小月亮的光辉也开启了季羡林先生的智慧。那时那景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灵深处,苇坑、天空、月色,一幅神异的图画牢牢地刻到了他的骨子里,而这种刻骨铭心的感觉便是乡恋。关于故乡的记忆是大千世界任何胜景也不能替代的,所以季先生深情地说道:“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虽然是小月亮,在作者心中,又是多么神奇而美丽的小月亮,所以他写道:“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在“小月亮”这个称呼里,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深切的感情。
记忆里那轮月亮,伴着他度过了安静的童年,他是“小孩子”,月亮也是“小月亮”,小月亮和童年的季先生是一同成长的,那轮苇坑上的“小月亮”可以说是他最亲密的一个“发小儿”,所以即使在梦中他都会“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所以多年以后,天涯行旅的季先生总是想起它,想起和它那段最亲密最美丽的接触,因此便思念满怀,就像他在文中所写的:“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小月亮”就是作者童年珍宝盒子里一件最为珍贵的宝物,发散着灵性的光辉。“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个称谓被年近耄耋的季先生呼唤出来,折射出他对故乡的孩子般纯真的爱,让读者看到季先生一颗未泯的童心,一颗执着地热爱着生活的诚心。
有人说,诗人的天职便是还乡,在季先生对故乡之月的思念中,可以看到他被那轮“小月亮”所唤醒的一颗诗心。
带着强烈的感情倾向,把故乡苇坑上的那轮月亮称为“小月亮”,把异国他乡的月亮称为“大月亮”,其中的“小”与“大”便有了相反的情感意味,“我的小月亮”,意思便是说:我的一轮多么平凡低调又是多么好的小月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