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还原法制备Cu/Zn/Al/Zr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

来源 :催化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ter6352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CO2的捕获与利用是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CO2催化转化为甲醇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甲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洁净的绿色燃料和能源载体.Cu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并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通常,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是采用H2对金属氧化物进行还原.然而,传统的气相还原过程伴随着强烈的热效应,且需要在高温(473-573 K)下进行,会引起表面铜颗粒长大并加速其聚集烧结,使得活性组分利用率下降.近年来,以NaBH4为还原剂的液相还原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且条件可控,反应在低温下进行,放出的热量可在液相环境中迅速得到转移,大大抑制了铜颗粒的聚集.因此,液相还原法可制备出高铜分散度、高活性的催化剂.焙烧温度对铜基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已得到广泛探究,但这仅限于含二价铜物种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含多种铜价态催化剂的影响未见报道.由于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含有还原态的铜物种(Cu0和Cu+),它们比Cu2+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因此在后续的焙烧过程中催化剂更容易发生烧结和聚集.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了Cu/Zn/Al/Zr催化剂,分别于423,573,723和873 K焙烧后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制备的铜基催化剂结构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焙烧温度升高,铜物种聚集作用增强,金属铜颗粒尺寸增大,873 K时烧结出现显著增强.由于比表面积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减小,高温度焙烧的催化剂具有小的表面碱性位数目.焙烧温度会影响催化剂中铜物种与其它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催化剂的还原.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逐渐降低,表面Cu+/Cu0的比例先增后减.CO2加氢活性评价显示,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尤其是甲醇选择性;随着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的CO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先增后减,CZAZ-573催化剂具有最高活性,且在1000 h长周期活性测试中表现稳定.CO2转化率与催化剂暴露金属铜的比表面积密切相关.相比Cu0,产物甲醇更容易在Cu+表面催化生成,催化剂表面的Cu+/Cu0比与甲醇选择性的变化规律一致.通过调控焙烧温度可得到高Cu比表面积以及高Cu+/Cu0比的催化剂,有利于CO2加氢生成甲醇.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学生被动学习到自主参与学习是必然趋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
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也要进行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指导学生,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当前初中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如火如荼.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具有特殊的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及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
燃料电池是一种可将化学能通过电催化反应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能量密度高和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ORR)的动力学较迟缓,是电池能量效率损失的主要原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型突出的技能型课程,我校现行的“理论授课+课设”的教学方法,已逐渐不能体现技能转授的宗旨.在过去几年的课程讲授环节中,笔者深入分析并发现已
随着国家对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2005年由国家投入巨资,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提高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
课程设计是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完成具有一定综合性、创新性的小项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以汽车电子综合设计为试点探讨改革思路,
碳-氧键氢解是生物质呋喃基化合物制备交通燃料常见的模型反应,其中5-羟甲基糠醛(HMF)转化为汽油添加剂2,5-二甲基呋喃(DMF)尤为引人关注.本文采用CeO2,ZrO2和Al2O3负载的Cu-
采用便捷的涉及电沉积和退火过程的两步法在F掺杂的氧化锡基体上制备了高品质的多晶钒酸铋(BiVO4)薄膜,并运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中,笔者立足于自己多年的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