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挚爱的颂歌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項链》一文,在中国流传很广。中国的读者对这部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的中学生都在语文课里学习过它,近20多年来,各种英语课本也以它为范文。许多年来,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一个由于资产阶级虚荣心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对她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予以了尖锐的讽刺,所以才在文中设计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更加深了这种讽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甚至是夫妻之间都充斥着浓浓的铜臭味,生活在虚伪与相互欺骗之中。玛蒂尔德不是处心积虑地从丈夫手中骗到400法郎用于购买猎枪的存款吗?似乎对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词、毫无二致。对此难道就不能从作品中有其它的感受吗?对玛蒂尔德就没有其它的看法吗?丢失项链,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这些看法真的就符合莫泊桑创作的初衷吗?今天,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值得我们仔细地推敲文本本身的价值,重视其审美价值,此文让我深深感觉到这是一曲真挚相爱的爱情颂歌。
  大多数人觉得:莫泊桑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说明一串项链毁了一个人的青春和美丽……其实从作品来看,文中并未给我们提供一串项链毁了一家的实事,也没有对玛蒂尔德一心追求享乐生活进行批判,只是说:“人生多么奇怪,多么的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相反,让我们读到的倒是丢项链让玛蒂尔德懂得了爱的真谛。之前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爱,对丈夫常常挑剔。恰恰是10年同甘共苦,使她真正地体会到了爱——来自丈夫无私的爱:是路瓦栽先生在她丢项链而束手无策时,立即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定难以找回时,毅然决定偿还,先将“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全部拿出,另外“冒险到处签名”借了一万八千法郎,赔了项链之后,就“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10年间,他急妻子之所急,想妻子之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默默地承受了“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和精神的折磨”,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路瓦栽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与恐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与她共度难关,使玛蒂尔德才有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以“英雄气概”艰苦劳动了十年,偿还了全部债务,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的含义,丢失项链的不幸,反倒“成全了”路瓦栽夫人。
  试设想,要是没有丢项链这件祸事将玛蒂尔德拉回现实中来,使她一直想入非非,使她对自己家里的一切——小女佣和丈夫持续不满下去,后果会是怎样呢?恐怕不会美妙,即使不离婚,至少是抱怨不休、家无宁日。路瓦载先生对妻子的理解、体贴和爱终于使妻子懂得了爱不应附带任何条件,而是无条件的奉献。
  纵观全文,丢项链是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也使她返璞归真,战胜并超越了自我,面对“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的残忍,面对“相爱的巨大的变化”,连好友都认不出来的尴尬,再也没有了过去的自卑懊恼。正如莫泊桑在小说的结尾所说:“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显然,10年的艰辛拯救了玛蒂尔德,她真真切切地领悟了夫妻生活在每个环节都是真诚的,对一位女人来说,拥有了真心实意始终爱她的丈夫应该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不然,她不丢项链,她从此被高官显贵爱恋,而她的出身、社会现状,必然决定她会落得一个人老珠黄、遭人唾弃的结局。假如让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的女主人公约娜和玛蒂尔德谈人生经历和感想,被人羡慕的一定是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因此《项链》应该是描述小人物的一曲爱的颂歌。
  (作者单位:011400 内蒙古锡盟阿巴嘎旗民族综合高中)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与交往者,肩负着学校最基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学管工作,其职责便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未来,如何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结合我们的一些工作经历,我认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1、爱  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因而他们没有被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作为班主任——
期刊
我们英语教师经常思考、讨论和争论的问题是:如何把握新课程理念,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涉及到绪多方面:既有教育学、心理学、教法和学法的问题,也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及观念的更新问题。    一、师生的角色和任务不同是认识的关键    学生学习外语,靠学生主动去学,直接与教材发生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助学者,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
期刊
中国古籍《礼记·学记》中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记载,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而教育应该从儿童着手。儿童在13岁之前,天真未泯,记忆力最强,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在这时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受用无穷。那么怎样才是良好的启蒙教育呢?尊承古训、启蒙养正。如果我们能利用儿童启蒙这一黄金时期,引用我们圣贤的智慧,来熏习、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必将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从而建功立业
期刊
初三化学课是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使用过大量的化学药品,也接触过不少的化学知识,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化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下面就学习兴趣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上好绪言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初三学生已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认真备好起始课,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
期刊
在班级中,学生只有树立了自尊心,才会自求上进,才会注意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形象,热爱集体,为集体出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个性品质,自尊心对他们来说还只是一株嫩芽,教师一时不慎,粗暴训斥,过分批评、处理不当、判断错误、甚至某种疏远和冷落,都会损伤其自尊心,所以要特别注意、精心培养它。    1、树立榜样——
期刊
作业作为一种梳理、巩固旧知识的手段,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教师掌握着布置作业的权力,作业的模式单一、缺乏层次,让全班甚至全年级统一步伐齐步走。这样的作业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是否乐意做这样的作业;这样统一性的作业是否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样的作业能否引导学生准确反馈自己的学习信息;长期布置这样的作业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厌
期刊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客观地认识各个领域的事物。今天,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中,既承认智力因素,也承认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差异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反映学生个体差异却很明显,甚至智商较高的学生,反而一无所成。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我国当代教育逻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提出了“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智力因素
期刊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国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联系现实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文以载道,道寓于文。语文学科有着得天
期刊
很多人说柳永写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当为道貌岸然者不耻与论。但是他的《望海潮》一词怎么也看不出艳、淫、俚、俗之色,相反极为出尘脱俗,雅放欢畅。其词云: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期刊
历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十分重视所教学科的重要使命,在我看来,它不是一门简单的科目,它承载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它将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关于人类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史实,还有道德的熏陶培养,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巩固。因而这门学科的设置和教学不容轻视。但是,由于学分至上的观念影响,目前中学教育普遍存在轻视副科的现象,再加上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历史的厚重博大使得教学内容庞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