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閟宫》“虞”字毛传孔疏确义申说

来源 :辞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鲁颂·閟宫》二章:“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毛传:“虞,误也。”孔颖达疏:“《传》‘虞,误’。正义曰: 《大明》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传》云: ‘无敢怀贰心’,以为民无贰心。《传》以虞为误,则亦为民之情,谓民无疑误也。王肃云: ‘天下归周,无贰心,无疑误,上帝临命汝。’《传》意或然。”毛传“虞”之释语“误”确义为何?而孔颖达疏毛传“误”之释语“疑误”又当何讲?下面所引可代表当前学界的一般看法:
  《汉语大词典》:“虞: ⑤欺诈。《诗·鲁颂·閟宫》: ‘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毛传: ‘虞,误也。’马瑞辰通释: ‘虞与误古同音通用……《广雅·释诂》:“虞,欺也。”误亦欺。’《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汉语大字典》:“虞: ⑨贻误。《诗·鲁颂·閟宫》: ‘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毛传: ‘虞,误也。’孔颖达疏: ‘无有贰心,无有疑误。’”
  《辞海》“虞”义项⑥义例与《汉语大字典》同。
  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未得毛传之义,而《汉语大字典》则未得毛传孔疏之义,因而对毛传孔疏确义有进一步申说的必要。
  首先要说的是,《汉语大词典》释《左传·宣公十五年》“虞”为“欺诈”,是正确的。但从马瑞辰对毛传“虞,误也”之解,而将《閟宫》“虞”释作“欺诈”则误。试想,“虞”之基本义为“欺”,若此“虞”为“欺”,毛传为何不直接以“欺”释“虞”,却用一个与“欺”毫无关系的同音借字“误”来作释,这种以同音借字表示被释字基本义的做法并不符合训诂常例。可见,马氏通释未能把握毛传确义,而其所解似不可靠。
  《汉语大字典》将“虞”释作“贻误”,据其体例是以毛传孔疏为据的。然孔疏为“疑”而非“贻”,难道孔疏也是用“贻”的音近假借字“疑”进行解释的吗?《汉语大词典》:“贻误: 耽误。”书证引《红楼梦》、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谕》、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以及鲁迅《书信集·致李桦》四例。《辞海》:“贻误: 耽误。”书证仅《红楼梦》一例。而《辞源》则未收“贻误”一词。将上引二书对“贻误”的释义施于《閟宫》“虞”显然不妥。而且,由其所引书证可知,“贻误”是清代才出现的一个词,唐人孔颖达不可能用“疑误”来记录后来才出现的“贻误”一词。换句话说,也就是孔疏所说“疑误”并非清代才有的“贻误”。《汉语大字典》之解当是不明孔疏确义的猜想。
  我们以为,毛传和孔疏是正确的,只是后人或因不明孔疏确义,而出现或弃孔疏而另解毛传,或不明孔疏而猜想等导致的错误。如: 《玉篇·虍部》:“虞,误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大戴礼下·营之以物而不虞》:“营之以物而不虞”引王念孙按曰:“虞者,误也。”又《大戴礼中·自设于隐栝之中》:“《文王官人篇》‘营之以物而不虞’,《逸周书》‘虞’作‘误’。”
  而孔疏以“疑误”释毛传“虞”之释语“误”,属训诂学所说的同义扩词释词法。也就是说,孔氏认为毛传“误”是“疑”的同义语,而以同义词“疑”“误”连语释之。再从孔疏将“无虞”释为与“无贰”义近同之“亦为民之情”看,也正是将“虞”看作“贰”的同义语而用“疑”来作解的。孔氏此疏完全正确。
  《广韵·暮韵》:“悮,同误。”《集韵·莫韵》:“悮,疑也。”《说文·疋部》:“疑,惑也。”《字汇·心部》:“悮,惑也。”又:“惑,疑也。”可见,“疑”与“误”义同。“疑”本指二心。《说文·匕部》:“,未定也。”王筠句读:“与疑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经传皆以疑为之,而本字废置不用。”林义光《文源》卷十:“,即疑省。疑为不定之辞。”郭沫若《卜辞通纂》:“,当是古‘疑’字。”《广韵·之韵》:“疑,不定也。”其实,“不定”即“惑”,也就是人思想徘徊于两种以上想法之间而不能取决于一的“心疑不一”。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卷(转引自李圃2004: 1095)中说甲文“疑”曰:“象人仰首旁顾之形,疑之象也。”孙海波《卜辞文字小记》(转引自李圃2002: 440)说甲文“疑”“象人扶杖而立,徘徊岐路之意”(编者按:“岐”应为“歧”)。“疑”为“心疑不一”,而“心疑不一”也就是“贰”。《尔雅·释诂下》:“贰,疑也。”郭璞注“有贰心者疑也”。邢昺疏:“贰者,心疑不一也。”《诗·大雅·大明》“无贰尔心”毛传云:“无敢怀贰心也。”郑玄笺:“无有疑心。”孔颖达疏:“无有疑贰于汝伐纣之心。”朱熹《诗集传》:“贰,贰疑也。”朱鹤龄《诗经通义》:“贰,疑贰。”《国语·周语》:“百姓携贰。”韦昭注:“贰,二心也。”陈天祥《四书辨疑》“殀寿不贰”注“贰,疑也。”
  “疑”为“二心”,还可从“疑贰”连语并表“二心”得以证明。如: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议者莫不疑贰。”(按: 言议者没有人不怀二心。)
  《三国志·吴志·朱然传》附朱绩:“孙綝秉政,大臣疑贰,绩恐吴必扰乱,而中国乘衅,乃密书结蜀,使为并兼之虑。”(按: 言大臣们都怀二心。)
  《张温传》:“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伸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按: 言一定没有二心。)
  《晋书·殷浩传》:“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服,故引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桓温颇相疑贰。”(按: 言殷浩与桓温有二心。)又《刘毅传》:“赞曰: 刘生刚愎,诸葛凶恣,患结满盈,祸生疑贰。”又《慕容廆传》:“靖以待之,必怀疑贰,迭相猜测防。”又《姚襄传》:“将军轻纳奸言,自生疑贰。”又《孙盛传》:“时丞相王导执政,亮(谀)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期间,导、亮颇怀疑贰。”皆其例。
  宋胡瑗《周易口义》卷五:“上下相交,君臣相接。故上无猜忌之心,下无疑贰之志。”(按:言臣子没有二心。)牛钮《日讲日经解易》卷十七:“待民若子,以定其交,使上下感通,略无疑贰。”(按: 言丝毫没有二心。)《读易术》卷八:“心怀疑贰则情意迷乱。”(按: 言怀有二心就心不专一。)明季本《诗说解颐》卷二十三:“人心所在,即上帝之所临也。故武王之心无所疑贰,顺之而已。”(按:言没有二心。)   孔疏“疑”即“贰”之解,又可从其对“无贰无虞”的结构及语意分析中得到佐证。疏曰:“传以虞为误,则亦为民之情,谓民无疑误也。”从“亦为民之情”,完全可以看出孔氏是从句子结构角度把“无贰无虞”析为平列关系:“无虞”同“无贰”,“虞”与“贰”义近同。孔疏这个句子结构的解释,不仅与其以“疑误”释毛传“误”的词语释义照应一致,可为互证,而且与《诗》“无A无B”表义通例完全吻合。据我们的调查,《诗》中“无A无B”式句子共十一例,与“无A无B”同类的“靡A靡B”式三例。《尔雅·释言》:“靡,无也。”这些句子中的“A”“B”词性、意义皆近同。如:
  《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按: “冬”“夏”均指季节。)
  《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按: “衣”“褐”均指衣服。)
  《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广韵·之韵》:“非,不是也。”(按: 也就是“邪恶”。)林义光《诗经通释》:“仪,读为俄,《广雅·释诂》: ‘俄,邪也。’”(按: “邪”即“不正”。亦即“邪恶”。“非”“仪”义近同。)
  《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又《巧言》:“无罪无辜”。《小雅·正月》三章:“民之无辜”郑玄笺:“辜,罪也。”(按: “罪”“辜”义同。)
  《大雅·生民之什》二章:“无灾无害,以赫厥灵。”又《鲁颂·閟宫》一章:“上帝是依,无灾无害。”《正字通·火部》:“灾,祸也。”《字汇·宀部》:“害,祸也。”
  《大雅·假乐》三章:“无怨无恶,率由群匹。”《玉篇·心部》:“怨,恨望也。”(按: 即怨恨。)《广韵·暮韵》:“恶,憎恶。”(按: 即憎恨。)
  《大雅·荡之什》四章:“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按: “背”“侧”均指身边近侍。“陪”“卿”均指辅佐之臣。)
  《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狁之故。”(按: “室”“家”义同。)
  《大雅·荡之什》五章:“既愆尔止,靡明靡晦。”(按: “明”指白天;“晦”指夜晚。泛指时间的不分昼夜。)
  《大雅·云汉》四章:“大命近止,靡瞻靡顾。”(按: “瞻”“顾”均为看顾。)
  上述各“无A无B”句中“A”“B”语义近同关系,完全可证“无贰无虞”之“贰”“虞”义必近同。试想,若孔氏心里并不清楚“无贰无虞”为平列结构,“虞”与“贰”义近同,怎会有“无虞”“亦为民之情”的与《诗》“无A无B”句式表义通例完全吻合的说法呢?又怎会以“疑误”释“误(虞)”而使字义的解释与句子结构的分析成为一体呢?
  又及,《春秋辩义》卷十九:“晋是时霸业已衰,与盟诸国不无虞贰,鲁辱见止,郑贰于楚。”“虞”“贰”为同义连语,并作“二心”。句言此时的晋国国力已经衰弱,参与会盟诸国没有不怀二心。此既可作孔氏“无贰无虞”为同义平列正解之明证,亦为孔疏“疑”即“贰”之明证。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閟宫》“虞”是“误”的借字,毛传以“误”释“虞”,其实是以本字(或曰“误”的基本义)释借字。孔疏用同义扩词释词法以“疑误”释毛传“误”,是深得毛传的正确解释。“疑”即“贰”,义为二心。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绘本).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卷八).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版).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2010.
  4.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七册).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十册).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246133)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4日至2018年8月24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
本文强调了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了学生在学习混凝土结构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几种方法。
<正>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经临床和头颅CT扫描确诊为脑梗塞的急性期病人100例,病程在一周以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
编纂专书辞典同编纂其他辞典一样,都少不了释义解词这一重要环节。但专书辞典往往因所涉专书的性质不同,其释义解词具有不同的特色。以我参加编写的《十三经辞典&#183;礼记卷》
期刊
本刊讯2012年2月28日上午,江苏省法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暨第二届"江苏省法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江苏议事园酒店隆重召开。东南大学法学院刘艳红教授的《实质刑法观》、王孔祥
<正>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死后尸体检查,80%左右有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但发生症状者仅占20~35%,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为脊髓损害,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以神
本刊讯2011年是我国杰出教育家郭秉文先生担任东南大学首任校长90周年。为纪念郭秉文先生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东南大学做出的杰出贡献,确立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
<正>~~
期刊
<正> 传忖性失语以流利型口语、理解相对好,而口语复述不成比例地受损为持点,本文将我们5年来收集的6例传导性失语患者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男2例,女4例,年龄34—73岁,平均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