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结合中外合作办学自身具有的优势,归纳推演出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策。为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字】中外合作办学 中原经济区 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98-02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飞速发展。各种规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各地,尤其是在各个高校不断地涌现。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原经济区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在产、学、研等方面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引导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投身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于家乡经济建设等问题,是当前中原经济区中的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目前有学者提出:应该从增强办学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程度出发,解放思想,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种种隐性壁垒,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向社会开放,主动走出“象牙塔”,在高校围墙之外,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优势,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1]
也有学者认为:增强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合作办学项目应该以全球化的高度来思考合作办学的发展,应该改变专业设置不对口、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的局面,专业设置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与国际化人才。[2]
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于社会,正像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说的:“大学的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可见大学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和服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现状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与社会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服务特色,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服务、社会服务观念落后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与进步中,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需求层次较低。教学服务、服务质量的概念对于年龄偏大的高校教师而言,还是比较新的概念。有些教师一直认为服务质量的概念仅限于餐饮宾馆等服务业的领域中,没有重视教学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没有以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在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与盲目性。另外,中外合作办学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没有准确的把握,对自身的发展趋势还没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2.中外合作办学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脱节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服务状态缺乏一定的了解,不信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的企业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意雇佣本省的毕业生,他们倾向于雇佣省外的重点高校和专业院校的学生,或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在职工作者。
3.高校的过于封闭建设和管理,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发展。
高校内过于封闭的管理机制、过于封闭的运行模式等均导致了高校的发展不能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有自身的开放特点,但是,处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中仍然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优势。
三、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策措施
中外合作办学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资源,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国际化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国际性合作专业培养和双语教学,他们的专业技能具有前瞻性和国际性,他们的外语综合水平超出同层次的高校学生。如何利用这些优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我们需要更新教学服务意识,明确学校、企业之间的责任,建立监督及激励制度,开放学校的管理模式等,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1.转变合作办学部分陈旧观念,更新教学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各类问题的关注,服务质量管理理论普遍被应用到高校。这些理论对于合作办学改进服务质量、更新服务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新服务意识要强调以服务为中心,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引导管理者建立清晰的远景和目标;倡导灵活的管理控制,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授权激励”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利和信任;建立服务意识观念等一系列措施。在服务观念更新中,沟通是主要手段,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与管理者的沟通,管理者与企业间的沟通。建立沟通途径,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学、课堂、实践、讲授水平、教材适用程度、教学设备仪器先进程度、专业可发展性、教师个人魅力等多方面的期望、体会、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教师了解是否需要再进修,以改进其在教学服务质量上的缺失;有助于管理者提高监督教育服务工作的运行绩效,改善相关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助于管理者采纳企业间的需求信息,采取一系列应对的修正性对策,形成教学服务质量评价反馈,以达成提升合作办学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另外,更新服务质量观念,需要老师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解答问题,使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机会收集各项服务信息、增加相关知识、培养服务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反馈、认可、奖励等形式,促使教育服务的行为不断强化,质量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合作办学服务质量的目的。 2.明确学校、企事业之间的责任,建立监督及激励制度。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办学的目的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专业人才。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要突出自己的培养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过程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课程,要重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因此,高校需要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企业需要承担提供实训与实践场所与相关服务的责任。
首先,传统的教育教学多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在教学方法上重理论学习,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这已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合作办学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人才,需要贯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根据不同的专业依托当地的企事业,积极尝试“工学交融”、产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双(多)证书”培养,“定单式”培养等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二元培养机制,加强和当地的联系。认真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努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各种合格对口人才。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划分各自任务与责任。在企业中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具备真实的工作机会与环境。可以由学校牵头,与社会上的公司公共运营分管。学校、企事业积极参与,共同创建实训条件,共同创建智力与技术,形成科学发展的合力,联合培养人才。同时,政府及上级部门给以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着力打造地方办学特色,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最后,建立评估体系和激励体制,对高校和企事业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反馈审核,在教育服务反馈过程中不断调整培养模式和服务方式。同时,设立相应的市场信息调研部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学生需求的反馈渠道、确立高校服务监督、激励、考核体制,杜绝高校官僚主义管理作风等。以此来增强教育服务计划的执行性,做到自觉积极地执行,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服务的效果,有利于人才培养。
3.开放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上应逐步贴近市场,中外合作办学也逐渐走上市场化管理。在经费投入方面,除了学校要加大对合作办学教育的投入之外,还要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向合作办学教育领域投资,以加快合作办学教育的发展;加快合作办学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创建适应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合合作办学学生特点的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积极尝试开放管理模式,建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主体间的沟通。在教学一线、管理一线直接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想法、感受、意见、建议、困难、需求、误解、抱怨、不满等各类情绪都是学院需要了解的重要元素。通过沟通体系,实施开放的管理,让学生真正的感觉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另外,透明度高而又完善的开放管理体系,通常包含了明确的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和补偿措施,使学生能放心地向学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满。既有助于问题的反馈,达到与学生沟通的目的。又能及时地发现服务中的问题,迅速予以解决,提升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经济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应该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和自身优势,积极投入每一次实践中。为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或选择就业岗位,乃至满足创业的需要,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循环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提高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层次;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与国际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英、成新轩、帅全锋.河北省高校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对策探析[J].河北学刊,2009(9):208~210
2 殷永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23~26
3 邹红.对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5~46
4 冯晨昱.对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99~102
5 周雪梅.关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13
6 王琴、夏青.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再认识[J].福建论坛(社会教育版),2010(6):60~63
7 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52~54
【关键字】中外合作办学 中原经济区 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98-02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飞速发展。各种规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各地,尤其是在各个高校不断地涌现。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原经济区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在产、学、研等方面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引导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投身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于家乡经济建设等问题,是当前中原经济区中的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目前有学者提出:应该从增强办学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程度出发,解放思想,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种种隐性壁垒,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向社会开放,主动走出“象牙塔”,在高校围墙之外,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优势,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1]
也有学者认为:增强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合作办学项目应该以全球化的高度来思考合作办学的发展,应该改变专业设置不对口、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的局面,专业设置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与国际化人才。[2]
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于社会,正像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说的:“大学的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可见大学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和服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现状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与社会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服务特色,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服务、社会服务观念落后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与进步中,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需求层次较低。教学服务、服务质量的概念对于年龄偏大的高校教师而言,还是比较新的概念。有些教师一直认为服务质量的概念仅限于餐饮宾馆等服务业的领域中,没有重视教学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没有以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在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与盲目性。另外,中外合作办学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没有准确的把握,对自身的发展趋势还没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2.中外合作办学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脱节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服务状态缺乏一定的了解,不信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的企业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意雇佣本省的毕业生,他们倾向于雇佣省外的重点高校和专业院校的学生,或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在职工作者。
3.高校的过于封闭建设和管理,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发展。
高校内过于封闭的管理机制、过于封闭的运行模式等均导致了高校的发展不能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有自身的开放特点,但是,处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中仍然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优势。
三、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策措施
中外合作办学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资源,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国际化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国际性合作专业培养和双语教学,他们的专业技能具有前瞻性和国际性,他们的外语综合水平超出同层次的高校学生。如何利用这些优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我们需要更新教学服务意识,明确学校、企业之间的责任,建立监督及激励制度,开放学校的管理模式等,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1.转变合作办学部分陈旧观念,更新教学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各类问题的关注,服务质量管理理论普遍被应用到高校。这些理论对于合作办学改进服务质量、更新服务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新服务意识要强调以服务为中心,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引导管理者建立清晰的远景和目标;倡导灵活的管理控制,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授权激励”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利和信任;建立服务意识观念等一系列措施。在服务观念更新中,沟通是主要手段,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与管理者的沟通,管理者与企业间的沟通。建立沟通途径,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学、课堂、实践、讲授水平、教材适用程度、教学设备仪器先进程度、专业可发展性、教师个人魅力等多方面的期望、体会、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教师了解是否需要再进修,以改进其在教学服务质量上的缺失;有助于管理者提高监督教育服务工作的运行绩效,改善相关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助于管理者采纳企业间的需求信息,采取一系列应对的修正性对策,形成教学服务质量评价反馈,以达成提升合作办学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另外,更新服务质量观念,需要老师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解答问题,使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机会收集各项服务信息、增加相关知识、培养服务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反馈、认可、奖励等形式,促使教育服务的行为不断强化,质量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合作办学服务质量的目的。 2.明确学校、企事业之间的责任,建立监督及激励制度。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办学的目的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专业人才。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要突出自己的培养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过程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课程,要重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因此,高校需要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企业需要承担提供实训与实践场所与相关服务的责任。
首先,传统的教育教学多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在教学方法上重理论学习,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这已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合作办学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人才,需要贯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根据不同的专业依托当地的企事业,积极尝试“工学交融”、产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双(多)证书”培养,“定单式”培养等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二元培养机制,加强和当地的联系。认真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努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各种合格对口人才。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划分各自任务与责任。在企业中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具备真实的工作机会与环境。可以由学校牵头,与社会上的公司公共运营分管。学校、企事业积极参与,共同创建实训条件,共同创建智力与技术,形成科学发展的合力,联合培养人才。同时,政府及上级部门给以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着力打造地方办学特色,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最后,建立评估体系和激励体制,对高校和企事业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反馈审核,在教育服务反馈过程中不断调整培养模式和服务方式。同时,设立相应的市场信息调研部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学生需求的反馈渠道、确立高校服务监督、激励、考核体制,杜绝高校官僚主义管理作风等。以此来增强教育服务计划的执行性,做到自觉积极地执行,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服务的效果,有利于人才培养。
3.开放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上应逐步贴近市场,中外合作办学也逐渐走上市场化管理。在经费投入方面,除了学校要加大对合作办学教育的投入之外,还要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向合作办学教育领域投资,以加快合作办学教育的发展;加快合作办学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创建适应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合合作办学学生特点的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积极尝试开放管理模式,建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主体间的沟通。在教学一线、管理一线直接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想法、感受、意见、建议、困难、需求、误解、抱怨、不满等各类情绪都是学院需要了解的重要元素。通过沟通体系,实施开放的管理,让学生真正的感觉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另外,透明度高而又完善的开放管理体系,通常包含了明确的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和补偿措施,使学生能放心地向学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满。既有助于问题的反馈,达到与学生沟通的目的。又能及时地发现服务中的问题,迅速予以解决,提升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经济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应该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和自身优势,积极投入每一次实践中。为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或选择就业岗位,乃至满足创业的需要,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循环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提高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层次;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与国际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英、成新轩、帅全锋.河北省高校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对策探析[J].河北学刊,2009(9):208~210
2 殷永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23~26
3 邹红.对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5~46
4 冯晨昱.对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99~102
5 周雪梅.关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13
6 王琴、夏青.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再认识[J].福建论坛(社会教育版),2010(6):60~63
7 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