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大学语文”古代作品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文化、道德、情感、审美等方面对其进行当代性的推衍。探讨“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的价值,提出在当代性内涵的推衍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因素,增强“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的当代意识。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当代性
任何作品的解读都具有当下性,对古代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每个时代对古代作品都存在着当代性阐释问题。如《离骚》主旨的解读,西汉有“蝉蜕浊秽、浮游尘埃”说,那是因为受到了西汉道家学说流行的影响。东汉有贬絜狂狷景行说,那是因为受到了东汉清流思想的影响。宋代有忠君爱国说,那是因为受到了宋代积贫积弱、救亡图存时代风气的影响。当然所有这些主旨的提出,首先是因为《离骚》文本中本身就蕴含了潜在的主旨因素,不过之所以在不同时代被提出,本质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当代性推衍。“大学语文”中古代作品的讲授同样如此,对它们的讲读实际上加上了讲授者个人当代性的理解,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也同样濡染了当代性的接受色彩。本文主要从教授的角度来谈谈“大学语文”古文教学的当代性推衍问题。
一、文化的当代性推衍
中国古代作品大多数都承载了文化的因子,换而言之,古代作品大多数是“泛文学”的或“大文学”的。朱自清先生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序》)[1]又认为我们的国文教学有三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国文教学·序》)[2]朱先生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讨论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结合当下的社会状况,结合古代作品中潜藏着的对当代文化有启示作用的因素进行挖掘。例如我们讲授《大同》(《礼记·礼运》)时,教学目标中就明确提出:“理解儒家‘大同’的最高社会理想,认识《大同》一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在提出预习要求时就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大同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何意义?”这实际上是把儒家“大
同”社会理想的传统文化放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挖掘。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除了根据课文的文本对“大同”社会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外,为了增强同学们对“大同”社会理想的深刻理解,我们还从文字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同’,拆开来就是‘凡’、‘口’二字,‘凡’、‘口’也就是众口一词的意思,所以‘同’就有相同、偕同的意思,进而又有了和谐的意思。‘大同’的‘同’就是此义。”“‘大’字,形体像一个高高大大、正面站立的人形,借以表达抽象的概念——高大的意思,进而表示程度深的意思(如‘大吃一惊’、‘天色大亮’,还有‘大不同’)。所以‘大同’合起来就是指高度的和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当下行业比较混乱,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境下,我们要从“和谐”的这一面来挖掘“大同”文化的当代性价值:“今天我们已基本步入了‘小康’社会,又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古代先贤们所神往的‘大同’社会理想正在一步步转化为灿烂的现实。在此形势下,我们品读原典,才会倍感先贤思想之深邃,才会倍感今日生活之光明。”之所以如此考察,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推衍。
我校俞晓红、杨树森教授以《老子》、《春江花月夜》、《世说新语·支公好物》等大学语文古代作品为例,在对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推衍其文化内涵的当代性价值。尤其能够注意到在当今自然环境恶劣,人与自然日益对立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其文化观念对当代环保理念的巨大启示作用。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天本一’思想与当代的‘人天合一’观有机结合,强调‘以人为本’前提下的科学发展观,提升绿色文化理念的文化价值,将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环保理念相联系,在现实问题的展示中渗透理论因子的阐发,不仅使环保意识因为有了理论的光照而透射光芒,而且也强化了‘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整体感和系统性”[3]。正是推衍了《老子》等篇章所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放在当代所处自然环境下的文化观照。
二、道德的当代性推衍
“大学语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是“大学语文”研究者所公认的,道德性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语文”中的一些古代作品承载了传统的道德,打上那个时代的特质,固然有其时代性的弊端,不过也包含了一些积极因素。就现行“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而言,编选者常常是从当代道德的缺陷来着眼,挖掘传统道德对当代道德的救治意义,这也是传统道德的当代性推衍。
如在当今功利性极强,社会被物质化、工具化的情形下,作为主体的人经常被异化、形式化,我们如何处理好物与我的关系,保持独立于物之外的道德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讲授《世说新语·身无长物》时,就注重对此段所蕴含的道德因素的当代性发掘。王恭所云“恭作人无长物”的记载,实际是突出了王恭轻视外物、超然物外的道德品质。而当今物欲横流、贪污腐败严重,由此而引起了人们诚信的匮乏,王恭的道德品质无疑是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也是当代性的推衍。
又如,当今社会关系网罗织,私情甚重,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时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基础教育的少数教师师德沦丧,传授知识经常是课内不教课外教,丧失了教育者的基本底线。这与主体的道德品质是有很深刻的内在关系。我们在讲授《论语》十二章时,首先告诉同学们看看孔子是如何教授弟子的: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对待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孔子非常深厚的道德品质。进而告诉同学们,《论语》“仁者,爱人”的传统思想在我们剥离它的阶级立场后,在当代仍然有其挖掘、传承的重要性。只有将自己的爱加以推广,我们的道德才是完善的。所以我告诉同学们,历史上的漂母比孟母伟大,是因为漂母给予韩信一饭之恩,是完全出于“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比母亲出于天性爱自己孩子的孟母之爱,道德力量要深厚很多。如果这种推广之爱的道德力量在当代我们能够得到挖掘,那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日益发达,而且也能达到精神上的内在和谐。 三、情感的当代性推衍
古代的人和现今的人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时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人也会成为古人。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所包孕的情感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我们在当代都可以进行推衍。
从情感本身来说,我们当然追求其真、其善、其美。就我们教学对象是大学生而言,现在最需要处理的就是爱情问题。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正当谈情说爱的年龄,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古代作品的文本出发,告诉同学们爱情务必是纯真的,而不是虚伪的。在教授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时,我们传达给同学们的首先是认同杜丽娘对纯真爱情的追求,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复生的故事,倡扬以情抗“理”,肯定追求爱情是人的自由权利。当然。追求爱情自由对于我们现代大学来说,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于我们大学生受到流行时尚的影响,爱情的态度走向了另外一端,随意性较强,“一夜情”,“见异思迁”等现象严重,由此引起的情感矛盾非常突出。我们从另外一面告诉同学们,杜丽娘的爱情之所以如此感人,除了与追求的方式相关之外,其可以死、可以生的爱情首先是纯真而忠贞的,她所爱的对象永远只是柳梦梅一个,所以才如此刻骨铭心。如果反面设想一下,杜丽娘所爱对象不是唯一,还会如此打动人吗?《长恨歌》所抒写的爱情更为特殊,因为男主人公是君王的特殊身份,但就文本而言,我们告诉同学们的是,作品并没有叙写唐玄宗和三宫七十二院之间的关系,而是着力于去书写李杨二人忠贞的爱情故事。尤其是后面一部分李隆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君王的身份,而作品着实是在感发处于生死相隔中两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这样忠贞而专一的爱情毫无疑问是极其打动人心的,故而我们能够赋予深刻的同情。
当然,从作品文本出发,我们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对情感进行当代性的推衍。还是以爱情为例,我们知道,社会并不完全是两个人的世界,当爱情发生时,它必然要和其他的社会因素发生关系。我们在讲授《长恨歌》时,尽管告诉同学们此诗并不是以政治讽喻为主,但因为李杨之间的爱情还是与国家利益发生了关系,特别作为君王的李隆基在爱情发生后,完全以爱情为人生的全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这还是要批判的。放在当代性的语境下,我们要推衍的是,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与唯一,爱情需要以事业为基础,当人生没有了事业之后,爱情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石,爱情可能随之也会走向覆亡的境地。大学生就会体味到,如果为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而不顾念其他一切,最终会伤及爱情本身。由此进行情感教育,同学们就容易接受。
四、审美的当代性推衍
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去创造美的历史。“大学语文”所选择的一个标准就是美文,古代作品也是如此。古代的部分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令人向往的审美境界,充满了净化人心的艺术魅力。应当说,知识教育的核心是求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求善,而文学教育的核心就是求美。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实施的办法》)[4]我们在教授“大学语文”古代的一些美文作品时,往往也很注重审美的当代性推衍,在当下物质文明发达的情势下,这种超功利性的审美境界无疑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充满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我们之所以选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为精讲的篇目,完全是着眼于其审美的境界而言的。我们的导语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实在是太美了,即使你从来就没有读过它,仅仅是看了诗题,也足以让你心醉神驰,因为它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如梦似幻般的美的意境,让你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伴随着《春江花月夜》乐曲的播放,我们诵读此诗,感受着诗歌美的魅力。面对着诗中所带有的感伤情绪,我们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在当下大学生精神迷惘而空虚的境况下,对它进行了审美的当代性推衍:“从生活背景来看,《春江花月夜》的感伤,不是反映为对生活的绝望、颓废,也不是由于生活苦难或贫乏、枯燥,而是产生在对生活、对自然如梦如痴的陶醉和进一步追求的基础上。”故而“这首诗的境界,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向外开展的。它即使有叹息,也还是轻盈的;即使有点感伤,也并不沉重,仍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就其精神实质来看,它不是萎靡,而是面向更高远的人生、面向未来的,显得浪漫而富有展望。” 毫无疑问,如此审美的当代性推衍,更具有了其积极的净化人生的价值。我们课程组的老师在讲读这首著名的诗歌后所作的诗意的审美评价,也正是立意于此,“如此静谧,又如此感伤;月光如水,佳期若梦;亲爱的读者,请你脚步轻轻,只可吟咏,不可喧哗,让这种如梦如痴的,梦幻美,永远滋润着你的心田。”可以说,审美的当代性推衍非常重要。
一言以蔽之,我们之所以要注重从审美层面进行当代性推衍,一方面是因为“大学语文”所选录的古代作品特别是韵文,不只是作者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作者自我涵泳之后审美感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在当下快餐文化为主流,人们审美体验普遍贫乏的状况下,在古代作品中推衍其审美教育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五、余 论
我们在“大学语文”古代作品讲授时所注重的这几个层面的当代性推衍,当然不能脱离古代作品文本的本身,因为它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这种当代性内涵的推衍要立足于古代作品本身形象感染力。我们要通过作品文本本身的分析进行转化,不是强制性的灌输或直白的说教,所以要以生动的形象触动人,以鲜明的倾向性打动人,以内在的相通性说服人。
(2)要寓这种当代性内涵的推衍于有“趣味”和“快乐”的教学中。古代作品不同于其他教化的课本,“大学语文”课程亦非专业课教育,我们更多的是要使同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怀有学习的热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使同学在有“趣味”和“快乐”的教学中接受当代性的转换。
(3)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当下的情怀。我们除了对古代作品本身能够做到深刻的讲解,有意味的传输之外,本身也要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挖掘古代作品与当下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古代作品的当代性研究[5]。缘此,才能充分地做到当代性内涵的推衍。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六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
[2]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
[3] 俞晓红,杨树森. 《大学语文》教学与环保理念的渗透[A]//2009安徽高校首届大学语文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汇编[C].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内部版,2009:31.
[4] 蔡元培. 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0.
[5] 张炯. 加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 文学遗产,1996(5).
[本文为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语文”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当代性
任何作品的解读都具有当下性,对古代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每个时代对古代作品都存在着当代性阐释问题。如《离骚》主旨的解读,西汉有“蝉蜕浊秽、浮游尘埃”说,那是因为受到了西汉道家学说流行的影响。东汉有贬絜狂狷景行说,那是因为受到了东汉清流思想的影响。宋代有忠君爱国说,那是因为受到了宋代积贫积弱、救亡图存时代风气的影响。当然所有这些主旨的提出,首先是因为《离骚》文本中本身就蕴含了潜在的主旨因素,不过之所以在不同时代被提出,本质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当代性推衍。“大学语文”中古代作品的讲授同样如此,对它们的讲读实际上加上了讲授者个人当代性的理解,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也同样濡染了当代性的接受色彩。本文主要从教授的角度来谈谈“大学语文”古文教学的当代性推衍问题。
一、文化的当代性推衍
中国古代作品大多数都承载了文化的因子,换而言之,古代作品大多数是“泛文学”的或“大文学”的。朱自清先生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序》)[1]又认为我们的国文教学有三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国文教学·序》)[2]朱先生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讨论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结合当下的社会状况,结合古代作品中潜藏着的对当代文化有启示作用的因素进行挖掘。例如我们讲授《大同》(《礼记·礼运》)时,教学目标中就明确提出:“理解儒家‘大同’的最高社会理想,认识《大同》一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在提出预习要求时就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大同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何意义?”这实际上是把儒家“大
同”社会理想的传统文化放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挖掘。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除了根据课文的文本对“大同”社会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外,为了增强同学们对“大同”社会理想的深刻理解,我们还从文字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同’,拆开来就是‘凡’、‘口’二字,‘凡’、‘口’也就是众口一词的意思,所以‘同’就有相同、偕同的意思,进而又有了和谐的意思。‘大同’的‘同’就是此义。”“‘大’字,形体像一个高高大大、正面站立的人形,借以表达抽象的概念——高大的意思,进而表示程度深的意思(如‘大吃一惊’、‘天色大亮’,还有‘大不同’)。所以‘大同’合起来就是指高度的和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当下行业比较混乱,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境下,我们要从“和谐”的这一面来挖掘“大同”文化的当代性价值:“今天我们已基本步入了‘小康’社会,又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古代先贤们所神往的‘大同’社会理想正在一步步转化为灿烂的现实。在此形势下,我们品读原典,才会倍感先贤思想之深邃,才会倍感今日生活之光明。”之所以如此考察,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推衍。
我校俞晓红、杨树森教授以《老子》、《春江花月夜》、《世说新语·支公好物》等大学语文古代作品为例,在对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推衍其文化内涵的当代性价值。尤其能够注意到在当今自然环境恶劣,人与自然日益对立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其文化观念对当代环保理念的巨大启示作用。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天本一’思想与当代的‘人天合一’观有机结合,强调‘以人为本’前提下的科学发展观,提升绿色文化理念的文化价值,将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环保理念相联系,在现实问题的展示中渗透理论因子的阐发,不仅使环保意识因为有了理论的光照而透射光芒,而且也强化了‘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整体感和系统性”[3]。正是推衍了《老子》等篇章所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放在当代所处自然环境下的文化观照。
二、道德的当代性推衍
“大学语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是“大学语文”研究者所公认的,道德性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语文”中的一些古代作品承载了传统的道德,打上那个时代的特质,固然有其时代性的弊端,不过也包含了一些积极因素。就现行“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而言,编选者常常是从当代道德的缺陷来着眼,挖掘传统道德对当代道德的救治意义,这也是传统道德的当代性推衍。
如在当今功利性极强,社会被物质化、工具化的情形下,作为主体的人经常被异化、形式化,我们如何处理好物与我的关系,保持独立于物之外的道德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讲授《世说新语·身无长物》时,就注重对此段所蕴含的道德因素的当代性发掘。王恭所云“恭作人无长物”的记载,实际是突出了王恭轻视外物、超然物外的道德品质。而当今物欲横流、贪污腐败严重,由此而引起了人们诚信的匮乏,王恭的道德品质无疑是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也是当代性的推衍。
又如,当今社会关系网罗织,私情甚重,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时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基础教育的少数教师师德沦丧,传授知识经常是课内不教课外教,丧失了教育者的基本底线。这与主体的道德品质是有很深刻的内在关系。我们在讲授《论语》十二章时,首先告诉同学们看看孔子是如何教授弟子的: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对待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孔子非常深厚的道德品质。进而告诉同学们,《论语》“仁者,爱人”的传统思想在我们剥离它的阶级立场后,在当代仍然有其挖掘、传承的重要性。只有将自己的爱加以推广,我们的道德才是完善的。所以我告诉同学们,历史上的漂母比孟母伟大,是因为漂母给予韩信一饭之恩,是完全出于“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比母亲出于天性爱自己孩子的孟母之爱,道德力量要深厚很多。如果这种推广之爱的道德力量在当代我们能够得到挖掘,那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日益发达,而且也能达到精神上的内在和谐。 三、情感的当代性推衍
古代的人和现今的人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时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人也会成为古人。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所包孕的情感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我们在当代都可以进行推衍。
从情感本身来说,我们当然追求其真、其善、其美。就我们教学对象是大学生而言,现在最需要处理的就是爱情问题。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正当谈情说爱的年龄,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古代作品的文本出发,告诉同学们爱情务必是纯真的,而不是虚伪的。在教授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时,我们传达给同学们的首先是认同杜丽娘对纯真爱情的追求,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复生的故事,倡扬以情抗“理”,肯定追求爱情是人的自由权利。当然。追求爱情自由对于我们现代大学来说,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于我们大学生受到流行时尚的影响,爱情的态度走向了另外一端,随意性较强,“一夜情”,“见异思迁”等现象严重,由此引起的情感矛盾非常突出。我们从另外一面告诉同学们,杜丽娘的爱情之所以如此感人,除了与追求的方式相关之外,其可以死、可以生的爱情首先是纯真而忠贞的,她所爱的对象永远只是柳梦梅一个,所以才如此刻骨铭心。如果反面设想一下,杜丽娘所爱对象不是唯一,还会如此打动人吗?《长恨歌》所抒写的爱情更为特殊,因为男主人公是君王的特殊身份,但就文本而言,我们告诉同学们的是,作品并没有叙写唐玄宗和三宫七十二院之间的关系,而是着力于去书写李杨二人忠贞的爱情故事。尤其是后面一部分李隆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君王的身份,而作品着实是在感发处于生死相隔中两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这样忠贞而专一的爱情毫无疑问是极其打动人心的,故而我们能够赋予深刻的同情。
当然,从作品文本出发,我们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对情感进行当代性的推衍。还是以爱情为例,我们知道,社会并不完全是两个人的世界,当爱情发生时,它必然要和其他的社会因素发生关系。我们在讲授《长恨歌》时,尽管告诉同学们此诗并不是以政治讽喻为主,但因为李杨之间的爱情还是与国家利益发生了关系,特别作为君王的李隆基在爱情发生后,完全以爱情为人生的全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这还是要批判的。放在当代性的语境下,我们要推衍的是,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与唯一,爱情需要以事业为基础,当人生没有了事业之后,爱情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石,爱情可能随之也会走向覆亡的境地。大学生就会体味到,如果为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而不顾念其他一切,最终会伤及爱情本身。由此进行情感教育,同学们就容易接受。
四、审美的当代性推衍
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去创造美的历史。“大学语文”所选择的一个标准就是美文,古代作品也是如此。古代的部分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令人向往的审美境界,充满了净化人心的艺术魅力。应当说,知识教育的核心是求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求善,而文学教育的核心就是求美。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实施的办法》)[4]我们在教授“大学语文”古代的一些美文作品时,往往也很注重审美的当代性推衍,在当下物质文明发达的情势下,这种超功利性的审美境界无疑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充满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我们之所以选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为精讲的篇目,完全是着眼于其审美的境界而言的。我们的导语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实在是太美了,即使你从来就没有读过它,仅仅是看了诗题,也足以让你心醉神驰,因为它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如梦似幻般的美的意境,让你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伴随着《春江花月夜》乐曲的播放,我们诵读此诗,感受着诗歌美的魅力。面对着诗中所带有的感伤情绪,我们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在当下大学生精神迷惘而空虚的境况下,对它进行了审美的当代性推衍:“从生活背景来看,《春江花月夜》的感伤,不是反映为对生活的绝望、颓废,也不是由于生活苦难或贫乏、枯燥,而是产生在对生活、对自然如梦如痴的陶醉和进一步追求的基础上。”故而“这首诗的境界,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向外开展的。它即使有叹息,也还是轻盈的;即使有点感伤,也并不沉重,仍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就其精神实质来看,它不是萎靡,而是面向更高远的人生、面向未来的,显得浪漫而富有展望。” 毫无疑问,如此审美的当代性推衍,更具有了其积极的净化人生的价值。我们课程组的老师在讲读这首著名的诗歌后所作的诗意的审美评价,也正是立意于此,“如此静谧,又如此感伤;月光如水,佳期若梦;亲爱的读者,请你脚步轻轻,只可吟咏,不可喧哗,让这种如梦如痴的,梦幻美,永远滋润着你的心田。”可以说,审美的当代性推衍非常重要。
一言以蔽之,我们之所以要注重从审美层面进行当代性推衍,一方面是因为“大学语文”所选录的古代作品特别是韵文,不只是作者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作者自我涵泳之后审美感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在当下快餐文化为主流,人们审美体验普遍贫乏的状况下,在古代作品中推衍其审美教育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五、余 论
我们在“大学语文”古代作品讲授时所注重的这几个层面的当代性推衍,当然不能脱离古代作品文本的本身,因为它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这种当代性内涵的推衍要立足于古代作品本身形象感染力。我们要通过作品文本本身的分析进行转化,不是强制性的灌输或直白的说教,所以要以生动的形象触动人,以鲜明的倾向性打动人,以内在的相通性说服人。
(2)要寓这种当代性内涵的推衍于有“趣味”和“快乐”的教学中。古代作品不同于其他教化的课本,“大学语文”课程亦非专业课教育,我们更多的是要使同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怀有学习的热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使同学在有“趣味”和“快乐”的教学中接受当代性的转换。
(3)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当下的情怀。我们除了对古代作品本身能够做到深刻的讲解,有意味的传输之外,本身也要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挖掘古代作品与当下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古代作品的当代性研究[5]。缘此,才能充分地做到当代性内涵的推衍。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六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
[2]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
[3] 俞晓红,杨树森. 《大学语文》教学与环保理念的渗透[A]//2009安徽高校首届大学语文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汇编[C].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内部版,2009:31.
[4] 蔡元培. 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0.
[5] 张炯. 加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 文学遗产,1996(5).
[本文为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语文”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