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经济展望和政策取向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x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国民经济总体平稳,全年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部署了2015年经济工作重点。2015年,中国经济仍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扩张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并进入“经济增长中高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的新常态,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处于还债高峰期,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实体经济问题加速向财政和金融领域传导,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叠加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支撑作用,中国经济将出现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建议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处于合理增长区间。
  2014年经济形势基本特征及全年预测
  2014年以来,中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出台了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仍处在合理运行区间。
  (一)经济增速基本平稳
  面对2014年一季度经济出现下行的局面,3月份以来,国务院陆续推出了加快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减税力度、向支持三农等领域发展的金融机构定向降准等一系列微刺激措施,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营改增领域、推进企业登记注册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随着这些政策在二季度显效,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由年初的明显下滑逐步趋于稳定。7月份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又开始走弱,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幅较上年同期放缓1.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7.4%,增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十个季度在7.3%-7.9%之间窄幅波动。
  (二)消费出口稳定,投资增速回落
  消费需求基本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增长基本稳定在12%左右,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势头迅猛。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8238亿元,同比增长49.9%。出口企稳回升,5-10月份出口平均增速为10.8%,将整体出口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拉升至1-10月的5.8%,剔除2013年因香港“一日游”虚假贸易因素产生的基数影响,1-10月份出口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落,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12.4%,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下拉投资减速了约1.3个百分点。9月份房地产投资当月仅增长8.5%,创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制造业累计增长13.5%,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增长21.4%,同比仅回落1.7个百分点。
  (三)物价水平稳中趋降,就业形势稳定
  1-10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9、10月份上涨 1.6%,为55个月来的最低涨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跌1.7%,已连续32个月下跌。商品房价格同比下降0.1%,上年同期为上涨8.6%。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服务业发展较快,就业形势较好,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
  (四)经济结构优化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从主要产业来看,采掘业、冶金、建材、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生产减慢,而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三是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特别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0.5%,高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速,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四是区域结构继续改善。中西部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快于东部地区,地区间发展差距在缩小、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五是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五)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实现
  受到财政收支矛盾加大、房地产市场继续降温、社会融资总量减少和企业库存变化的影响,四季度经济会继续放缓至7.2%左右。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左右,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全年预期的调控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经济增长速度基本接近目前中国7.5%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处在合理增长区间内。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环境总体稳定
  1.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分化复苏态势。世界经济已进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常态,2015年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增长格局。美国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改善的主要动力。随着私人部门“去杠杆化”结束,美国经济自主复苏动力明显增强,消费者信心提升及企业支出意愿增强将推动经济延续向好态势,预计2015年美国GDP增速将达到3%左右,比2014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5年欧元区经济仍将微弱增长。日本的刺激性货币、财政政策边际效应减弱,通胀水平上升至3%左右后进一步量化宽松的空间受到挤压,2015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新兴经济体由于内部结构性矛盾难以根本化解,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资本面临进一步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流,2015年新兴经济体增长仍将较为乏力。   2.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协调难度加大。在主要经济体复苏快慢有别的背景下,全球货币政策取向将进一步分化。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日益稳固,美联储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而欧元区迫于经济增长压力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日本货币政策则会受制于通胀回升。各国货币政策取向的分化将加大全球资金无序流动和金融波动的风险,美联储一旦加息,就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波动,并冲击世界经济。此外,在当前政策外溢性显著但缺乏有约束力的全球性协调机制的背景下,各方政策分化将导致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将进一步增大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
  3.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对全球经济影响加大。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乌克兰问题可能再度反复。俄罗斯和乌克兰矛盾短期内难以弥合,加之冬季临近将使乌克兰及欧洲对俄天然气供应依赖加大,期间双边经济制裁可能进一步升级。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可能继续恶化。伊叙局势继续恶化,进而危及全球石油供应及价格稳定。朝鲜半岛安全局势、南海地区争端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均会对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挑战。
  4.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上看,2105年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基本稳定。全球经济从历史上看仍处于中低速水平,出口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及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贡献将极为有限。美联储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将加剧中国短期跨境资本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风险,进而可能冲击国内货币供给和金融市场稳定。
  (二)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问题甚至还有所加剧。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企业库存大幅增加,财政和金融风险开始暴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1.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显现。中国房地产行业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过去5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住房的需求峰值约为1200-1300万套,并在2013年基本达到,自2014年房地产市场进入量价齐跌的调整期。但如何调整,各方观点不同,一种观点认为,到2015年中左右,房地产市场将调整到位,进入平稳增长。还有一种观点较为悲观,根据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周期变化规律,房地产调整期一般需要3-5年,处于和中国相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国家其商品房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般在8%左右,2013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额占GDP的比重达到14.3%,如果能在三年左右调整到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商品房销售额每年要下降9%左右,相应的房地产投资也会下降。但不管哪种观点,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减小。
  2.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截至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2个月下降,已经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记录,并将继续下跌一段时间。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不同,当时是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下降,本次主要是工业品价格下跌,表明中国的产能过剩并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更多地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结果。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3.地方性债务负担增加。经过几年的大量举债,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与此同时,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放缓的情况下,要稳定经济增长就只有增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要求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继续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融资,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一方面由于相当部分新增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影响了其他行业的资金供给。
  4.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的巨大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房地产市场回调和部分理财产品违约风险上升,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流动性偏好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分流了部分资金。金融资本“避实就虚”,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降低不能有效传导到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民营投资意愿与中小企业生产活动。
  5.财政金融风险加大。与房地产调整、产能过剩、政府性债务相关的金融产品违约风险开始暴露,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实体经济的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融资难融资贵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融资的现象抬头,个别地区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
  6.企业进入去库存阶段。2013年底美国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各国对世界经济普遍持乐观态度。2014年3月份中国推出的“微刺激”政策也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制造业PMI指数自2月份以来逐月走高,企业自2013年11月份以来进入补库存阶段,产成品库存持续加速增长,2014年1-10月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长14.4%,到10月份产成品存货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5倍。但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阶段,因而制造企业将面临去库存的较大压力,这将会对2014年四季度和2015年上半年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有条件和有能力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
  1.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2015年将是全面改革“推进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改革步伐加快,这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2.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在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将会使得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会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3.区域差距使得中国经济回旋余地较大。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城市和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在大国会产生新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有巨大的回旋余地。
  4.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经过30年多年的发展,中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即便出现回落,但仍显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
  5.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尽管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但总体上看,中国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资产负债总体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和目标建议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如果中国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稳定,2015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
  (一)投资增长呈放缓态势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常态是稳定投资的关键因素,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将会加快。制造业仍然面临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制造业投资将会稳中趋缓。受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特别是近一年来房地产开工面积、商品房销量、销售额等持续下降的影响,房地产投资仍将大幅减速,但是商品房在建规模较大,房地产投资出现全面负增长可能性较小。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4%,较2014年放缓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6%,较2014年放缓5.5个百分点。
  (二)消费增长基本稳定
  2014年,随着经济总规模的增加和服务业占比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的态势,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将有助于稳定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同时,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有助于逐步减轻居民谨慎动机,推动消费稳定增长。此外,网购等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当然,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居民买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压力将会抑制当期消费。因此,中国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进出口增速平稳
  世界经济总体温和复苏,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出现改善态势,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比较稳固,欧元区经济也在缓慢改善,人民币汇率进入有升有贬的动态走势,将有助于中国外贸出口恢复到稳定增长状态。但是,新兴经济体仍面临较大增长下行压力,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出口仍然面临较多挑战。国内需求减弱态势使得进口增速难以加快。初步预计,2015年出口将增长8%左右,进口将增长5%左右。全年外贸顺差45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四)物价总水平基本平稳
  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中趋降,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化解缓慢,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出厂价格仍然会保持下降基本格局,但降幅有望逐步收窄。从服务业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2014年各地普遍高温以及北方主产区的涝灾将会对秋粮产量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可能影响到2015年粮价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下降1.5%,房价同比增幅将继续呈下跌态势。
  (五)2015年的预期调控目标
  从三大需求来看,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阶段,经济增速呈稳中缓降态势,预计2015年中国GDP将增长7%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7.8%左右,同比放缓0.6个百分点。
  考虑需要和可能,兼顾当前和长远,建议把201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进出口增长目标确定为7%。这样的目标确定,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的关系,较好地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较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进程,把稳增长、促改革、控风险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货币供应量,防止经济下行和财政金融风险相互强化,促进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建议2015年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6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2.3%左右。二是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等普惠性措施;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试点政策扩大到所有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三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加快铁路、保障房等的建设进度,推进特高压输电、核电、城市地下管网、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M2增长12%左右,社会融资规模19万亿元左右,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0万亿元左右。二是充分运用结构性、差别化货币信贷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三农等领域支持力度。三是有序推动资产证券化,拓展融资渠道,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解决长期资金筹集问题,增加金融机构化解风险手段。
  (三)稳定房地产市场
  一是认真落实差别化房地产信贷税收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执行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30%和0.7倍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适当降低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与贷款利率,鼓励改善型住房购买行为。二是落实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支持方案,加强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信贷支持,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三是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扩散,高度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加大对开发企业资金链风险排查力度,事先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和应对。
  (四)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发展混合所有制。二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打破部分理财、信托产品刚性兑付,通过建立银行、信托、保险联动机制,设立最低补偿额度等方法尝试适当控制风险,加快推进《存款保险条例》的落实。三是加快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适度扩大省政府发债规模。四是利用通胀水平偏低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水、电、油、气、运等资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改革。
  (五)扩大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继续扩大市场准入,推进金融保险、贸易、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广上海自由贸易区有效做法,促进跨国公司扩大对中国服务业投资。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境外项目合作,带动发电、轨道交通、钢铁、化工、有色等装备和产品出口。加强多边双边合作,推动与相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进程。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污染者付费和矿产资源开发补偿制度定型化,探索生态环保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全面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四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研究制定和完善环境税、燃油税和碳税等税收。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其他文献
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业发展思路.对于掌上游戏市场将产生怎样的未来
学生群体是几个或更多学生因某种需要或目的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组织。学生群体按组织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
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总任务以至校舍建设、教育经费的筹集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袁亚样)沪郊柑桔之多崇明县绿华镇今年双喜临门:一是柑桔产量比往年大幅度增加.而且收购价上涨了近20%:二是出产的柑桔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崇明岛柑桔出口零的突
新春佳节将至,新闻界捅出托普拖欠民工长达6个月的工资,这无疑让人对这家主业不清,辅业不明的“混沌企业”的厌恶再次增加几分,其臭也平添几分。
期刊
近年来,“创客”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创客活动的特点与美术的强调创造、重视实践和追求成功体验有着高度的契合;融入了科技元素的数字美术更是给创客活动带来新的启发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对社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职业是神圣而崇高的,崇高的事业需要教师有高尚的师德。有高尚的师德的教师才能担负
一、引言  思维能力对于人的意义非常重大,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当中,也表现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思维能力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效率,也能为学生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提升的,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教师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激发,就能够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根据我国教育改革要求,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