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少数民族文明发展史,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多样性的文化,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衍进,许多文化现象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学者们意识到地域性文化的重要,始终以各种措施加以保护,但并没有激发地域性传统文化的活力。以区域振兴发展的视角,运用案例分析和归纳等方法,从应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振兴发展前提、应培养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和做好地域特色文化项目开发、应多元乡村文化结合促进区域振兴发展和注重东北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四个方面提出东北区域振兴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区域振兴;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0 — 0139 — 03
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少数民族生活发展史,世居的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形成了以渔、牧、猎为主的多样而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近代大量中原移民涌入东北黑土地,带来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生活习俗与东北地域文化融合,丰富了东北本土文化,形成了黑土地特色农业文明。历史上,东北地区渤海国和契丹国曾留下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明。随着新中国建设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形成工业文明。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因此,具有冰雪特色文化。东北地区不同时期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器物、建筑、手工艺等,使东北地域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域特色文化是振兴地域经济的无形资产和发展契机,但东北地区与我国经济繁荣地区相比利用地域文化振兴经济方面尚有差距,因此,发展空间巨大,有效对策是以东北地域文化促进区域振兴发展的关键。
一、应树立起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振兴发展前提的观念
历史上,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国境内生态环境最优渥的地区。清朝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之地”,为保护这一区域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坏,并防止外藩入侵,于是在东北地区边缘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辽东皆插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称柳条边又名条子边”,〔1〕或称盛京边墙、柳城。虽然在整个18世纪,清政府政策随着不同皇帝的治理时期不同而有改变,除乾隆厉行封禁外,清朝前中期总体上相对宽松,时而对汉人通过柳条边进入东北佯作不知。由于关内移民不断涌入,后来又荒废失修,柳条边形同虚设。但总体上,封禁政策还是使东北原始生态环境受到保护。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东北原始湿地的生态图景,东北地区曾经狍子成群,多到用棒子随手就能打到一只。东北江河纵横,鱼类多达几十种,无船无网都能抓到鱼,河边用瓢舀水也能舀上鱼,下大雨,涨水的时候,遍地是鱼,东北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东北因为野鸡也很多,东北野鸡,又称山鸡,学名叫雉鸡,属于鸟纲,适合东北的环境,耐高温,抗严寒。唐代刘禹锡曾有“上传天语到鸡林”一词,“鸡林”(后改为吉林),指古时野鸡特别多的地方。东北确实曾经出现野鸡被鹰捉飞到饭锅的偶然事〔2〕,可见东北地区曾经野鸡成群的景象。
但20世纪初中期俄日殖民者曾对铁礦、煤炭等尤其森林资源进行疯狂掠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建国以来,东北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老工业基地,大规模工业开发造成了森林采育失调,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功能衰退。松辽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空气颗粒物污染加重,部分地区酸雨污染突出,矿山环境问题尤为严重。〔3〕
具有原始的生态环境才是人们心中东北地区的图景,生态良好的东北,才是真正东北的特征,才可以追溯东北文化的根源。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恢复东北生态,是东北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振兴的保障,因此应树立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东北振兴发展前提的观念,将恢复生态与地方政策制定、教育和产业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态环境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