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学化学;“十二字法”;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B)—0059—01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既能考查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又能考查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推断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为使初学者容易掌握,以及高三学生在考前可以轻松检测该知识点,笔者总结了一种既好记又实用的“十二字”判断方法,下面举例以说明。
1.对不对
即化学式、“↑”、“↓”、“△”、“?葑”等对不对,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及反应物用量合不合适。
(1)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Fe+3Cu2+=2Fe3++3Cu;
(错,违背客观事实,应生成Fe2+)
(2)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错,盐类水解程度小,应用“?葑”,且H2S不标“↑”)
(3)过量的小苏打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HCO3-+Ca2++OH-=CaCO3↓+H2O。
(错,未考虑反应物中量的关系,应为:2HCO3-+Ca2++2OH-=CaCO3↓+2H2O+CO32-)
2.拆没拆
即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有没有拆成离子形式。
(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皆可溶,硝盐见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铅和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1)氨气通入醋酸溶液中:CH3COOH+NH3=CH3COONH4;
(错,CH3COONH4是强电解质,要拆成离子)
(2) 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 Ca(HCO3)2+2H+ =
Ca2++2H2O+2CO2↑;
(错,Ca(HCO3)2为可溶性强电解质,要拆成离子)
(3) 饱和石灰水与稀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
(错,饱和石灰水是易溶、易电离的强碱,应拆成离子)
3.留没留
即单质、氧化物、难溶物、难电离物(弱酸、弱碱、水)、气体及非电解质等应保留化学式。同时,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也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1)大理石溶解于醋酸溶液中:CaCO3+2H+= Ca2++ CO2↑+H2O;
(错,醋酸为弱酸,应留成化学式)
(2) 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2H+= H2O+CO2↑;
(错,碳酸镁难溶,应留成化学式)
(3) 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O2-+2H+=H2O。
(错,氧化钠应留成化学式)
4.平不平
即方程两边的质量、电荷、得失电子是否守恒。
(1)二氧化硫使溴水褪色:SO2+Br2+H2O=2H++SO42-+2Br-;
(错,电荷、质量不守恒)
(2) 硫酸亚铁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Fe2++2H2O2+4H+=Fe3++4H2O;
(错,电荷、得失电子不守恒)
(3) 双氧水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MnO4-+3H2O2+6H+=2Mn2++4O2↑+6H2O。
(错,得失电子不守恒)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还发现:(1)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以“十二字”顺口溜形式总结出来,不仅高一学生能很快掌握,到高三他们也记忆犹新,并且通过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基本功扎实,在做这类题时很少出错,同时,这对处理离子共存问题也有很大的帮助;(2)将中学范围涉及的酸、碱按强弱顺序进行归纳,学生不仅在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中知道哪些酸、碱该不该“拆”,而且在学习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知识点时,也感到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3)将溶解性表以顺口溜的形式总结,便于学生对易溶、难溶物进行准确判断和应用。
总之,“拆没拆”、“留没留”突出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和正误判断的重点,化解了难点;“对不对”、“平不平”则对其他易错点作了概括。这就是“十二字”法可以巧妙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B)—0059—01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既能考查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又能考查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推断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为使初学者容易掌握,以及高三学生在考前可以轻松检测该知识点,笔者总结了一种既好记又实用的“十二字”判断方法,下面举例以说明。
1.对不对
即化学式、“↑”、“↓”、“△”、“?葑”等对不对,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及反应物用量合不合适。
(1)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Fe+3Cu2+=2Fe3++3Cu;
(错,违背客观事实,应生成Fe2+)
(2)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错,盐类水解程度小,应用“?葑”,且H2S不标“↑”)
(3)过量的小苏打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HCO3-+Ca2++OH-=CaCO3↓+H2O。
(错,未考虑反应物中量的关系,应为:2HCO3-+Ca2++2OH-=CaCO3↓+2H2O+CO32-)
2.拆没拆
即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有没有拆成离子形式。
(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皆可溶,硝盐见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铅和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1)氨气通入醋酸溶液中:CH3COOH+NH3=CH3COONH4;
(错,CH3COONH4是强电解质,要拆成离子)
(2) 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 Ca(HCO3)2+2H+ =
Ca2++2H2O+2CO2↑;
(错,Ca(HCO3)2为可溶性强电解质,要拆成离子)
(3) 饱和石灰水与稀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
(错,饱和石灰水是易溶、易电离的强碱,应拆成离子)
3.留没留
即单质、氧化物、难溶物、难电离物(弱酸、弱碱、水)、气体及非电解质等应保留化学式。同时,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也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1)大理石溶解于醋酸溶液中:CaCO3+2H+= Ca2++ CO2↑+H2O;
(错,醋酸为弱酸,应留成化学式)
(2) 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2H+= H2O+CO2↑;
(错,碳酸镁难溶,应留成化学式)
(3) 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O2-+2H+=H2O。
(错,氧化钠应留成化学式)
4.平不平
即方程两边的质量、电荷、得失电子是否守恒。
(1)二氧化硫使溴水褪色:SO2+Br2+H2O=2H++SO42-+2Br-;
(错,电荷、质量不守恒)
(2) 硫酸亚铁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Fe2++2H2O2+4H+=Fe3++4H2O;
(错,电荷、得失电子不守恒)
(3) 双氧水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MnO4-+3H2O2+6H+=2Mn2++4O2↑+6H2O。
(错,得失电子不守恒)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还发现:(1)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以“十二字”顺口溜形式总结出来,不仅高一学生能很快掌握,到高三他们也记忆犹新,并且通过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基本功扎实,在做这类题时很少出错,同时,这对处理离子共存问题也有很大的帮助;(2)将中学范围涉及的酸、碱按强弱顺序进行归纳,学生不仅在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中知道哪些酸、碱该不该“拆”,而且在学习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知识点时,也感到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3)将溶解性表以顺口溜的形式总结,便于学生对易溶、难溶物进行准确判断和应用。
总之,“拆没拆”、“留没留”突出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和正误判断的重点,化解了难点;“对不对”、“平不平”则对其他易错点作了概括。这就是“十二字”法可以巧妙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