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2016 Zaduo, Qinghai Ms6.2 earthquake using InSAR technol

来源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snowshine1116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n October 17 th, 2016, a Ms6.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Zaduo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China.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technology aboard the Sentinel-1 A satellite to obtain high-resolution co-seismic surface disp
其他文献
矢栅地理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保护研究十分重要。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开版地图的脱密几何精度有明确规定,基础地理数据需要脱密后才能公开共享使用。本文在分析三角函数脱密特性和矢栅地理数据特征的基础上,顾及矢栅地理数据叠加使用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三角函数的矢栅地理数据一体化的可逆脱密模型。试验证明,该模型较好地保持了地理实体的拓扑关系,脱密处理速度快,安全性高,误差可控,数据接边
期刊
《巴黎协议》提出要将全球地表升温努力维持在低于较工业化前提高1.5℃的水平下,然而当前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s)甚至无法实现成本最低的2℃温控目标,后INDC时期全球减排将面临严峻的形势。本文针对全程和终期两种1.5℃温控目标实现标准,基于不同的减排原则设置了三种全球合作减排方案,使用集成评估模型CIECIA对其气候有效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若要实现全程1.5℃升温控制目
期刊
2017年9月26-27日,"自然地理学与‘一带一路’地缘环境"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CNC-IGBP和CNC-IHDP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等学术团体共同主办,由贵州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贵州师范学院协办。来自全国70多个单位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期刊
常年受到西风影响的阿尔泰山地区,是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利用阿尔泰山北部和南部的11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已发表的古气候数据(包括树轮、冰芯和湖芯),详细对比了不同时间尺度上(季节、年、几十年、百年和千年尺度)阿尔泰山北部和南部的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阿尔泰山北部器测时段降水是逐渐下降的,而阿尔泰山南部降水反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种反相的降水关系也体现在过去200年、过去1000年和全新世时段,说
期刊
选取了地表温度、大气压强、风速、大气可降水量以及露点温度5个影响降水的气象要素,利用ECMWF 2000-2014年(15a)的相应气象数据,分别采用数据挖掘中C4.5决策树、随机森林对降水进行预测。随机森林的平均预测准确度达到84.36%,C4.5决策树的平均预测准确度达到82.63%,两者远高于基于信息熵的SLIQ的平均预测准确率75.11%。随机森林的平均预测准确度比C4.5决策树高1.73
期刊
诸多沉积记录揭示,中国北方早期历史,气候环境大致经历了3580-3050 cal a BP、3050-1800 cal a BP两个阶段;前者为稳定的湿润气候期,后者为逐渐趋于干燥的气候期;前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统治期,政局稳定,社会承平,王朝较为稳定地传承了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后者对应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等朝代,在不足1300年内,政
期刊
我从小是听着龙宫和南海的故事长大的,自那时起,就知道了龙宫有珍珠、有珍宝,南海有观音、有南海龙宫。长大后,特别是从事了"石"和"玉"的"工作",才知这神话只是人们的向往,而"自古美玉出深山"才是实情。可大自然的奇妙往往颠覆人的固有思路,卓尔不群的台山玉,就是例证。
期刊
The Fushan depression is a classic lacustrine rifted sub-basin in the Beibuw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The Paleogene Liushagang sequence is the main hydrocarbon-bearing stratigraphic unit in the depre
期刊
中国科技大学温联星研究组,通过分析日本高感度地震台网Hi-net记录到的从地球内核边界反射的地震波走时和波形发现,在鄂霍次克海西南部下方的地球内核边界存在一个厚度约4~8km的糊状层,而与该区域邻近的其他地球内核边界则呈现出尖锐的界面,并无糊状层存在。这是利用地震观测资料首次发现地球内核边界局部区域存在"糊状层",对理解地球内核的凝固过程具有揭示性意义。《自然·通讯》日前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
期刊
Using continuous 1-Hz sampling time-series recorded by a SG(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at Hsinchu station, Taiwan of China, we investigate the anomalous gravity signals prior to 71 large earthquake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