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言语在大会话中的运用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绪论
  
  人类的交际有两种渠道:言语的与非言语的。有关研究表明,非言语交际传递了人们交际活动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交际形式。以前的研究往往只注重于语言的内容本身,而对非言语信息关注甚少。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认识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依据语言学家James Paul Gee提出的“大话语”和“大会话”的概念,探讨大话语中的言语和非言语参与者的关系以及非言语参与者的内容和功能,最后得出结论:在大会话中,言语交流手段和非言语交流手段相结合,才组成了人类完整的交流系统。
  
  二、大会话与大话语
  
  “大话语”和“大会话”(Conversation)这两个概念,是James Paul Gee在其著作《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中提出来的。大话语指的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使用的结合体,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里,往往需要通过诸如书刊、实验室、教室、建筑物、技术等道具来实现。而大会话,不同于我们平时讲的会话,它包括大话语中的各种会话。它不仅仅涉及人和语言,而且涉及争论(controversy)、价值观、事物和社会机构的象征价值以及与争论有关的思维方法等。
  
  三、大会话中的言语和非言语参与者的关系
  
  在大会话中,也就是在处于社会人文网络的会话中,非言语参与者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于语言的内容本身,而对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却不那么重视。其实,人们交际时可资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非言语参与者包括形体动作语、面部表情、体距语和领地观念、物体语、声态语,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研究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强调要阐述的某个信息,比如我们生气是常常依靠说话时声音的强度来表现该信息。有时候,非言语信息又是对言语信息的重复,非言语行为也可以用来代替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即它不但表现在交际者每个人身上,而且体现在交际过科的每一个阶段上。
  
  四、非言语参与者及其功能
  
  以上部分主要分析了大会话中言语和非言语参与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那么,究竟有哪些非言语参与者对大会话起作用呢?它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部分我们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对于非言语参与者或者说非言语信息。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本文把它分为五类:形体动作语、体距语和时空观念、物体语、生态语及静默语。下面我们将逐个地分析这些非言语参与者的具体内容和功能。
  
  1、形体动作语的参与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这些可以传情达意的面部表情、人体动作、姿态、眼神就是形体动作语。伯德惠斯特曾指出:“我们的所有动作,如果有意义,就是习得的。”既然是习得的,那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文化的烙印,因而在形体动作语中文化起着主导作用。
  形体动作语是说话人心理情绪、情感的直接观照,也可以看出是说话时的态度。它们在密切配合着话语,向听话人一方传递着某种信息。如果一个中国人与欧洲人对话,光有对方的语言还不理想,最理想的对话是同时用欧洲人的眼神与他们对话。一次,龙应台用德语朗读自己的作品后,一个德国妇女对他说:“你说话的时候我总觉得您的眼神那么熟悉,就好像我们欧洲人的眼神……”龙回忆说:“我分辨得出他们眼波里流动的是揶揄还是欣赏,是幽默还是嘲笑。当他们彼此会心地对望一眼时,我感觉得出那一眼是轻蔑还是喜爱,是狐疑还是肯定。……如果眼神是一种语言,是的,那么我显然在不自觉中就用欧洲人的眼神在和他们对话。”这一段说明眼神和谐地配合了话语的对话是最理想的对话。如果说语言是表达和交换信息的符号系统,那么形体动作语则是表达和交换信息的图象符号系统。
  
  2、体距语和时空观念的参与
  体距语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的信息,即所谓人际空间或人体距离行为。人们在言语交际时对相互间距离的处理几乎是潜意识的,但各自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美国人是一个远距交流的民族,中国人则是近距交流的民族。因此,中国人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相互间的距离一般较小,但在与美国人交际时,如果身体距离超过了个人距离的极限,会让他们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感到是一种侵犯隐私行为。在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交往所产生的关系其远、近、亲、疏是可以用空间界域的距离大小来衡量的。人们对空间界域的理解及使用也是影响非言语交际的因素之一。和形体动作语一样,空间界域的使用及理解是最能表现不同文化差异的,其空间行为受我们所处文化氛围制约。
  
  3、物体语的参与
  物体语指的是大会话中交际双方在交际行为中使用或选择不同的物体或穿戴不同的服饰向对方传递的特定信息。可以设想,两人因业务关系进行交谈,一方端坐在桌后,不时地摆弄着铅笔等物体,另一方难免会以为他无意长谈下去。再如语境:
  彭德怀故意挑了一个大大的梨,亲手把皮削得干干净净,切成两大半,放在一个盘子里,顺手推到浦安修跟前。
  彭:……如果你有丁点怀疑我彭德怀是个“反字号人物”,请痛痛快快地吃掉属于你的那半梨,从此我们一刀两断。
  这里发挥作用的物体是梨。梨、切梨和吃梨,都成了有话语意义的符号,与话语互相参照,它获得的符号的现实意义是:分离。这是一个干涉言语交际的过程。虽然不说穿不点破,在场的三方都可推知其含义。切梨之所以能具有超越自身的意义,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与语音有参照关系。语音“分梨”谐“分离”。
  
  4、声态语的参与
  声态语是指大会话中交际双方使用不同的语速、音色等向对方传递的特定信息。声态语是一种暗示。说话人使用技巧,通过不同的语速、音色把自己的不可言传的、微妙的意向传达给了听者。例如,赵忠祥在《动物世界》节目的解说中,频频使用了吟诵调、气声、虚声,且音高偏低,音色偏暗。他的意图在哪儿呢?这是为了传达动物中的亲情与趣味。赵用那样的口气,即对人的模拟来描绘动物,是向观众进行对比的暗示:“它们在玩人类游戏”。
  
  5、静默语的参与
  上文已经提到过: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因此都是大会话中的非言语参与者。静默主要是指讲话和交谈中,不明确地做出有声的表态,而是做出无声的反映或停顿。有人认为静默语是消极的——语言的缺乏:有人认为静默语是积极的——无需语言的交流。而对静默语的解释又因文化而异。我们常听到在中国执教的外籍教师诉说对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难以理解,无所适从。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我们的学生当然不是无理冒犯外教,因为在东方民族中,沉默不语是对师长表示尊敬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则无法领会这“无声世界的力量”。
  
  五、结论
  
  本文借用James Paul Gee提出的“大话语”和“大会话”的概念,论述了大会话中言语和非言语参与者的关系以及非言语参与者的内容和功能,即形体动作语的参与和时空观念的参与、物体语的参与、声态语的参与和静默语的参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大会话中,言语交流手段和非言语交流手段相结合,组成了人类完整的交流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非言语参与者的重要性,更要把与之相应的文化结合起来理解大会话。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真的安全吗?日前,有媒体报道了眼科医生蔡瑞芳以后不再做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其原因是发现有患者术后出现了视力下降。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是
期刊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发现,经常喝碳酸饮料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不合群等问题。
提到向日葵,你可能会想到梵高的名画或者美味的色拉油。但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家瓦莱丽·杜邦想到的却是氢气。杜邦和同事们研究出一种提取氢气的方法,只需要葵花籽油、空气、水和两种专门的催化剂。这项技术可能有助于减缓备受关注的汽车燃料电池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找到氢燃料的清洁,可再生来源。这个过程通过将油和水蒸发、分解,然后捕获内部结合的氢来完成.如果建成这样一台大型的氢发生器,将能够为数以千计的汽车加
最新一次覆盖北京市逾3.7万名大中学生的调查显示,近两成男生每天玩游戏4个小时以上.受访学生中,12.2%有网络成瘾倾向,这是北京首次公布在校大中学生上网时长。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发明协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吕胜战还是跑腿干活的人,没有员工,没有资金,没有政府补助。
滑雪是一项适合在寒冬地区进行的体育运动2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无雪地区或国家也开始兴建滑雪场,像我国深圳和上海这两个基本无雪的城市就建有室内滑雪场,不过这还不算稀罕。目前位于气候炎热的中东沙漠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修建了一个比我国深圳、上海滑雪馆都大的室内雪场——迪拜滑雪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堪称是世界上最热的沙漠之地,这里冬天12月的中午最高温也接近30摄氏度。但在这种炎热而又缺乏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教育,"特"在什么地方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市场经济、办学竞争和专业深层次三方面阐述了办特色教育的原因,从"多元文化教育"、"个性教育"和"对地区经济文化
日前记者从河南省邓州市卫生局获悉,作为全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邓州市通过“一涮一补一控”,即渊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政府补偿机制、控制看病赞川,来弥补医院减少的合理
久坐族。是指那些需要经常坐着上班的一族,长时间面对电脑,长时间开车,他们所表现的特点是一周至少坐五天。故被称为久坐族。首先,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坐立,下肢肌肉收缩活动相对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