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素粉还记得前段时间“霸占”热搜榜的垃圾分类吗?本刊2019年第16期P8曾刊登专题《上海最严垃圾分类》,给大家展示了这个话题下的多种观点,今天作文君请到名师来给大家详细示例垃圾分类素材如何应用到作文中。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政策,要求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大家纷纷响应。而在一些尚未实行垃圾分类的地区,人们对此反应不一,有人拍手称赞,有人不大理解,也有人陷入沉思。对垃圾分类的做法,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体验和感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垃圾分类是时下的焦点话题,关注度极高,以这一社会热点为作文材料,容易引燃学生思维,激发其激扬文字的热情。材料中列举了对垃圾分类的三种不同态度,因而可以分别作为立意的角度。
一、从赞赏者的角度
这个角度,自然要集中论述垃圾分类的好处。可以采用并列式,分别从垃圾分类可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使国人养成文明习惯等方面切入。还可以采用正反对照式,既阐述乱扔垃圾、随意处置之弊,又论说分类处理、科学应对之利。如此行文,易写出条理,能避免泛泛而谈浮而不入,使论述变得实在具体。
二、从质疑者的角度
这个角度的运思,显然要写出对垃圾分类政策的不理解,而这种不理解,其原因也多种多样,或是因为怕麻烦,或是认识不到位,或是现实不如意(居民在前端分类,但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又采用一锅煮式的混装),抑或是对以分类不合格之名行罚款之实做法的反感。行文时,最好分而述之,以使思维条理化,论说有层次感。
三、从沉思者的角度
这个角度发散性较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如下方面:
一是对一阵风似的形式主义的担忧。我们曾经有过限塑令,也曾有过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规定,但在实行过程中,似乎都变成了一场无果而终的运动,垃圾分类会不会也如此半途夭折?这种并非杞人忧天式的多虑,或许能引发当政者和民众对持久开展垃圾分类的重视。
二是对单纯治标,忽视治本的思考。垃圾分类是应该的,但追本溯源,海量的垃圾从何而来,如何从源头上切断垃圾的“生产链”,这才是环保的关键。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已然成为人类乃至其他生物的公害,我们能否减少塑料的生产量?这样的思考,刨根问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无疑具有深刻性。
三是可否借鉴别国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邻国日本的垃圾处理令人赞赏,政府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与国人从小就树立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务实的同时,多加宣传和教育,亦属重中之重。
突围角度一 点赞:写出条理
即对垃圾分类持赞赏态度,无论是阐述垃圾分类的意义,还是提出实施分类的方法,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都应当使自己的思考以条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忌笼统说理,缠夹不清。建议采用“三层式”推进文意,结构主体。
【佳作看台】
让垃圾“精致”起来
□关玉欣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题记
时光带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未来,我们的生活也在一步一步地精致起來。独处一室,闲坐一隅,享受着生活,赞叹着生活。但在这时你是否能想起垃圾桶里那些杂乱的“什物”呢?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苦恼。日常生活中,电池是必不可少的。家中的遥控器、钟表、手电筒等都会使用到电池,但是电池也是有寿命的,我们用旧了的电池该何去何从呢?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电池中含有有害物质,如果埋入土壤不仅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还会进入食物链中,最后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果进行垃圾分类,将电池合理有效地回收处理,那将会为环境保护出一分力,但当我们看到清一色无差别的垃圾桶时,竟左右为难,似乎并没有专门针对电池的容身之处,无奈只得心有不甘地将它与其他垃圾混在一处。电池如此,其他垃圾亦如此。
垃圾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垃圾也应当变得“精致”起来。我认为,使垃圾变得“精致”,要做好下面几点:
首先,要提高认识。不要把垃圾仅仅当成垃圾,还要把它看成“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变废为宝,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善”待垃圾,使之“精致”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式。
其次,要懂得方法。对生活中的垃圾,要按照不同类型,分别打包投放,像上海市民那样,根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的提示和标志,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分门别类,使垃圾各归其位,各得其所,避免垃圾的无序丢弃,坚决杜绝混装乱投行为。
最后,要形成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行为坚持21次就会变成自觉的习惯。垃圾分类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会影响和带动周围人,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
涟漪终会归于平静,潮起终会潮落去。但我坚信垃圾分类绝不会是短暂的一时之举,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在不久的将来,垃圾分类会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而我们也有责任让垃圾变得“精致”起来。
【简评】本文有如下两个亮点:
一是观点鲜明。让垃圾“精致”起来是一个新颖的说法,题目在鲜明地亮出观点之后,正文又多次出现了让垃圾“精致”起来的表述,反复强调,使论点突出和强化。
二是条理清晰。主体部分论述如何使垃圾“精致”时,分别从认识、做法、习惯三个方面渐次展开,如此行文,条理清晰,章法谨严,显示了说理的层次和逻辑。 突围角度二 质疑:写出忧思
即对垃圾分类提出质疑,当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对某些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最终目的仍是求得这一政策的完善。可以采用说理的形式来表达,也可采用故事来演绎思想。
【佳作看台】
给上海环卫部门的一封信
□田天甜上海环卫部门的领导:
你们好!我是一名陕西的高三学子,欣闻你们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已经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为全国许多城市即将开展的此项工作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对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垃圾危害,人所共知。垃圾分类,任重道远。要改变人们多年来随意乱扔垃圾的陋习,谈何容易?以你们有限的人力要应对千家万户或规范或不规范的分类和投放,工作量之巨,辛苦程度之大,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向你们提几点改进和完善工作的建议。
第一,宣传教育的力度仍需加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改造人,莫过于转变人的观念和意识,而这要靠无数次不厌其烦的宣传和教育。从新闻中得知,仍有极少数市民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分类的标准不清楚,甚至个别觉悟不高的人竟偷偷摸摸胡乱丢弃垃圾。对此,简单地开出罚单是容易的,但罚单背后是否能取得如我们所愿的效果,是否能一劳永逸,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多一些人性化的指导,多一点耐心和技巧,更为重要。当然,这自然会增加你们的工作量和辛苦度,但與功在千秋造福他人的伟大相比较,相信你们会有这份毅力和持恒的。
第二,适当延长投放时间。按原计划的安排,每天投放垃圾的时间为上下午各一个小时,这样集中投放自有其不必多说的好处,但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一是容易造成投放时的拥挤和检查时的粗枝大叶,致使分类不细,把关不严;二是打乱了那些退休老人或行动不便者的生活节奏,给他们造成了困扰;三是虽然过了投放时间,但垃圾桶依旧放在点位外,因无人监管,一些不自觉的居民随时可投放垃圾,导致垃圾散落四周。可否考虑将每天上午投放的时间延长至9点,下午投放时间提前至4:30?如此一来,就能较全面地照顾到不同生活节奏的群体的需要。
第三,对“重灾区”要重点监控。据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统计,垃圾投放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问题发生率为50.9%,其中,未设置分类容器的占51.8%,未分类投放的占45.4%。这些“重灾区”也许正是你们管理上的“死角”和“盲区”,建议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监管,按照要求配齐分类容器,多安排人力进行检查和督导,如此才能补上“短板”,以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推进和综合成效。
以上就是一个门外汉的中学生给你们提出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或许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如果能对这项有益环保的工作有一点助益,吾愿足矣。
此致
敬礼
陕西一名高三学生
2019年8月15日
【简评】1.体裁新颖。作者采用书信体,以给上海环保部门写信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几点建议,充分发挥了书信体便于交流、直陈己见的长处,在众多议论文中,可谓面目一新。
2.有理有据。作者在充分肯定环保部门已取得成绩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行文,入情入理,易为人接受。此外,文中既有具体的调查数据,又有条理化的分析,还有富于情感味的表达,其论说效果不言而喻。
突围角度三 溯源:写出深度
追问垃圾产生之源,提出从源头治理之策,这比单纯实施垃圾分类更有意义,而这样的追根溯源,既具有积极的建设性,又具有认识的深刻性。追问原因,分析原因,是议论文写得有深度的技巧之一。
【佳作看台】
比垃圾分类更重要的
□米西唐
七月的上海,垃圾分类正搞得如火如荼,全国另有46城也磨刀霍霍,全民向垃圾宣战的气势,闻之让人欢欣鼓舞。
多年来,我们受垃圾之害可谓深矣,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从发达的沿海到闭塞的内地,到处可见肆意堆放的垃圾:干垃圾、湿垃圾;电子垃圾、塑料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据说,上海市日产垃圾量竟达2.7万吨,如果要用装载4吨的卡车运输,需要6750辆。这些能惊掉我们下巴的数字,其实仅是冰山一角。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却也轻松摘得了世界第一垃圾生产大国的“桂冠”,我们在陶醉于前者带来的荣耀和兴奋的同时,也在为后者造成的问题倍感揪心和焦灼。
随着气温的日渐升高,上海人被垃圾分类搞得有点集体抓狂。其实,垃圾本来就应该分类,而且必须分类,如此,才便于后期分门别类地处理,才可有效阻断一锅煮式的填埋或简单化的焚烧,而那无异于掩耳盗铃。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垃圾分了类依旧是垃圾,并不会因为分了类就自行减少,这是常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垃圾产生?可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一些本不该有的垃圾?
比如商品的过度包装。不久前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位老先生激动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收到的一份礼品,最外层是有一半空间加垫了泡沫的纸袋,第二层是一个精美的硬纸盒,纸盒里铺着金黄色的绸布,之后是一个铁盒,铁盒里面才是塑料袋包装着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茶叶。除茶叶之外,这些外包装全都变成了垃圾。现如今,生活中还有多少商品不是过度包装的?由此产生的垃圾真是让人触目惊心。窃以为,在过度包装上立法,远比在垃圾分类上立规更重要而有意义。
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拆大建。这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了这样一种惯性思维:地方要发展,首先要扩建,而扩建的第一步便是大肆拆除,不论是危房还是新楼,只要看着不顺眼,便一拆了之,这些经挖掘机野蛮拆除后的东西,无一例外全部成了建筑垃圾,且会千年万年地遗留在地球上,危害无辜的后代子孙。窃以为,遏制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拆建,减少建筑垃圾造成的硬污染,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限制危害环境的塑料的生产,控制有害环境的农药的生产,遏制疯狂的扩张拆建,严惩无良企业“三废”的排放,才是真正从源头上的整治,它远比垃圾分类来得重要而紧迫。如果忽视源头,而只是从下游用劲,这种缘木求鱼的做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好困扰我们的垃圾问题,甚至会使垃圾“生产者”变本加厉。而从源头治理,需要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需要我们有不厌其烦宣传环保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决心和耐力,更需要我们有为子孙后代负责的良知和担当。
【简评】这是一篇立论有深度的议论文。作者在充分肯定了垃圾分类必要性的前提下,采用追根溯源法,分析垃圾产生的根源,然后得出治标莫如治本的结论。这样的立论,不仅有新意,而且有深度。文章采用例证法,列举了过度包装及大肆拆建所产生的大量垃圾,由于取例身边,人人都有切肤之感,因而增强了说服力。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政策,要求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大家纷纷响应。而在一些尚未实行垃圾分类的地区,人们对此反应不一,有人拍手称赞,有人不大理解,也有人陷入沉思。对垃圾分类的做法,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体验和感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垃圾分类是时下的焦点话题,关注度极高,以这一社会热点为作文材料,容易引燃学生思维,激发其激扬文字的热情。材料中列举了对垃圾分类的三种不同态度,因而可以分别作为立意的角度。
一、从赞赏者的角度
这个角度,自然要集中论述垃圾分类的好处。可以采用并列式,分别从垃圾分类可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使国人养成文明习惯等方面切入。还可以采用正反对照式,既阐述乱扔垃圾、随意处置之弊,又论说分类处理、科学应对之利。如此行文,易写出条理,能避免泛泛而谈浮而不入,使论述变得实在具体。
二、从质疑者的角度
这个角度的运思,显然要写出对垃圾分类政策的不理解,而这种不理解,其原因也多种多样,或是因为怕麻烦,或是认识不到位,或是现实不如意(居民在前端分类,但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又采用一锅煮式的混装),抑或是对以分类不合格之名行罚款之实做法的反感。行文时,最好分而述之,以使思维条理化,论说有层次感。
三、从沉思者的角度
这个角度发散性较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如下方面:
一是对一阵风似的形式主义的担忧。我们曾经有过限塑令,也曾有过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规定,但在实行过程中,似乎都变成了一场无果而终的运动,垃圾分类会不会也如此半途夭折?这种并非杞人忧天式的多虑,或许能引发当政者和民众对持久开展垃圾分类的重视。
二是对单纯治标,忽视治本的思考。垃圾分类是应该的,但追本溯源,海量的垃圾从何而来,如何从源头上切断垃圾的“生产链”,这才是环保的关键。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已然成为人类乃至其他生物的公害,我们能否减少塑料的生产量?这样的思考,刨根问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无疑具有深刻性。
三是可否借鉴别国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邻国日本的垃圾处理令人赞赏,政府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与国人从小就树立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务实的同时,多加宣传和教育,亦属重中之重。
突围角度一 点赞:写出条理
即对垃圾分类持赞赏态度,无论是阐述垃圾分类的意义,还是提出实施分类的方法,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都应当使自己的思考以条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忌笼统说理,缠夹不清。建议采用“三层式”推进文意,结构主体。
【佳作看台】
让垃圾“精致”起来
□关玉欣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题记
时光带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未来,我们的生活也在一步一步地精致起來。独处一室,闲坐一隅,享受着生活,赞叹着生活。但在这时你是否能想起垃圾桶里那些杂乱的“什物”呢?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苦恼。日常生活中,电池是必不可少的。家中的遥控器、钟表、手电筒等都会使用到电池,但是电池也是有寿命的,我们用旧了的电池该何去何从呢?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电池中含有有害物质,如果埋入土壤不仅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还会进入食物链中,最后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果进行垃圾分类,将电池合理有效地回收处理,那将会为环境保护出一分力,但当我们看到清一色无差别的垃圾桶时,竟左右为难,似乎并没有专门针对电池的容身之处,无奈只得心有不甘地将它与其他垃圾混在一处。电池如此,其他垃圾亦如此。
垃圾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垃圾也应当变得“精致”起来。我认为,使垃圾变得“精致”,要做好下面几点:
首先,要提高认识。不要把垃圾仅仅当成垃圾,还要把它看成“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变废为宝,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善”待垃圾,使之“精致”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式。
其次,要懂得方法。对生活中的垃圾,要按照不同类型,分别打包投放,像上海市民那样,根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的提示和标志,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分门别类,使垃圾各归其位,各得其所,避免垃圾的无序丢弃,坚决杜绝混装乱投行为。
最后,要形成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行为坚持21次就会变成自觉的习惯。垃圾分类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会影响和带动周围人,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
涟漪终会归于平静,潮起终会潮落去。但我坚信垃圾分类绝不会是短暂的一时之举,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在不久的将来,垃圾分类会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而我们也有责任让垃圾变得“精致”起来。
【简评】本文有如下两个亮点:
一是观点鲜明。让垃圾“精致”起来是一个新颖的说法,题目在鲜明地亮出观点之后,正文又多次出现了让垃圾“精致”起来的表述,反复强调,使论点突出和强化。
二是条理清晰。主体部分论述如何使垃圾“精致”时,分别从认识、做法、习惯三个方面渐次展开,如此行文,条理清晰,章法谨严,显示了说理的层次和逻辑。 突围角度二 质疑:写出忧思
即对垃圾分类提出质疑,当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对某些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最终目的仍是求得这一政策的完善。可以采用说理的形式来表达,也可采用故事来演绎思想。
【佳作看台】
给上海环卫部门的一封信
□田天甜上海环卫部门的领导:
你们好!我是一名陕西的高三学子,欣闻你们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已经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为全国许多城市即将开展的此项工作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对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垃圾危害,人所共知。垃圾分类,任重道远。要改变人们多年来随意乱扔垃圾的陋习,谈何容易?以你们有限的人力要应对千家万户或规范或不规范的分类和投放,工作量之巨,辛苦程度之大,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向你们提几点改进和完善工作的建议。
第一,宣传教育的力度仍需加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改造人,莫过于转变人的观念和意识,而这要靠无数次不厌其烦的宣传和教育。从新闻中得知,仍有极少数市民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分类的标准不清楚,甚至个别觉悟不高的人竟偷偷摸摸胡乱丢弃垃圾。对此,简单地开出罚单是容易的,但罚单背后是否能取得如我们所愿的效果,是否能一劳永逸,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多一些人性化的指导,多一点耐心和技巧,更为重要。当然,这自然会增加你们的工作量和辛苦度,但與功在千秋造福他人的伟大相比较,相信你们会有这份毅力和持恒的。
第二,适当延长投放时间。按原计划的安排,每天投放垃圾的时间为上下午各一个小时,这样集中投放自有其不必多说的好处,但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一是容易造成投放时的拥挤和检查时的粗枝大叶,致使分类不细,把关不严;二是打乱了那些退休老人或行动不便者的生活节奏,给他们造成了困扰;三是虽然过了投放时间,但垃圾桶依旧放在点位外,因无人监管,一些不自觉的居民随时可投放垃圾,导致垃圾散落四周。可否考虑将每天上午投放的时间延长至9点,下午投放时间提前至4:30?如此一来,就能较全面地照顾到不同生活节奏的群体的需要。
第三,对“重灾区”要重点监控。据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统计,垃圾投放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问题发生率为50.9%,其中,未设置分类容器的占51.8%,未分类投放的占45.4%。这些“重灾区”也许正是你们管理上的“死角”和“盲区”,建议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监管,按照要求配齐分类容器,多安排人力进行检查和督导,如此才能补上“短板”,以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推进和综合成效。
以上就是一个门外汉的中学生给你们提出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或许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如果能对这项有益环保的工作有一点助益,吾愿足矣。
此致
敬礼
陕西一名高三学生
2019年8月15日
【简评】1.体裁新颖。作者采用书信体,以给上海环保部门写信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几点建议,充分发挥了书信体便于交流、直陈己见的长处,在众多议论文中,可谓面目一新。
2.有理有据。作者在充分肯定环保部门已取得成绩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行文,入情入理,易为人接受。此外,文中既有具体的调查数据,又有条理化的分析,还有富于情感味的表达,其论说效果不言而喻。
突围角度三 溯源:写出深度
追问垃圾产生之源,提出从源头治理之策,这比单纯实施垃圾分类更有意义,而这样的追根溯源,既具有积极的建设性,又具有认识的深刻性。追问原因,分析原因,是议论文写得有深度的技巧之一。
【佳作看台】
比垃圾分类更重要的
□米西唐
七月的上海,垃圾分类正搞得如火如荼,全国另有46城也磨刀霍霍,全民向垃圾宣战的气势,闻之让人欢欣鼓舞。
多年来,我们受垃圾之害可谓深矣,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从发达的沿海到闭塞的内地,到处可见肆意堆放的垃圾:干垃圾、湿垃圾;电子垃圾、塑料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据说,上海市日产垃圾量竟达2.7万吨,如果要用装载4吨的卡车运输,需要6750辆。这些能惊掉我们下巴的数字,其实仅是冰山一角。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却也轻松摘得了世界第一垃圾生产大国的“桂冠”,我们在陶醉于前者带来的荣耀和兴奋的同时,也在为后者造成的问题倍感揪心和焦灼。
随着气温的日渐升高,上海人被垃圾分类搞得有点集体抓狂。其实,垃圾本来就应该分类,而且必须分类,如此,才便于后期分门别类地处理,才可有效阻断一锅煮式的填埋或简单化的焚烧,而那无异于掩耳盗铃。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垃圾分了类依旧是垃圾,并不会因为分了类就自行减少,这是常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垃圾产生?可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一些本不该有的垃圾?
比如商品的过度包装。不久前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位老先生激动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收到的一份礼品,最外层是有一半空间加垫了泡沫的纸袋,第二层是一个精美的硬纸盒,纸盒里铺着金黄色的绸布,之后是一个铁盒,铁盒里面才是塑料袋包装着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茶叶。除茶叶之外,这些外包装全都变成了垃圾。现如今,生活中还有多少商品不是过度包装的?由此产生的垃圾真是让人触目惊心。窃以为,在过度包装上立法,远比在垃圾分类上立规更重要而有意义。
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拆大建。这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了这样一种惯性思维:地方要发展,首先要扩建,而扩建的第一步便是大肆拆除,不论是危房还是新楼,只要看着不顺眼,便一拆了之,这些经挖掘机野蛮拆除后的东西,无一例外全部成了建筑垃圾,且会千年万年地遗留在地球上,危害无辜的后代子孙。窃以为,遏制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拆建,减少建筑垃圾造成的硬污染,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限制危害环境的塑料的生产,控制有害环境的农药的生产,遏制疯狂的扩张拆建,严惩无良企业“三废”的排放,才是真正从源头上的整治,它远比垃圾分类来得重要而紧迫。如果忽视源头,而只是从下游用劲,这种缘木求鱼的做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好困扰我们的垃圾问题,甚至会使垃圾“生产者”变本加厉。而从源头治理,需要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需要我们有不厌其烦宣传环保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决心和耐力,更需要我们有为子孙后代负责的良知和担当。
【简评】这是一篇立论有深度的议论文。作者在充分肯定了垃圾分类必要性的前提下,采用追根溯源法,分析垃圾产生的根源,然后得出治标莫如治本的结论。这样的立论,不仅有新意,而且有深度。文章采用例证法,列举了过度包装及大肆拆建所产生的大量垃圾,由于取例身边,人人都有切肤之感,因而增强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