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扶持的情况,当前国内高校在如花如荼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充分发展不同学科特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化效益,已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尝试从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发,对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意。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特质;培养模式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从传统的专业教育逐渐向实践型、复合型应用教育转化。当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能力诉求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需求的重要内涵之一,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更成为社会不约而同的时代诉求。因此对于与市场息息相关的财经类专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更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职场成功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财经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共存的特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征及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需求不成正比
当前高校课堂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多方探索阶段,未形成稳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层次都比较肤浅,大学生对市场竞争、市场运作、风险评估等经验不足。学生更多地通过影视剧、小说等窗口了解社会和市场,创业被美化,市场运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耐受力明显不足,创业的意愿和能力不成正比,高估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容易在挫折中放弃目标。
2.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一,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创新创业的教育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虽然有一部分高校已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课程开设的内容深浅不一,实践性不强;创新创业类教师的培养难度比较大,虽然有不少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师资队伍很不稳定,不少校内教师和相关行业接触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指导脱离实际。校外导师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教学信息传播得不到良好的效果。专业课教师与创业课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缺乏,学科融合不足。
3.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于简单,未形成有效体系
虽然当前高校把创新创业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仍然跟不上改革的进度。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的课程定位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经常是以理论课代替实践,或者以大赛、活动代替课程教学,教学形式过于浅显,未形成课程体系。
二、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特质
就目前的学生创业情况来看,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占有很大比重,受专业本身因素的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往往表现出一些共性的能力特质。
1.拥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相比其他理工类专业,财经类大学生在思维意识形态方面更具活跃性和细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较为活跃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其相对拥有更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特质之一。
2.拥有契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基础
创新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头脑中好的想法付诸于实际的过程,一项成果或一个产品从诞生到普及应用,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机的捕捉、商品的问世、市场的推广、前景的分析和企业的运营等诸多方面。可以说,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定位非常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们创新创业打下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容易适应市场需求。
3.拥有更敏锐的商业意识
经济学对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基础,正是因为每个商业行为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商业利益,因此,财经类专业学生从学科体系上天然形成更为适应市场的商业需求意识,具有更为敏锐的商业嗅觉,更愿意将项目、产品市场化。
三、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文对天津市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为例,探索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融合专业,引领创新,实现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结合财经类专业学科优势,充分适应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和服务平台。
(一)打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平台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具有财经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知识+专业课程”建设机制,将创新创业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根据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要求,逐步整合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开设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创造课程、专业导论、新生研讨、研究方法等先导性课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凝练专业主干课程,灵活设置各类选修课程,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方面,主动将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关联的内容,如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创新战略、税务制度、经济合同、知识产权、技术推广等知识技能融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逐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鼓励专业教师与创业教师共同带领学生走进创业基地、众创空间,为企业提供财务、法律、战略规划、营销等一对一服务,给每一个入驻企业量身打造自己的孵化方案,既形成了课程建设的创新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二)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积极探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集合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各类实验教学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上,加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扶持跨学科、跨学院创新创业协会,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研究课题,促进教师科研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向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积极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打造“创业教育—竞赛模拟—创业苗圃--校内孵化—校外对接”五级联动创业实践体系,最终形成“教育—服务—孵化”一体化的校园创业引导模式。按照实训锻炼,校内孵化,重点扶持,成熟推送的思路,依托校內外创业资源,打造三个层次的创业孵化平台。
(三)搭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
打造创业宣传服务平台,营造高品位的大学生创业文化。积极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创业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经验交流、模拟实践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利用新媒体阵地,普及创业知识,宣传创业政策,介绍创业竞赛,树立创业典范,提供创业机会,对创业学生进行援助指导。
打造咨询指导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实现成果转化。通过科研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专家教授参与学生的创业项目,帮助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化。
(四)培养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
合理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培育团队,以校内课程夯实基础,建立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平衡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聘请政府顾问、校外专家、企业管理者、创业实践者等校外专业人士,构建校外师资团队,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五)推进校园众创空间建设
高校众创空间建立应本着“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整体方针,整合全方位资源,建设成为促进创业、服务创业的全方位校园众创空间。高校众创空间要走企业化运营道路。学校招募相关专业企业和团队,全面管理空间的运营和服务。以创业咖啡、创业讲座等形式,为校园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提供交流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王骏飞.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企业改革与管理[J],2017.2.
[2]李金韦.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现代交际[J],2016.4.
[3]李琼.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及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作者简介:田雅志(1978.10-),女,法学硕士,副教授,现任天津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特质;培养模式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从传统的专业教育逐渐向实践型、复合型应用教育转化。当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能力诉求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需求的重要内涵之一,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更成为社会不约而同的时代诉求。因此对于与市场息息相关的财经类专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更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职场成功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财经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共存的特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征及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需求不成正比
当前高校课堂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多方探索阶段,未形成稳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层次都比较肤浅,大学生对市场竞争、市场运作、风险评估等经验不足。学生更多地通过影视剧、小说等窗口了解社会和市场,创业被美化,市场运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耐受力明显不足,创业的意愿和能力不成正比,高估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容易在挫折中放弃目标。
2.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一,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创新创业的教育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虽然有一部分高校已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课程开设的内容深浅不一,实践性不强;创新创业类教师的培养难度比较大,虽然有不少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师资队伍很不稳定,不少校内教师和相关行业接触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指导脱离实际。校外导师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教学信息传播得不到良好的效果。专业课教师与创业课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缺乏,学科融合不足。
3.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于简单,未形成有效体系
虽然当前高校把创新创业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仍然跟不上改革的进度。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的课程定位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经常是以理论课代替实践,或者以大赛、活动代替课程教学,教学形式过于浅显,未形成课程体系。
二、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特质
就目前的学生创业情况来看,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占有很大比重,受专业本身因素的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往往表现出一些共性的能力特质。
1.拥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相比其他理工类专业,财经类大学生在思维意识形态方面更具活跃性和细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较为活跃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其相对拥有更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特质之一。
2.拥有契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基础
创新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头脑中好的想法付诸于实际的过程,一项成果或一个产品从诞生到普及应用,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机的捕捉、商品的问世、市场的推广、前景的分析和企业的运营等诸多方面。可以说,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定位非常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们创新创业打下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容易适应市场需求。
3.拥有更敏锐的商业意识
经济学对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基础,正是因为每个商业行为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商业利益,因此,财经类专业学生从学科体系上天然形成更为适应市场的商业需求意识,具有更为敏锐的商业嗅觉,更愿意将项目、产品市场化。
三、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文对天津市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为例,探索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融合专业,引领创新,实现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结合财经类专业学科优势,充分适应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和服务平台。
(一)打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平台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具有财经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知识+专业课程”建设机制,将创新创业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根据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要求,逐步整合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开设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创造课程、专业导论、新生研讨、研究方法等先导性课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凝练专业主干课程,灵活设置各类选修课程,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方面,主动将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关联的内容,如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创新战略、税务制度、经济合同、知识产权、技术推广等知识技能融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逐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鼓励专业教师与创业教师共同带领学生走进创业基地、众创空间,为企业提供财务、法律、战略规划、营销等一对一服务,给每一个入驻企业量身打造自己的孵化方案,既形成了课程建设的创新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二)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积极探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集合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各类实验教学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上,加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扶持跨学科、跨学院创新创业协会,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研究课题,促进教师科研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向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积极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打造“创业教育—竞赛模拟—创业苗圃--校内孵化—校外对接”五级联动创业实践体系,最终形成“教育—服务—孵化”一体化的校园创业引导模式。按照实训锻炼,校内孵化,重点扶持,成熟推送的思路,依托校內外创业资源,打造三个层次的创业孵化平台。
(三)搭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
打造创业宣传服务平台,营造高品位的大学生创业文化。积极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创业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经验交流、模拟实践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利用新媒体阵地,普及创业知识,宣传创业政策,介绍创业竞赛,树立创业典范,提供创业机会,对创业学生进行援助指导。
打造咨询指导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实现成果转化。通过科研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专家教授参与学生的创业项目,帮助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化。
(四)培养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
合理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培育团队,以校内课程夯实基础,建立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平衡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聘请政府顾问、校外专家、企业管理者、创业实践者等校外专业人士,构建校外师资团队,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五)推进校园众创空间建设
高校众创空间建立应本着“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整体方针,整合全方位资源,建设成为促进创业、服务创业的全方位校园众创空间。高校众创空间要走企业化运营道路。学校招募相关专业企业和团队,全面管理空间的运营和服务。以创业咖啡、创业讲座等形式,为校园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提供交流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王骏飞.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企业改革与管理[J],2017.2.
[2]李金韦.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现代交际[J],2016.4.
[3]李琼.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及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作者简介:田雅志(1978.10-),女,法学硕士,副教授,现任天津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